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672章 妥协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672章 妥协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马廷鸾和王应麟两人在邓光荐的点拨下,猛然意识到昏君和明君之辩其实根本没有意义。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唐太宗一直被历代士人推崇,以为其乃是不世明君,可其还是一个杀兄弑弟,逼自己父母退位的君王。而隋炀帝同样是弑父杀兄登上帝位的,在做皇子时统兵灭南陈,平定江南叛乱,世人称其为贤王。且继位后其主持修建了京杭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

不过两人的结局却是天地之差,李世民名垂青史,被后世崇拜。可杨广却成为万人唾弃的昏君,被当做反面典型批了一千多年。而造成两位都曾是有为的君主巨大差别的皆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和国家情况的不同,从而让他们获得了不同的评价。

“陛下今日论起此事,是不是……”马廷鸾忽然想到小皇帝问何为明君,何为昏君,会不会亦有试探他们之意呢?

“难道陛下是在向吾等提出警告?”王应麟听了略一琢磨言道。

“孔子云:友,君臣之道也。”邓光荐言道,“不过孔子仍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亚圣也曾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马、王两人听了心都是一紧,这两句话是诸多广为流传的‘儒家教义’,也是赵氏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论基础。意思是:

君臣关系不是与父子一样的先天的、不可变的天伦,而是朋友关系一样,后天的、可变的、可选择的。君臣不相戴也,则可已;不悦,可去也;不义而加诸已,弗受也。臣对君可以自由决定去留,决定的标准是,君主的行为是否“义”,臣下对君主的行为是否“悦”,故而双方都要努力礼敬、忠信才能维持这种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合作,合则来,不合则去,这是非常完美的朋友关系。

而君主管理、使用臣下要有规矩,就是遵照礼法的原则,那么,臣子为君主做事就要讲忠诚。孟子不像孔夫子那么含蓄,直接说出了反之该如何,如果君主把臣下看做手足一样爱惜,则臣子把君主当做身体和心脏一样保护;如果君主把臣下当做犬马一样的玩物、工具,那么臣子把君主当做普通人;如果君主把臣下当做草芥一样无视,那么,臣子就把君主当敌人、盗匪。

大家都明白这是儒家为臣者的原则,也就是权力和责任的统一,而孔孟绝不想惯着君主肆无忌惮的毛病。但反之亦然,你多君王不忠,君自然也会将你抛弃。可秦汉之后被打折了脊梁骨的所谓“儒生”们依据法家、黄老的观念重新塑造的极权主义叙事,将这种‘朋友’之道变成了君臣父子,甚至主子奴仆的关系。不过说到底皇帝们喜欢的是什么?说白了当然是奴才。当下他们若是仍然坚持,很可能就会被统治者抛弃,另选他人,想到此两人更觉心情沉重。

“陛下十分清楚士人们仍是朝堂上治理国家的中流砥柱,而当下大宋危如累卵,只凭借文臣和士人是难以击败鞑虏,恢复江山的。”邓光荐言道。

“陛下仍要坚持军改,实施文武同阶之策?”马廷鸾言道。

“嗯,陛下常言文武就如同朝廷的两条腿,而现在的朝廷就如同一个跛脚的巨人想跑也跑不动,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而必须做出改动。”邓光荐点点头道。

自军改之事上了堂议之后,便在朝野上引发极大的震动,文臣们虽然不是一边倒的反对,但也暗流汹涌。而这些从内陆归朝的官员和士人身不由己的卷入其中,不过他们缺乏对朝廷现状的了解,自然倾向于维持扬文抑武的旧有国策,且在不适当的场合大举宣扬,从而引起不小的麻烦。

小皇帝获知后当然是不高兴,但是这些人是自己请来当典型的,公然指责他们自然不合本意。于是安排邓光荐领着他们打着考察地方情况的名义离开府城,暂时脱离这个舆论漩涡,希望他们能从中悟到自己的苦心。而邓光荐作为帝师,小皇帝权力核心圈的人物,自然不会旁观,在途中对他们百般开导,做正面的宣传。

但是考察团中的这些人不是当今名士,便是前朝重臣,资历和声明比自己都响的多,因此他不敢说的过于直白,只能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可效果看来并不太好,惹得小皇帝含沙射影的将这些人损了一顿。邓光荐当然也不能在沉默了,而王应麟和马廷鸾在朝中还是有着潜在的影响力的,所以他便直言不讳的指出了他们面临的危机,此事若是处理不当,他担心小皇帝会做出更为出格儿的事情。

“陛下有如此决心,甚至不惧众臣的反对吗?”王应麟是当过吏部尚书的人,自然明白进行官制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不无忧虑地言道。

“伯厚先生,你对琼州朝局应有所了解了。”自己领着他们在琼州转悠了这么长的时间,以这些人的眼光看到的绝不止是表象。

“嗯,如今行朝中旧臣虽多,且多居高位,但是他们对陛下主政并无异议。而地方官员熟悉风土人情,十分得力!”王应麟言道。

“伯厚先生曾在朝中任职多年,看到的不会只是这些吧?看来陛下要失望了。”邓光荐一听其就在跟自己打马虎眼、耍滑头,有些不悦地道。

“呵呵,老夫虽然老眼昏花,但还不至于走了眼。”马廷鸾摆手笑道,“当下朝中宰执除陆相之外皆以陛下有缘。各部尚书虽多为留用,对陛下的施政措施也能极力配合,但是他们不免抱残守缺,所以吏部和户部的侍郎皆是帅府旧人;而地方官员九成之上都是陛下赴琼后启用和征辟的本土有官身或是贬嫡官员,胥吏更是多出于本乡乡绅和士子。”

“另外侍卫亲军自上及下的将领皆是出自帅府旧将,对陛下命令绝对遵从;殿前禁军是以江家子弟为基编成,但在崖山之战时折损甚重,补入了诸多的义勇,且将淮军残部并入其中,如今皆以陛下号令为先。义勇尽管隶属于地方,但与陛下亲御并无不同。另外大宁寨与皇家通婚,陛下可以轻易调动数万俚兵,因此不是说他们支持陛下主政,而是陛下早已掌控了朝政!”

“还是翔仲先生对局势看的透彻!”邓光荐不得不对马廷鸾另眼相看,当过右相的人眼光就是犀利。

“翔仲是说陛下虽未亲政,却已然控制了朝中军政?”王应麟有些惊讶地道。

“不错!”马廷鸾点点头道。

“这怎么可能?陛下初到琼州只有六岁,当下也才满十岁啊!”王应麟摇摇头,不大相信地道。

“伯厚,咱们自府城出发几乎行遍琼州,出州过府,无论是州府官员,还是乡间百姓,可曾听过对陛下非议之声?”马廷鸾笑笑问道。

“确实没有,但这也不能称作陛下亦完全掌控了朝政啊!”王应麟还是余虑未消地道。

“此次我们虽然没有看过各军,但护军一直沿途护卫,其中很多人都是帅府旧将,提起陛下无不钦佩,尤其说起七洲洋之战,陛下独领一支水军以三千兵力击败十倍于己的刘深。虽然吾不知其中经过,但是要知武人最敬服勇武之人的,能让他们舍命相陪,陛下定然有非人之举!”马廷鸾言道。

“这……”王应麟听了没有言声,不过看脸色仍有质疑。

“翔仲先生,陛下能得到众军的拥戴,其中艰难吾不予多言,但吾知陛下却做到了‘君使臣之礼’,众军也做到了‘臣事君以忠’。”邓光荐言道。

“哦,即便如此,为何众军要迫使陛下军改,实施文武同阶?”王应麟听了不解地道。

“军改之事与众军无关,皆是陛下一力主张。”邓光荐轻笑道。

“是陛下欲改祖宗家法,中甫为何不劝阻?”王应麟听了急道。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翔仲先生难道也忘了圣人之言吗?”邓光荐揶揄道。

“吾以为陛下的军改并无不妥,当下正是武人用命之时,若一味的遵循祖宗之法不知变通,只知以利禄维持士气,而又不断的被文臣打压,终有一日会堕落成不知有国的杀人傀儡,一旦难以满足便会是吕氏降元的重现。”马廷鸾言道。

“翔仲先生一语中的,此正是陛下所忧,因而才要推动官制革新,从而为推动复国之战做好准备!”邓光荐拍案赞道。

“如果此次堂议难以通过,陛下会如何?难道会依仗武人强行推进,难道就不担心天下士人反对,青史有污吗?”王应麟听了两人的话激动地道。

“翔仲不要浑说!”马廷鸾皱皱眉低声道,转而又向邓光荐拱拱手,“中甫,翔仲一时情急口无遮拦,还请勿怪。”

“中甫,吾失言了,万勿包涵则个!”王应麟也马上反应过来,他此刻面对的是皇帝的师傅,心腹亲信,其只要嘴歪一歪,不但会害的自己名声扫地,还会累及家人,连忙请罪道。

“呵呵,翔仲先生不必为此忧心,陛下年纪虽小,却是肯纳谏之人,言语间的冲突更不会在意。”邓光荐看王应麟脸色剧变,当然明白其心思,笑笑宽慰道,“想当年陛下继位之初,张枢密使掌政,君臣之间甚至险些刀兵相见,但是陛下掌政后却摒弃前嫌,不仅依然重用其才,还宽赦了其麾下众军,此次征北更是命其领军,可谓信任有加!”

“哦,陛下小小年纪却有如此胸怀,难怪能让众臣叹服!”王应麟抬起衣袖擦擦脸上的冷汗,尴尬地笑笑道。

“陛下进行官制改革其实早在年前便已经做好了规划,而至今仍在商议就是希望能平稳过渡,不想引发动荡。而陛下若想强行推进,满朝官员只怕也阻拦不住。同时陛下此意也是想多方征求意见,以求查漏补缺,弥补不足。”邓光荐为两人斟上茶言道。

“唉,陛下如此也是想维护朝廷稳定,不想引发文武相争,同时拖延至今其实也是给足了士人的面子,非是不能啊!”马廷鸾却是听出弦外之音,他清楚小皇帝如此算是仁至义尽了,且有先礼后兵之意,而其一旦失去耐心那局面必将是十分激烈的,文臣士人将被打压,武人阶级将会借机崛起填补文臣留下的空缺,士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逐渐成为附庸。

“是啊,正如二位所言,是吾错了!”王应麟是当过人事干部的,其中的道道儿自然清楚。刚刚一则对局势发生误判,另外从邓光荐口中又获知了些‘内幕’,也就想得明白了。

当前是皇权独树,军权独揽,而相权式微,太后基本不再理事。而随着中原和江南的陷落,士人在蒙元的打压下日子已然十分艰难。而琼州一向是士人们眼中的化外之地,读书人都属于凤毛麟角,基础更为薄弱,凭士人一腔血也难以挽回颓势。再说小皇帝只要军权在握,朝野之中已然没有人能阻止小皇帝做任何事情,士人的盛衰也只在其一念之间。

“伯厚,吾以为当前形势与太祖立国之时大为不同,当前抗元复国乃是第一要务,我们士人也要顺应形势支持陛下的军改,而非抱着祖宗家法不放,如此才能完成复国大业,汝以为呢?”马廷鸾见其认错,松了口气言道。

“嗯,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吾等也应放弃过去的成见,消除文武之防一致对敌,如此才能复我大宋江山,而如今我们正可尽绵薄之力!”王应麟点点头道。

“如此最好,当前朝廷正是用人之时,陛下也是求贤若渴,得知两位如此大义定然欣喜!”邓光荐拱拱手言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