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740章 以粮为本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740章 以粮为本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我们皆知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打仗打的就是国力。攻守双方的博弈持续了几千年,无论看上去多么强大的军队,如果吃不上饭,距离失败也不过是一步之遥。而底子厚的一方, 总能在长期战争中保持优势。

赵昺在前世记的一个有关粮食生产的数据。据统计,春秋时期,中国平均亩产的粮食约为五十多公斤;到汉朝时达到六十多公斤;到魏晋时期则达到九十公斤左右。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平均亩产:唐朝时一百三十八公斤;宋朝时期二百二十五公斤;明朝时期三百三十公斤;清朝时期四百七十公斤。

可见古代的生产力有限,加之农业技术落后,越往古代,单位亩产粮食越低。而原本土地上出产的粮食产量不高, 而剩余的部分便是很有限的, 再赶上天灾**又要大量减产,可以积攒的粮食实在不多。

所以古代的一次大规模出征,差不多要消耗全国一半的存粮。而赵昺发动的北伐攻城掠地,连连报捷,看起来很美,但是攻占的地盘越大,需要赈济的人口也就越多,直接后果便是粮食消耗快速的增加,导致可用的粮草直线下降。

以致兵家有“夫运粮百里,无一年之食,二百里无二年之食,三百里无三年之食”之说,通俗一点说,从百里外向军队运粮,国家少一年的存粮;二百里,少两年的存粮;三百里,少三年。可见古代战争对粮食的消耗是多么惊人的。

物资消耗的大幅增加,同时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运输压力的增加, 而随着战线向前推进, 物资投送的距离也就越远,需要动员的人力和运输工具同样会大幅增长。而麻烦的还不只是粮食运输,转运途中粮食损耗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唐代名将征突阙时,支持他们的后勤队伍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地区,单程行程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途中粮食损耗高达百分之九十。损耗最大的部分正是民夫自己的伙食,毕竟民夫吃不饱,根本无法背负沉重的粮食前进。而途中降雨导致的粮食腐烂、被麻雀老鼠吃掉等等,都会造成粮食在运输途中的大量损耗。

可能会有人疑惑,如果粮食运输这么困难,为什么军队不携带大量牛羊行军呢?古代游牧民族的军队确实是这样行动的。这或许是一种解决方桉,但局限性很大。一方面,蒙古大军的崛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很难复制个例经验。另一方面,携带牲畜行军一样要消耗大量的粮草,一旦牲畜中疫病流行,“军粮”将迅速断绝。所以,战争中这种可靠性太差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而当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时还真用过这招, 即携带了大量随军牲畜出征, 但面对旷日持久的高句丽地区围城战,最终还是因粮食耗尽而被迫退兵无功而返,也给后人们留下了前车之鉴。可见古代战争中,粮食的运输是多么要命的一件事。

即便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之一,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屡战屡胜,但面对吃喝拉撒的问题,天可汗也只能干瞪眼。归根到底,让士兵填饱肚子才能打胜仗,否则,即使攻克再多的城池要塞,取得了再多的胜利,一旦出现了粮食问题,一样要乖乖退兵。

另外还有可能完成战略目标,但是因为粮草短缺不得不在胜利果实再度拱手让出,而世界名将拿破仑就干过这样的事情,最终还因此导致其在退兵途中兵力折损太大,自己被迫暗然下台。很多人以为拿破仑远征沙俄忽略了后勤问题,实际上恰恰相反,赵昺以为拿破仑在战争之前特别重视后勤。

在战前拿破仑和将军、参谋们彻夜计算征讨沙俄需要的物资数量。按照精密的计算,法国统帅部门算出的数字是,法军至少需要带上六十天的粮食物资才能到达莫斯科。可实际上,由于俄军一路抵抗以及坚壁清野行动,法军足足走了八十二天才抵达莫斯科。

更糟糕的是,沿途法军并没有获得太多粮食,虽然此时已经是沙俄丰收的季节,但粮食不是被烧掉,就是被运走。另外,法国骑兵部队乱烧房子和农田的行为让本来可以获得的粮食被付之一炬。最后,在粮食不足和天气恶劣的打击下,拿破仑的六十万大军一路上损失巨大。

等他们到了已变成空城的莫斯科后,虽然在城内及附近乡下找到了一些粮食,但拿破仑的大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最终,法国大军在撤退途中又遭遇严寒和暴风雪,大量装载食物的马车被遗弃在暴风雪中。饥饿让法军士气低落,加上俄军的不停追击,法军一路损兵折将,六十万大军回到巴黎的已不足三万。

后世的军事家和史学家一致认为,拿破仑发动对沙俄的战争是一次超越了自己时代的超级远征。因为在火车和内燃机发明之前,人类的军队移送速度和后勤能力,跟古罗马或汉代并无本质区别。

赵昺在北伐中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尽管战前做了周密的考量,可战事的发展还是超出了预期,蒙元迅速的败退让他有些措手不及。但他还算冷静,在进攻势头大好,军中上下士气正盛的时候,果断停止进攻,在河间和涿州转入长时间的休整,等待辎重粮草的送达。

且事前的布置也起到了作用,赵昺在运河沿岸修建大量粮仓用于储备粮草,并恢复了蒙元当初在松江府建设的太仓,将太湖流域产粮区近三年的税粮存于此,以备运河枯水断航期利用海运向前线运输粮草。赵昺还整修了杭州海港码头,利用海运将军器坊生产的武器弹药尽快前送。

与此同时,赵昺还下旨在湖广产量区大量收购百姓手中的余粮,并将四成税粮,利用长江和汉江航线运往两淮地区储备。如此在部队集结期间就可就近取粮,而不必在千里迢迢紧急调运粮食,便能保证战事初期的供应。

而在这个时代水运的优势要明显大于陆路运输,不仅运输量大,且可节约大量的人力,如此也减少了途中的损耗。所以赵昺在北进途中,要求各部将大运河沿途州县作为优先进攻目标,并保护好水运设施,也是出于此目的。

至于出动水军在清州登陆,夺取直沽港,除了切断敌军退路,为从陆路进攻的步军赢得战机外,也是为了能够利用海运将物资迅速转运至前方。减少了途中的损耗的同时,可以让诸部就近领取,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尽管赵昺精打细算,留守的众臣绞尽脑汁百般筹措,可还是出多进少,显然消耗的速度已经超出了预期。若是不顾江南民生强行征收以保证前线用度,则很可能会动摇根本。所以他将希望寄托于今年的夏收。

若是今年是个丰年,仅靠江南税粮便足以支撑战事的发展。而中原地区夏粮丰收,即便尚不能保证军需,也可让中原百姓吃上饱饭,坚持到秋收,如此就大大缓解当下缺粮的窘况,减少南粮北运的压力。而如果今年粮食歉收,赵昺就要早作打算。所以说粮食的丰歉已经成为左右战局的重要因素。

《孙子兵法》有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另一部兵书《草庐经略》则强调,围城时要用三招,即筑墙围困,夺其粮草,断其粮道。可见皆已粮食有关,没了粮食守军无法长期坚守,除了开城投降,就能被饿死城中。因而大部分因缺少粮食而失败的情况是在被围阶段、后方粮食运不上去导致的。

这方面最典型的战例之一是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守睢阳。在长达十余月的围城战中,叛军始终无法攻下城市,只能断了城市的运粮道,彻底断绝城内粮食供应。最后城内守军不足四百人,连老鼠都吃光后,城池才被攻破。

而攻城一方的失败,大部分也并非是敌方获得外援,或是被反杀。往往却是因为敌方城内粮草充足,可己方粮草供应不济,不得不望城兴叹撤围而去。导致将要到手胜利,因此功亏一篑,甚至在撤兵过程中遭敌反击,大败而归。

以赵昺根据各方情报估算,现在大都城中积存的粮食最少可以支撑百万人十个月所食,若是措施得力,则可以坚持一年有余。而这仅是计算官仓储粮和大粮商囤积的粮食,不算权贵们府中存粮。因此深挖潜力,大都城中的粮草大概需要两年才能耗尽。

赵昺当然不想无功而返,但如果粮草短缺,诸多手段没有时间实施,他就需要在短时间内破城。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被迫在炎炎夏日,不利于作战的时间点对敌不惜代价和伤亡发起强攻,付出本可避免的惨重代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