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705章 长远之计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705章 长远之计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刘因的话说的很明白,就是什么至于深入漠北、封狼居胥的战争,在后人观感上说,这种深入草原核心地带,随后封狼居胥、犁庭扫穴的全面战争,堪称酣畅淋漓。但成本也高得离谱,即便受降看似兵不血刃,给其的赏赐也会让国库为之一空。

所以这种不计代价的对攻战术虽然看着爽,实际运作中的人力物力消耗过于离谱,其成本更是高得超乎想象。且从实际结果看,可谓效果有限代价沉重,并可能会因此引发经济危机,导致国家内部矛盾加深,从而引发内乱。

作为现代人的赵昺当然更清楚任何时候,全面战争都是最烧钱的政治行动,即便是现代军力和财力顶尖的超级大国也承受不起。因此在两次世界大战后,战争已经不是解决国家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分化瓦解、缔结联盟,采用经济手段进行制裁,外交斡旋成为了主流。

在历史上其实历朝历代也不乏有成功的先例。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组织程度往往较低,这就给分化瓦解的战略留下了充足的运作空间。西汉末期和东汉前期对匈奴,隋唐对强盛期突厥,康熙时代对蒙古高原,都采用了分化瓦解的策略。

可以说,比起花钱买和平的受制于人、全面战争的惊人成本,这种分化瓦解策略效果最佳,中原王朝和草原世界博弈最成功的案例都来自于此。当然也有翻车的,譬如北宋末年对金人的奇葩外交,本质上就属于失败的分化瓦解策略。那么,这种战略成败的关键在哪?

赵昺很明白打铁还得自身硬,分化瓦解敌手虽然离不开高水平的实际运作,但成功的实行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策略的实施方本身实力足够强大。

首先,中原王朝自身的实力必须足够强大。匈奴分裂前的国力同汉朝相差甚远,隋唐作为中原大分裂结束后的统一王朝,实力并不比极盛期的突厥差。至于康熙时代的清朝,早在皇太极时代就实际控制了漠南蒙古。正是这些王朝本身的强大,给了他们纵横捭阖、施展外交手腕的底气和空间。

让赵昺郁闷的是自己的列祖列宗只能作为反面典型留世。外交操作奇烂无比,但归根到底,真正烂的是北宋军队,而不是外交手腕。北宋常年压着西夏打的精锐西军,连已经丧失大半领土、犹如丧家之犬的辽军都打不过,自然更不是金军精锐的对手。军事烂成这样再去操弄外交手腕,也难怪沦为笑柄。

其次,对方的集权和组织程度必须较低。汉朝对匈奴、隋唐对突厥施展分化瓦解策略之所以极为有效,是因为西汉末年匈奴已经分裂。隋朝时突厥扩张过快导致名义上的可汗下面山头众多,而唐初分裂后的突厥更在天灾和内战的双重打击下局势一片混乱。

即便是康熙时代,蒙古高原的政治组织退化,属于漠西蒙古的准噶尔入侵属于漠北蒙古的喀尔喀,清朝作为漠南蒙古的共主接受了喀尔喀人的求助,趁这个机会将漠北蒙古也纳入了清朝版图,随后又逐渐吞并了准噶尔控制下的漠西蒙古。

相比之下,作为典型失败案例的北宋末年,北宋相继拉拢了郭药师、张觉等降人,但既不能真正和他们有效合作,又不能对投降过来的人有所担当。而此时金帝国的完颜家族在创业初期精诚团结,根本没有可以外交运作的空间。

不过仅仅一代人之后,金帝国就陷入连续内讧之中,金熙宗时代在全世界历史上血腥和激烈程度都能排上号的多次内乱,还是海陵王完颜亮被弑杀后金帝国陷入的短暂混乱。按说机会难得,让大宋有了操作空间,但由于其入主中原后政权组织度很高,宋朝根本无法从中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

最后,军政天才高超的外交手腕可以事半功倍的达成目标,这里最有名的是裴矩,他周旋在突厥汗国各位大小汗王之间,有效扩大了他们之间已经存在的矛盾,最终让突厥汗国永久分化为东西两部分,并且其中的每个部分也是诸可汗林立。通过裴矩的天才运作,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突厥对中原的威胁基本被消除了。

但是天才的发挥同样受到国力限制。北宋末年,同样有着让金帝国折服、在金国第一代开国贵族中混得风生水起的北宋外交家马扩,他第一次出使金国时就用惊人的箭术征服了在场的金国贵族,其纵横捭阖的外交天赋一点不比裴矩差,但由于宋军战斗力太差,他的外交天赋完全丧失了意义,最后被迫亲自下场,在河北地区上山打游击。

如此做横向比较,战争的成本虽高,而分化瓦解的难度也不小,既要自己有强大实力,又要对方有隙可乘,还得有天才级别的运作。这么来看好像重修长城,画地为牢躲在后面拒绝往来,任其在草原自生自灭,反而是比较省钱省力的选择……

“陛下,茶凉了!”看着南朝皇帝端着茶杯陷入沉思,知道其在考虑其中的利弊,笑笑提醒了下又道,“草民大胆,妄作猜测下陛下平元此策,不知是否当讲?”

“哦,朕失神了,先生尽可直言,朕也想听听先生的建议!”赵昺放下已经凉透的茶水,招手唤过小黄门重新烹茶,有些不好意思地道。

“如此草民就大胆了!”刘因略一拱手道,而他看出了南朝皇帝对自己态度的转变,其对自己的称呼虽然只是从‘静修先生’变成了‘先生’,但表明对自己的戒心减弱,对他的才学已经认可,潜意识下已将其视为幕下之宾了。

“陛下平元的战略是欲夺回燕云十六州,将蒙古人远逐塞外,从而使中原有屏障可依,确保江南不再受蛮夷侵扰。而后或是仿秦修边墙将蛮夷隔离于塞北,或是在边境筑堡屯田戍边,或是修坚城以精兵戍守,甚至断绝商贸往来,削弱其实力,皆是欲断绝蒙古南下中原的企图,使失国后无主的蒙元陷入内乱,然后拉拢扶植亲宋势力打击仇宋势力,使他们难以形成合力,以永保边陲的安全。”

“嗯,大概如此!”赵昺点点头道,“我朝此次北伐可以说是倾举国之力,大战之后江南也需要休养生息,中原地区更需时间重建,恢复生产,保障民生。当然其间仍要平定陕甘等地用兵,会牵扯到军力,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对塞外大举用兵。”

“陛下平元之后,转而整顿内政,恢复民生,稳定局势,确是当务之急,且时机难得。可长远看来,对于我朝发展却不应对蒙古草原形势不闻不问,任其自乱恐将生出祸端,难保再不会出现一个如铁木真一般的盖世英雄。”刘因道。

“嗯,此言甚是。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赵昺再度点头道。以他了解的历史这种情形很有可能会出现,而其虽未明言,但非无暗指自己这个本该做亡国之君的人,却再度崛起重整江山。

历史上的明朝就是对蒙古残余执行的独特又极端的政策。自朱元璋时代起,对从北京逃出、流亡到北方的元朝廷残余势力进行了多次凶猛打击,虽然一度遭遇挫折,但在十四世纪末蓝玉领衔的捕鱼儿海之战大获全胜后,北元朝廷的权威事实上土崩瓦解。

在朱元璋统治末期和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日子里,威权扫地的北元朝廷内讧程度远比中原激烈,十多年内就有五位自称北元皇帝的统治者死于自相残杀,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对草原上的统治权逐渐从实至名归沦为纯粹法理。

到十五世纪初,赢得了内战的朱棣正式掌握大权时,草原世界已经变成了各种游牧部落联盟。在这期间,明成祖朱棣有效利用“以夷制夷”的传统手段,多次亲征阿鲁台、马合木等新崛起的势力,大致控制蒙古高原的秩序。但等他死后,蒙古高原的局势完全超出了明廷的掌控。

所以在明朝的大部分时期,蒙古高原的政治组织程度很低,比起成吉思汗时代到北元灭亡这段时间,毫无疑问是一盘散沙。在草原世界的乱战中短暂占据上风的军阀,并没有从成吉思汗到蒙哥汗时代那种权威。

而自朱棣后明代的接任者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和建设边镇,修筑堡寨,试图借此隔断中原与蒙古草原上的联系,阻挡游牧民族北侵。这种情况带来的一大后果是,无论中原王朝还是草原世界,大规模军事作战水平都在这种低烈度的边境冲突中急剧退化。

这种相对平稳的格局之下,毕将会有新的枭雄崛起,导致东北方向的后金人将成为这种军事能力退化的最大受益者,并最终成为中原王朝和草原世界的共同统治者达两个世纪之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