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694章 一片哗然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694章 一片哗然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大德六年三月末,大汗铁穆耳召集在大都诸王和重臣到大明殿议事。众臣朝贺后,他看看阶下众人,不禁心中黯然,虽然入殿议事的大小宗王有二十余人,但是其中多数已经空有其名,手中无兵无权,再难显当年大汗一声令下,各地宗王领千军万马纷纷来朝的盛况了。

在先祖铁木真立国之初,沿袭了游牧民族的传统的家产分配习俗,先后将三十多个草原千户和牧场授予宗室,形成了所谓的东、西道诸王兀鲁思。

受封诸王世代拥有千户部民及私属,能够擅自发布政令,自铸虎符,任命属官和将领,可以专杀臣民,“杂讯”官吏。同时诸王还拥有数量众多的的投下军队,自行管理投下站赤,征收领民差发以及属地税收。他们享有高度自主的军政财权,其封地宛如独立王国。

到窝阔台主政时期,在汉地施行五户丝食邑分封制度。按照规定这种分封是“赋为二等”,治权归有司,由诸王投下和汗廷共享其权益。这实际上是大汗在承认诸王宗亲的军前战场所得利益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其自主权,加强了朝廷集权的策略。

但是,五户丝食邑制度并未得到彻底执行。诸王依旧在中原汉地食邑行兀鲁思领地旧制。自行任免课税官,“各征其民”,而且委任封拜食邑官吏,所任官员需对诸王履行纳税、朝见等义务,几乎等同于诸王的私人属下。诸王还能层层分封食邑民户,与之保持紧密的人身隶属关系。

蒙哥汗即位后,曾派遣兄弟代表大汗总督波斯、漠南,且与地方断事官等分治军民。这种制度实际上是最初的宗王出镇。它对蒙古的军事征战,对确保托雷系在黄金家族的主导地位,对蒙古有效控制漠南三大直辖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至忽必烈继承皇位,建立的元朝,对蒙古分封制进行调整,以便将其限制在不威胁朝廷的范围之内。他经常以皇子宗王统兵出镇,控制边疆,拱卫朝廷。这种王封与忽必烈以前诸大汗分封兀鲁思的性质已经有所不同。

实质上多只是代表皇帝镇戌一方的军政领导,封藩而不治藩,重点在军政监察和军事镇戌,且与官僚制度互为补充,其独立性已经有所削弱了。中统年间,忽必烈开始建立从朝廷到地方的汉式官僚机构,并对投下五户丝制做了部分改变,改五户丝为中书省“关支”。

然而,忽必烈是在许多蒙古诸王的拥护下夺取汗位的,李璮之乱有加深了忽必烈对汉人的猜疑。这些因素导致忽必烈既要加强皇权,削弱藩权;同时又要保护宗王的利益,以换取拥戴。随着形势的变化,皇权与藩权的冲突越来越明显。

就趋势而言,为了集中皇权,忽必烈不得不实行由温和到强硬的削藩策略。在彻底削弱汉人世侯的同时,朝廷对蒙古诸王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到至元初年,忽必烈接受大臣‘以亲驭疏,捍卫朝廷’的建议,相继分封诸皇子为王,出镇西北、西南等地。

这些边镇的皇子,大多有相应的王位印章。他们或以王府官兼行六部,或总览军政民务,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特别是北平王、安息王等嫡皇子,辖区和权限又明显超过庶出皇子。而目的也是让皇子代表朝廷统兵镇守一方,以平定各地叛乱。

但元代朝廷集权与旧有的宗藩分封制度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几年后,各地藩王连续出现问题。忽必烈从巩固朝廷权威的角度出发,又对包括皇子在内的诸王普遍削弱实权,设置地方行省兼领投下分地,分解只必帖木儿兀鲁思和东道诸王兀鲁思,役使、检括兀鲁思领民,立都万户府编组各投下签起的军队等等。

经至元削藩,诸出镇皇子的权利已经大为削弱。以后又有南朝侵入江南、经略云南、攻取川蜀等一系列战事,导致分镇诸地的近支宗王败亡。而后真金为了充实腹里地区的实力和恢复在战争中损失惨重的侍卫亲军,征调草原诸王率部族军南下中原,进一步削弱了宗王们的实力。

而在南朝二次北伐中,这些南下的草原宗王部族军基本损失殆尽,以致此次应诏勤王的出镇宗王,仅有安西王阿难答统领的哈剌赤军,和林王名里帖木儿统领镇守旧都的宗仁卫军及宁远王阔阔出率领辽东行省的两个万户府军等三部最具实力。其它宗王多是统领各自的部族军入卫,他们在经历多次削弱后,实力大减,兵力往往也只有一两个千户而已。

铁穆耳让这些宗王勤王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在连遭惨败后,地方镇戍军和探马赤军基本被南军打残了。而最具战斗力的汉军五卫先败于大名,后败于定州,就连都万户张珪也兵败身死,已然全军覆灭。

因而铁穆耳手中只有卫戍京畿左、右翊蒙古侍卫亲军、直属都威卫和经色目卫诸卫整合而成的钦察卫军,以及中看不中用的怯薛军。而左翊侍卫亲军还驻扎在山西,实际可用之兵只有五万余。再有就是逃入大都的各行省的残兵败将和紧急签征的新军号称十万,所以保卫大都的兵力不足二十万,不得不征调各地镇王入卫京师。

而分布于各地的出镇宗王都是手握重兵,铁穆耳知道这些宗王同属成吉思汗近支血脉,皆有继承汗位的可能。若是他们散布流言,宣称大都陷落,自己身死,就可以重新推举大汗,把他逼入死地。所以让他们入卫大都既能削弱其实力,且进了大都也就身不由己了,搞不出来什么幺蛾子。

“哼,吃到苦头了才终于明白为何朕如此狼狈了吧!”眼睛扫过阿难答等自西北入京的几个宗王,他们眼神闪烁,不敢与他对视。铁穆耳心中冷哼声道。

因为在中原连战连败,失去了山东、河南和河北等腹心地区,铁穆耳清楚的知道许多人开始质疑自己的执政能力和军事才能,尤其是掌握着西北重兵的阿难答私下里多次嘲笑他的无能,还曾在公开场合说过只有其才能扭转当前危局,重振蒙元声威,猖狂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阿难答在大同率领数倍于敌的大军,在最适宜骑兵作战的开阔地区对阵,却被宋军击溃损兵折将,不得不狼狈逃窜。而途中又遭到宋军尾随追击,丢失了大量的辎重,听说由于缺粮,还发生掳掠平民为食的事情。

他们逃到宣德府,强开城门大肆掳掠后危机才稍稍解除,却也担心被尾随的南军追上,不敢停留休整。但还是被南军赶上,在北口遭到截杀,后来在守军的接应下才得以退入嘉峪关。而其不知羞耻的称在大同大败南军,途中又几次回身击溃追击的南军,若非粮草不济定然会全歼敌军。

铁穆耳遣人以犒军为名暗中点检,发现其宣称入卫的二十大军其实掺水严重,至少伤亡在五万左右,其中还有以掳掠的百姓充数的现象,马匹、军器缺损许多,但众将皆称他们损失甚微。他知道这些人除了顾及脸面外,还想谎报兵马人数吃空额。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铁穆耳并没有说破,而是依照其所报足额发放了粮饷,补充了部分战马和军械。尽管觉得有些憋屈,但看其吃瘪心中也畅快不少,而其被宋军‘教训’后也不敢再大放厥词,行为也有所收敛。

“阿难答,大同形势如何?”铁穆耳见殿上众人在他的逼视下皆俯首,才发问道。

“禀大汗,我军在离开时,大同尚在贺惟贤控制之下,至于之后的事情臣也不甚了解!”阿难答起身回禀道。

而他心中却恨死了贺惟贤,若非其迟迟不肯发放粮草物资,自己怎会在城外滞留多时,又怎会与敌遭遇。更可恨的是其居然隐瞒了来攻的南军乃是南朝皇帝的御前护军,乃是南朝最为精锐的部队,害得自己不仅损兵折将,还丢了脸面。

但想想自己仓皇而走,大同城恐怕也守不住,贺惟贤恐怕也是凶多吉少,只是可惜了城中储存的粮草和财物都便宜了南军。可他也清楚贺惟贤若是没有大汗授意,也不敢为难自己这个实权宗王,所以罪魁祸首还是眼前这位高高在上的家伙。

“禀大汗,据报大同在入卫诸军离开后便告失守,又有传言左翊卫军有部分兵马突围向上都方向而去,都万户贺惟贤下落不明。”阔里吉思起身禀报道。

“哦!”铁穆耳听了十分惊异,转而又问道,“阿难答,你称在城外大败来攻大同的南军,已然将他们击溃,他们又如何有能力攻克城池?”

“大汗……这臣就不知了,也许是贺惟贤降敌献城,又或是南军有增援赶到攻破了城池!”阿难答愣了下,额头冒汗,吭哧了半天才给出了个答案。

“大汗,贺惟贤乃是先汗留下的重臣,对大元忠心耿耿,从未二心,绝不会投降南朝。且左翊卫军向来是我军精锐,大同又城高壕深,物资充足,怎生是一支残军可以攻破的。还请大汗明察此事,让忠臣蒙冤!”御史中丞崔彧随即起身厉声道,而殿上也是一片哗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