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557章 步步为营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557章 步步为营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陛下这是诡辩,毫无道理可言,臣以为……”

“先生知道朕向来不喜读经史,学的也是马马虎虎,如何记得住那么多的圣贤之言,只知道有利于国,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就要去做,何必在乎那么多,况且圣人们也非神仙,总不会看明白千年之后的事情,想不到今日的情形吧!”

陆秀夫看看陛下师徒两个还在争论,邓光荐被皇帝的‘歪理学说’气的胡子都翘起来了,但是依然不能说服陛下。而陛下也常常被邓光荐驳的哑口无言,但还是坚持自己的道理,说不过就撒泼耍赖,插科打诨,却也不恼。

看着陛下对师傅一副无可奈何,还得摆出衷心受教的样子,陆秀夫却也没有打扰他们。而是想着陛下这几年的所作所为,其对江南的官宦世家进行打压,使得他们失去入仕的机会,也就无法对朝政施加影响力;其后又通过权力下沉,让朝廷的直接统治力触及乡里,使得乡绅失去了传统的统治力,可以说改变了当下的格局。

皇帝又通过科举制度削弱当下盛行的理学的影响力,增加经法科的员额,利用太学宣传自己的执政理念,改变了理学一统天下的格局,让学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气象,从而改变了现下儒学百年间死气沉沉的局面,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势头。

陆秀夫沉浸官场二十余年,又长期身居高位,当然不会简单的以为皇帝只是因为讨厌官宦世家和乡绅,对理学不敢兴趣才弄出这么大的阵仗。他已经看出来皇帝那时就在为以儒法治国做准备,利用科举选拔经世人才,培养精于治国的官员。

而今天的谈话又涉及对待北方士人的话题,皇帝毫不掩饰的表示要彻底摧毁传统的世家门阀,陆秀夫以为除了其认为北方士人背叛了民族,侍奉于敌,还有就是要改变世家子弟把持官场,寒门士子上升无门的局面,进而开创出一个新的政治局面,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

赵昺如今觉得皇帝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琼州之时,其就为解决官员慵懒怠政,疏于政事的弱点,开始从吏员中选拔官员,参与政事。待进入江南后更是为解决官员不足的问题,从胥吏和优秀士子中拣选出众着入仕,而不是通过科举。

当前已经入住江南多年之际,朝廷对于官员的选拔大致是五成来自于参加三级科举考试的士子,三成来自于朝廷行政系统的优秀吏员,还有两成来自于退出现役的武人。臣僚们也曾建议皇帝征辟江南名儒,或是隐于乡野、市井间的名士入仕为官,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婉拒。

陆秀夫曾私下问过陛下,为何不征辟那些名儒为官,如此即可提高朝廷威望,也使陛下留下求贤若渴的美名。而陛下言,这些名儒若想实现自己的抱负,自可通过参加科举,或是从其它门径入仕,却不是假装清高搏名。且那些隐士既然无意入仕,又何必强人所难,让他们做做学问,在民间授徒著书也没什么不好。

对于陛下对待大儒名士的消极态度,陆秀夫初时感到不解,但也很快明了。皇帝在用人上向来是以能力为重,不以出身论英雄,这点从皇帝身边的人就可以看出来,如周翔、郝云通、庄世林、林之武、庄氏兄弟等及一班军中大将多是出身乡间耕读人家,甚至是商贾,或是军中的低级军官。

当然现下身边也有马端临、陈识时这些官宦重臣子弟,但这些人也是一时才俊,更多的是从各种渠道征招的熟知朝廷法令和程序的熟吏及牧守有方的中低品官员和军中那些熟知战阵、山川地理和战术的中低级军官做幕僚。

但是这些人也并非一入内廷就能飞黄腾达,每年还是有不少人被从中清退的,即便是应节严的儿子应熙也因此被外放,只做了个低品的州团练使。如此一来那些只会夸夸奇谈,务虚不务实,又缺乏理政经验的大儒名士自然难以入皇帝的法眼。

陆秀夫又想起前时陛下曾在廷议上提出要对太学进一步改革,对那些蒙荫入学和由地方州学升入的士子进行详细分科,设律政、行政、财政等科,分门别类施教,培养朝廷行政专业人才。

同时建议户部开设农政、税务、海关。财会等专科学校;工部开办冶金、水利、交通、建筑、机械制造等专科学校;刑部、礼部、吏部和兵部也要逐步开办相应学校,培养专业人才。而不是如过去那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入仕之后对自己所属一无所知,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皇帝的这个提议在廷议后也引发了一场争论,按照其的设想要从县学、州学中考选,学成后授予官身,可以说使得那些士子们有了更多的出路,而不需只是通过科举这座独木桥。但是也有人担心一旦全面实施,那些士子自然会屏弃过去的儒家经史,从而削弱了儒家在朝野中的地位,并在几十年后逐渐淡出朝廷。

陆秀夫自然明白术有专攻的道理,且有成例在先。皇帝对武学进行了大改,分设多科培养职业军人,改变了以往将官不是出自将门,就是发迹于军旅底层的局面,使得整个军队更为专业化,提高了整体素养之余,也使得作战效率更高。

另外陆秀夫以为一些科举失利的士子转投军武也让士人渗透到军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武间长期对立的局面。而从它想这不仅没有削弱士人在军中的影响力,反而使得士人可以更多的参与军事,打破了两者间的桎梏,势必减少了文武间的冲突,有利稳定朝局,从长期看对儒家有利而无害。

不过对于打压官宦世家陆秀夫心中也有余虑,毕竟世家子弟自小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家庭的熏陶,有着比之常人难得的见识和眼光,入仕后能够很快上手,同样会受到族亲和故旧的照顾得以升迁。而缺点同样明显,他们自幼锦衣玉食,无法体会到民间的疾苦。

更重要的世家子弟即受到家族的庇护,那么必然要回护家族,尤其是在国家政令会影响到家族利益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甚至不惜危害国家和君王。这种事例历史上不知凡几,陆秀夫以为这也可能是陛下下决心铲除他们的缘由。

寒门子弟入仕同样优缺点明显,他们求学不易,即便是耕读人家也无法请名师,也难以受到举荐进入书院受学,全凭自己的本事参加科举进入官场。因而他们体会到底层百姓生存的不易,在执政中就会考虑到民间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为他们发声。

此外这些寒门子弟入仕后往往有很强的上进心,做事认真,直言敢谏,大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性情,为成事不惜性命。且他们少了家族的羁绊,对朝廷和君王忠诚,能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成为君王的得力和放心的助力。

但是寒门子弟与世家子弟在出身上处于天然的弱势,从而缺乏远见和手段,行事难免‘粗鄙’,甚至没有底线。而他们往往掌握权柄后,念及自己当年的艰苦,便也会为自己的子女和家族考虑,想给他们一个富足安定的生活,却往往为此走入歧途,进而贪污受贿,利用权力侵吞财物,活成了自己最不愿意成为的人。

陛下当下提出以儒法治国,陆秀夫想这也是皇帝对此方面有所考虑,以道德约束其行为,以律法规范其所为,从而实现政治清平,官员廉洁奉公,百姓生活安乐的目的。

不过想来皇帝为实现这个目的付出也是很多。当初陛下大婚择后的时候,太后和朝臣们处于稳定民心和朝局的目的,择选了吴家女为后。而皇帝对此就十分抵触,最后太后不得不以亲政为要挟才使得其就范,却也留下帝后不合的隐忧。

在大婚当年的上元灯会上,吴家子弟冲撞了行驾,按说这种事情只是小事,略施惩罚就好。当皇帝却以此为由对吴家进行无情的打压,逼着吴氏一族所有子弟退出官场,并十年之内不得参加科举。这等于断绝了吴氏子弟入仕的途径,而十年后吴氏也只是普通的外戚勋贵,无法左右朝局。

其后不甘心的吴氏也试图扭转形势,在皇后诞下嫡长子后暗中推动立储之事,欲以此来抬高自家的地位,但是被小皇帝一纸措辞严厉的旨意压了下去,而随着又有两位皇子的诞生,太子之位就充满了变数。明眼人都看出吴氏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因此直线下降,再也无人附和了。

随后的吴氏又参与了乡绅入京觐见和太学生上书之事,欲做最后的挣扎,结果此时被皇帝以雷霆手段平息,牵扯其中的皇后也遭到训斥,被冷落一旁。吴氏在陛下步步为营的威势下不得不进宫请罪,并析产分家,分赴淮东和淮西‘创业’,整个家族就此分崩离析,再无昔日的盛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