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491章 阆中之地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491章 阆中之地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明的暗的赵昺交待完毕,事情自有人去操作,但是他也不能当甩手掌柜的,毕竟自己还兼任着枢密使一职。当然这不能明说,否则不仅让自己觉得没有面子,还容易引发文武之间的猜忌。而他的操作也很简单,既然如此,我就搁置争议,以当下没有合适的人选为由,此职只能是暂时空缺。

所以主持枢密院日常的江钲和韩振也是当家不做主,事事都要像赵昺请示,他也就是事实上知枢密院使。虽然有掩耳盗铃之嫌,但是朝廷上的老江湖们都知道怎么回事,就是陛下不愿意放弃兵权呗。而皇帝独掌兵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家也都习惯了,自然也没有人公开的在朝堂上叽叽歪歪。

当然私下里肯定有人议论,赵昺也只当不知道,厚着脸皮就是不挪窝。攻蜀一直是他国防战略的重要一环,而他前世未曾踏入过这个内陆省份,不过即使去过也不会想到今天,特意去察看山川地形。这一世,同样没有机会前去,想要亲征巴蜀估计也难以成行。

所以赵昺对四川的了解只是前世的书本和视讯,这一世也就是前人的游记和地志及情报系统收集的资料。而当下要谋划阆中之战,他肯定不能一问三不知,起码要知道概略情况,能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地方。于是他命秘书监将相关的书籍和图册整理出来,尽快拿给自己。

说起来有些好笑,赵昺知道阆中这个地方还是来自于《三国演义》。那是在蜀魏巴西郡一战之前,曹操已经开始迁移汉中民众,曹操麾下将领张郃溯东河江南下进入巴西郡,计划迁徙这里的百姓,进军宕渠、蒙头、荡石,攻势颇为凌厉。而此时的刘备刚与孙权停战划界湘水,匆忙返回江州,短时间无法支援屯兵阆中的张飞。

刘备的选择能看出当时形势的严峻,之所以不选择直接回成都而是屯驻江州,也是给自己留下斡旋的余地,假使张飞在阆中抵挡不住占有兵力优势的曹军,让曹军自米仓道攻入蜀中,刘备仍然可以选择退据荆州、或在江州重新集结兵马反击,再做图谋。

外有强敌,内无援军。张飞充分运用自己长期镇守巴西郡的优势,一面与张郃军正面交战,一面亲率精锐迂回从促狭的山道邀击张郃,打的向来以擅长地形战著称的张郃前后失据,狼狈向北逃回南郑。经此一战,曹军再无力染指米仓道以南。

也因此,刘备意识到曹军在西部地区的军队已然不足,进入战略防御阶段,这才下定决心,从重庆回成都积蓄力量? 在次年发动了汉中之战? 夺取了汉中。那么由此可见刘备派大将张飞镇戍阆中,说明此地的位置对蜀汉政权相当重要,可以更好的拱卫蜀汉政权。

两个时代虽然相隔千年? 但赵昺以为他们面对的形势是相似的。

我们先把目光放在蜀汉立国前,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的战略布局。在其的布局里? 刘备集团平定四川盆地之后,待天下有变,一路军出秦川? 一路则趋南阳而向宛洛北上? 进可图谋中原? 退可保住四川盆地的蜀汉基本盘。而巴西郡阆中地区? 就是完成这一战略的关键点。

从汉中入蜀的道路上来看,除开崎岖难行的阴平道? 自汉中入蜀有两条通道,分别是金牛道和米仓道。金牛道是典型的盆地通道,前险后易,从汉中西向经由广元、剑阁、穿过剑门关以后,便可以直插成都平原,自古至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米仓道比金牛道稍逊一筹,因为道路崎岖难行,长期以来,米仓道是作为金牛道的备份存在,而阆中则是卡住米仓道的咽喉。自汉中南下经米仓山穿越大巴山脉,经南江、巴中抵达阆中时虽然这条道路难行,但在进入阆中后却可以利用汇流的嘉陵江、白水江、西水河等诸多水系,加上平原地形迅速向重庆或者成都推进。

对于早期刘备立足四川盆地的重要性来说,最大的威胁是占据汉中地区随时可能南下的曹军,也因此,守卫阆中的重要性丝毫不下于守卫剑阁。让张飞镇守阆中,在让其发挥自己的军事素质守卫米仓道的同时,阆中的位置又可以监控北、东两个方向,继而影响到刘备军团的整体战略。

在这个情况下,阆中地区对于蜀汉就显得尤为重要。阆中地区既扼住米仓道的通路,兼顾四方,同时也引导着蜀汉的战略转移,重要性可见一斑。建安十八年到建安二十四年,蜀汉集团重心在北,图谋汉中,彼时张飞在此处起到防御作用,如果前线战事失利,蜀汉可以退保四川盆地。

建安二十四年到建安二十五年,由于东吴偷袭关羽,荆州丢失,刘备谋求与东吴开战,张飞镇守阆中,是兼顾各方的最好位置,既可以溯嘉陵江南下进入江州,又可以威胁荆州腹地,北面也可随时支援兵力单薄的魏延。

现下宋军夺取川蜀主要的目的是切断蒙元自此迂回沿长江顺流而下,直驱江南的通路。另外就是可以夺取进去陕甘地区的一个立足点。而阆中地区正是四达的枢纽之地,向北可以作为进取汉中和陇州的前进基地和后勤辎重囤积地,向南可以作为阻挡蒙元军队南下的重要关隘。

因此阆中的重要性虽然不降蜀汉时期事关国运那么重要,但是也是左右局地形势的要地。而汪氏定然明白阆中的重要性,失去这个前哨要地,宋军就能直逼汉中,威胁他们的世居之地——陇州。因此才迟迟不愿意移交给大宋,并不惜违背圣旨,与宋军在此开战。

而阆中地区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存在于蜀汉政权和当下,在后世战争中,阆中连接着陕西和四川的交界,向来是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以阆中地区的城防建设来看,如果两军对峙于此,占据阆中的城池对于攻守双方来说都相当重要。

阆中的城池是蒙元保宁府的府治所在,早在战国时期,巴国就曾在此地建都。从地图上看,保宁府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如果从南面向保宁府城进攻,即便有数倍于敌的兵力优势也难以展开。并且江对面的阡陌之间遍是良田,即便想采取长期的围困也难以成功。

赵昺记的在明末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大战。南明政权经过注入大西军新鲜血液后,永历朝廷在东、北两个方向组织大规模反击。东进的李定国复地千里;北线的刘文秀也是高歌猛进,尽复四川盆地。而相比明军的复地千里,清朝吴三桂、李国翰等将领日子可没那么好过。

在明军刘文秀的猛烈攻势下,吴三桂把四川除了保宁府之外的府、州驻地丢了个精光后仓皇退守保宁府并计划转进陕西,由此,阆中地区迎来了一场惨烈大战。考虑到保宁的地形因素,先前打了一路胜仗的刘文秀选择放弃稳扎稳打,迅速与吴三桂寻求决战。

就地形而言,清方若据保宁,吴三桂则可随时威胁四川腹地,进攻屯驻于重庆、成都的明军,即便是出于日后经营四川的考虑,保宁府当时也急需拿下。再者,如果明军在保宁将吴三桂等部一举歼灭,清军原本部署于甘陕、四川的西部防御力量将为之一空,明军将扭转长期被动挨打的形势,实现“力恢陕豫”的战略目标。

面对明军,对手又是被吴三桂评价为“此生未遇如此之劲敌”的刘文秀,吴三桂军所能依仗的也只有保宁府城独特地形和坚固城防。但保宁独特的城池建设,也让长于军阵的刘文秀在兵力部署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考虑到刘文秀保宁之战的目的在于歼灭清军位于西部地区的有生力量,所以在部署对保宁府城的进攻时,刘文秀选择分散兵力,占领保宁府城各地的据点,继而对吴三桂军形成三面合围。

为了向三面环江的保宁府城发起进攻,刘文秀命令部队造桥贯通,让战力强的主力部队抢先渡过嘉陵江,然后以战力较弱的张先壁部等依据地势摆阵,并派遣张先壁的弟弟张先轸背水守浮桥,避免两岸的明军被割裂,阵线绵延数十里。

这样的布置也给了吴三桂突围得机会,吴三桂率军避开强悍的刘文秀本部,直冲张先壁阵线,同时,张先轸部也受到清军攻击。在吴三桂的冲击下,张先壁的军队阵线出现了局部溃败,而张先轸部更是慌不择路自己砍断了浮桥,连锁反应下引发了明军崩溃,而刘文秀的指挥系统因与崩溃的明军割裂开,也无法及时救援,导致大量明军马步兵被赶下嘉陵江,惨败的刘文秀只能黯然引兵退去。

赵昺深知究其根源,阆中地区如果用于防守,对于自南向北进攻的军队可不友善,地形遏制下,即便雄兵百万也难以施展,若要合围就会严重割裂军队的布置,给予守方机会,而如何让宋军避免覆辙则是他应该考虑的现实问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