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471章 只能这样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471章 只能这样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据《渑水燕谈录》记载,仁宗行籍田礼。准备妥当后,侍中将耒奉给仁宗,皇帝扶着犁尾走了几步,礼仪官就宣布礼成。谁知仁宗犁田的瘾上来了:“我既然开犁,就没必要遵循古制,愿把这块田犁完以劝导天下老百姓重视农耕。”在大臣再三劝奏下,仁宗坚持犁了一块田的五分之一才上田埂。

赵昺这番操作,将这块地耕了有一多半,足有一亩多的地,可他还不知道自己无意间有打破了一项大宋皇帝亲耕的记录,只是不知道将来被谁打破。仪式结束,众臣上前恭贺。而太常寺卿和鸿胪寺卿及礼部、户部尚书,连带两位牵牛的耄老齐齐上前请罪,请求责罚。

对于这场意外,大家都是心怀忐忑,这是祥兴帝继位以来头一次行亲耕礼,结果就弄出个耕牛不前的大事件,连从耕的大臣们都不免担心受到牵连。而意外的是赵昺只是笑笑,让他们平身,称不过是只畜生闹脾气,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场面被吓住了而已,与众人皆无关系。

众人这才如释重负,齐赞皇帝仁德。赵昺却是暗笑,别说是只牛,就是人,骤然见到如此大的场面,又是敲锣,又是打鼓,还呜哇乱叫,不被吓呆了才怪。至于什么上天降下警示,纯粹是无稽之谈,所以他还专门叮嘱籍田使切勿将气撒在牛身上,还是要好好使用,不可因此虐待。

赵昺还记的有出戏有‘皇帝去耕田,娘娘烙大饼……’的戏词,而在周礼中确实也有“皇婚送饭,御驾亲耕”之说,但是今已废弃。不过一大帮人帮着皇帝耕田,皇帝也不能让人家白帮忙,照例参加者每人两个馒头,二斤肉,牵牛的耄老又赏绸缎两匹。

午后御驾回鸾,队伍原路回返,行至凤凰山真圣殿小憩。早有人准备好茶水、点心等一应之物,赵昺在高台上向下瞭望,山脚下就是旧宫。虽然经过整理,但是依然一片荒废之地,当下只有护军山地旅和一旅驻扎于原皇城内外,此外就是岭南西苑有他设立的皇家科学院和刚刚设立的皇家学院。

“这片地闲着太可惜了!”赵昺看了一会儿叹口气道。

“陛下,是否要重新修缮旧宫?现在宫城是太小了。”陆秀夫道。

“朕暂无此意!”赵昺摆摆手道,“但是朕以为可以加以利用,可否将三省和六部及相关衙门皆迁入皇城旧地呢?”

“陛下是欲将原来的皇城之地另做它用!”文天祥惊诧地道。

“是啊,如今三省成立,挤占了六部的衙门,你们几位执宰办公之地也仅有一间房,尚书和侍郎们都要挤在一起做事,太过拥挤了。”赵昺言道。

“陛下,当下宫城也是十分狭小,现下又有了皇子和公主,来日都需要分殿居住的。若是将旧宫之地占用,来日再欲扩建就难了。”陆秀夫劝道。

“宫城虽小,可朕一家足够住了。”赵昺笑道,“现在临安城中再难寻一块空地,若是三省六部另择地扩建,征迁民居又是扰民,而旧宫荒废太过可惜了,不若利用起来,也可解当下之困。”

“嗯,旧宫总是荒弃,也会显得我朝势衰,加以整修也不失为计!”陆秀夫点点头道。

“你们看!”赵昺遥指旧宫道,“现在宫城前广场狭小,上元节灯会万民齐聚,不少人因为拥挤而受伤。而丽正门之外地方是其数倍,又紧邻御街,日后凡有大朝仪和盛会也可到此举办。而朝廷各省部寺监皆移于此,有事也便于互通,不必往来奔波。”

“陛下所言不错,索性重修明堂,以彰显我朝气象!”文天祥道。

“嗯,可以商榷!”赵昺点点头。他知道修建明堂不仅是建起一座大殿,而是对旧有制度的恢复。明堂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祭天礼之一,它于九月吉辛日在行礼殿(即明堂)举行。周公明堂礼是儒家经典中明堂礼的典范,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经过秦汉、魏晋学者长期地考辨、讨论、注释,周公明堂礼制的记载逐渐丰富,同时也造成了异论丛生的滥觞。这一时期,明堂礼实践有限。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明堂礼制的繁荣时期。唐朝理清了天、帝之间的关系,正式承认五帝亦为天,明堂礼由享帝礼升为祭天礼之一。

唐朝确立了一岁四祭天制度,并区分大礼、常礼之别,确立了三岁一亲郊制度,制定了详备的祭祀仪式,形成了严父配天制度。宋代称得上是明堂礼制的鼎盛期,自仁宗末年开始,三岁一亲郊制度形成完善、固定的制度,皇帝每三年一次亲自举行南郊大礼或明堂大礼。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庙”,成为帝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这里举行,借神权以布政,宣扬君权神授。

南渡之后,宋朝并没有修建明堂,而是以大庆殿代之。而赵昺改崇德宫为宫城后,大庆殿就是块牌子,用到的时候,就将牌子挂上,不用了就摘下来。所以每逢朝廷大典,朝臣云集,低阶官员都不得不站到廊下听诏。而元旦朝会赐宴,廊下都摆不下,只能在殿前广场上就着北风吃饭。

建一座大殿用于举行典仪即是形式上的需要,也是现实的要求。不过赵昺尚不清楚建这么个玩意儿要花多少钱,平日能否挪作它用,总不能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建成了,就三年用一回,平日当花看,还要花费人力和财力维护。所以他还有些含糊,觉得可以提到议事程序上,但建不建,看看预算和功能再说。

赵昺与几位执宰就站在高台之上,望着旧皇城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和设计,将这块曾经的皇家私邸挪作它用了。当然这还要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再经过后续统筹规划、设计,然后才能投入实施。而后,行驾再次上路,傍晚回到宫中……

现下朝廷改制基本已经完成,根据各自的职权进行整合,展开正常工作。而内廷的改制也随即展开,赵昺已经做好了讨价还价的准备,经过一系列的堂议和廷议之后,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内廷规制为量身和一军结构,即外事归内侍省,内事归入内侍省,保留御前护军,其下再各行设置办事机构。

这个方案等于将赵昺欲划入内廷的寺、监、院皆剥离到了朝廷,成为朝廷控制下的机构。但在赵昺的力争下将作监及各个军器工坊被留在了内廷,这是他发展工业的基础,无论如何也不肯撒手的。而朝廷方面也达到了‘削弱’内廷势力,压制其权力的目的。

当然在御前护军的编制上双方争的最凶,毕竟皇帝手中握着一直亲自掌控的精锐亲军实在让朝臣们不安,虽然他们至今也无法染指军队,但在形式上也要求保留对军队的控制。

赵昺最后做出‘妥协’,御前护军步军下辖一个亲卫旅、一个炮兵旅、一个骑兵旅及两个步兵旅和一个独立的辎重团。总体上由过去的九个旅减少了近一半,将新编的两个骑兵旅扩编成骑兵三、四师,其它几个步兵旅拆分或是编入其它各部。

水军仍保留,编制上要欲以缩减,但是遭到了赵昺的拒绝,而是要求在保留原有战船规模的基础增加一个陆战旅。而编余的各旅则改编成海外远征军,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海外贸易冲突,保证大宋的海外利益,打击沿海的海盗。

众臣商议之后,也意识到海外贸易对于大宋财政的重要性,去岁只关税就收入二千万贯,占据了财政总收入的近三成。若是这部分利益受损,将严重影响到各项开支,因此同意从现有的三支水军中抽调部分舰船和编余护军组建海外兵团。

到了最后,众臣发现争了半天,御前护军的实力并没有被削弱多少,反而是水军得到了加强。大家想想算了,皇帝一直把持着枢密院使的职务不肯撒手,军队一样在他控制之下,折腾半天不过是左手倒右手,他们还是难以插手。至于以后,谁知道会怎么样,也许今日之争会给后人留下些东西吧!

虽然没有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完成内廷改制,但是赵昺也没觉的吃多大亏。自己是皇帝,虽然放权给了朝廷一部分,但是只要军队在手,收拾他们也是分分钟的事情,至于自己的子孙们有没有本事保住当下的局面,他也管不了。

但赵昺还是希望以此推动朝廷的正规化和程序化,即便以后出了不肖子孙,也不至于让朝廷瘫痪,依然能够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丢了江山。不过他也知道死后的事情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历朝历代每个开国之君都曾为后代设计了一套祖宗之法,希望江山永固,可结局还不是该亡国,还是亡国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