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484章 罢除童试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484章 罢除童试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弟子规》虽然篇幅不长,且比较顺嘴,但是赵昺自觉在一刻钟的时间内一字不错的背过,那是不可能的。而这些孩子们在不解其意,全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全部记住。另外那些孩子们平日背书也是在平和及安静的环境下读书,不为外界干扰,而现在环境噪杂,且又有压力在,他估计成功率也是微乎其微的,而他开下的赏格估计没有人能得的到。

这其中自然有赵昺有意刁难的意思,但真有人能够完成,他也不打算赖账。毕竟真能考出一个神童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儿,自己这么大的国家,以万计的官员不多他一个。而若没有人能够完成,亦别怪自己不高兴,拿他们开刀了。

“时间到!”一刻钟的时间转眼即逝,当最后一粒沙子落下后,王德高声喊道,‘嗡嗡……’的背诵声也戛然而止。

负责监督的侍卫们立刻毫不容情的将书本收回,为显公平,没有让孩童们上前背诵,而是发下纸笔让他们根据记忆默书,以半个时辰为限,家长和教师皆退至一旁。这也免得有先有后,说自己耽搁了以致忘掉了;或是有后背的旁听者偷听了去做借口,且写到纸上也可以作为证据,免得届时狡辩。

其实赵昺觉得有两刻钟就能见分晓,排出写字慢的因素,若是在这个时间内没有写出来,该忘得就忘了,也就写不出来了。而之所以如此,正是为了体现自己公正、公平、公开的‘做人原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半个时辰就有些难熬了,稍时后赵昺起身看看考生们的表现,为了防止给他们造成压力,他也只是隔着数步的距离远远看看。虽然看不真切,却也能看到他们书写的大致篇幅。结果也如他所想,那些孩子们果然能写的都写上了,但以二、三百字的为多,最多的也不会超过五百字。

时间未到,看着那些孩子有的苦思冥想,有的孩子苦思冥想? 有的抓耳挠腮,也有的的闭目回想? 也有的搜肠刮肚后填上几个字,剩下的时间显然对他们来说只是煎熬了。而最闹心的还是孩子的家长和指导教师们? 其中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成败? 也关系到他们的命运,是福是祸皆在孩子的笔头上了。

时间过得再慢? 也有终了的时候。待王德宣布时间到的时候? 自有人上前将试卷收回,然后即刻使人校对? 清点字数。其中的错别字、语句颠倒及与原文不复的皆要剔除后计数。这样做其实已经够宽松的了,没有因一字之差而整体作废? 但是别说能够完整默写下来的? 就是达到一半的也没有一个。

赵昺验看过? 递给王应麟再复核,其看过脸色也不好看。而后赵昺还吩咐将试卷发还给孩子的家长和教师? 让他们也看过? 不对之处可以申诉。不过到了这个时候? 他们就是把一个个字掰开看也难有翻盘的机会了,而他的意思也就是让他们输的心服口服? 别骂自己昏庸。

待再次验看之后? 这些人一个个皆耷拉下脑袋? 刚才的信誓旦旦给自己换来了灾祸,而眼前的事实让他们也无力再辩,只能齐声请罪。而童子试到此也算落下了帷幕。赵昺下旨将他们皆暂送回驿馆待罪,待议过后再做惩处。

次日,赵昺下旨召开廷议。议题很简单,赵昺提议罢童子试,及对一众人的处罚。对此他首先言其害,称民间受童子科的激励,出现了制造“神童”的非理性行为,而江西饶州更是重灾区,参加童子科考试的人次最多,以致“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

早年,饶州因有一名神童参加科考,获得功名及赏钱五万,于是“俚俗争慕之”,都希望自己家中也能出一个这样的神童,“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不管孩子是不是真有天赋,只要能识字,便从五六岁开始教他背诵《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

接着赵昺又痛批“成名须趁早”的恶俗,父母只因羡慕旁人出了神童,便不问天赋,不惜采取了摧残、拔苗助长的偏激行为,以让家中的孩子在幼年快速成功,也成为众人艳羡的天之骄子。如此一味地揠苗助长,反而会戕害了他。

在座的老几位都是以科举入仕,其中还有文天祥这样的状元,他们当然知道能够登科是多么的不容易,那也需要数十年不缀的苦学,而非靠幼年的小聪明就能够成功的。对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也并不赞赏,觉得这种孩子即便能够授官,以其的年龄和见识根本无法胜任,况且只是一群只会死记硬背六经,还其中的意思都弄不通的孩子。

不过众人也觉得自此绝了‘神童’们进取之路,还是有些惋惜。陆秀夫提议可以由地方选拔,逐级选送,但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做出改变。而入选后可入太学学习,并不直接授官,已决父母投机取巧的心理,使得他们可以踏踏实实的学习,又能达到为国选才的目的,从而回归培养人才的正途。

众人觉得此法可行,比之现行的童子试要合理,至于具体的方式和方法还需全面考量,但童子试被废除已经是必然。而对于那些欺瞒圣上和朝廷的官员,大家以为必须予以处罚,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并阻止民间这种采取拔苗助长的风气及功利世风。

由于中书失察才导致此事的发生,陆秀夫和高应松作为第一负责人首先自请处罚,请陛下降罪。地方负责官员要追究其罪,尤其是在选举之中是否有受贿和渎职;而学童幼小无辜,以与免责,但家长要加以处罚,处以流放之责;对于那些为了教师要重处,他们可以说是造假之风的推动者和戕害孩童的帮凶。

赵昺决定中书省两位首官罚俸三个月,地方官员交由御史台调查处理,而家长和教师则由刑部追究他们欺瞒圣上,愚弄朝廷之罪。学童由专人送还家乡,交由家人好生安置和抚养。同时将此事由三省联名通告全国各州府,废除童子试。

众人对此没有异议,遵旨办理。而赵昺心中自叹气,此举不知道要砸了多少人的饭碗,又让多少人家痛心疾首,不知道怎生诅咒自己。可想想这些人奈何不了自己,估计都会把气撒在那些家长和教师身上……

…………

转眼进入七月,又是信风吹起的时候,大宋海贸商队开始向西洋进发。由于江南存在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在赵昺倡导海外贸易后,对丝绸、茶叶、瓷器等传统货物需求量大增,进而带动了手工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航线也逐年向西延伸,必然影响到一些过去贸易中转国的利益,引发的贸易冲突越来越严重。

海贸收入可以说现在是大宋的财政支柱之一,不仅带来了近三成的关税收入,商税也是逐年上升。而同时也给赵昺带来了巨额财富,去年与海贸相关的生意让内库收进了价值两千万贯的金银,还有几乎同等价值的木材、铜铁及铅、锡等物资。

所以说海贸的发展让大宋的财政充裕,可以通过减免税赋来让民休养生息,削弱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又能有余钱开发和补贴新收之地,从而巩固北部边防,并为将来的北伐积蓄力量。而巨额财富,也让赵昺有底气加大的研发力量,办学兴教,兴建港口,疏通水利等等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因此海贸受阻不仅有碍于赵昺的利益,也伤害了大宋的利益,维护海路畅通,保证大宋船队的安全,打击敌对国家也就成了朝廷和皇室的共同需求。这也是赵昺决定将御前护军部分改编成远征军时,没有受到来自朝廷方面的阻力原因之一。

今年出海的商船除了赵昺的皇家船队外,还有大批的民间海船。他决定派出远征船队护航,此次远征船队皆有打造的新式战船组成,仅五千斛以上的甲级战船就有十艘,乙级中型战船五十余艘,此外还有丙级及辎重船三十余艘,整个船队战船达百艘,此外还搭载陆战队一个旅同行。

由火器武装起来的如此规模船队在南洋和西洋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匹敌,因而此次不仅是展现大宋的海上实力,向敌对国家示威。也要以此宣示大宋对保护海路,为了海上利益将不惜发动战争的决心。而另外赵昺也是将这次远航当做练兵,为了将来驶向更加遥远的南半球积累经验。

赵昺不知道自己的这一系列行动,会不会引发世界上殖民得开始,从而让大航海时代提前来临。但他知道世界上什么时候都是拳头大的说了算,地球上还有大片的无主之地等待着被开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