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469章 我也有田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469章 我也有田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新年朝廷封衙挂印放假,但是赵昺这个苦逼皇帝却是全年无休,而且事情比往日还要多,按照惯例要会见蕃国使节、陪太后去相国寺上香,接见地方入朝的官员……反正就是天天有见不完的人,吃不完的饭。直要熬到上元节灯会之后,才能喘口气。

今日是立春,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三皇五帝,都很重视农业,到周朝的时候,务农的事被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一次迎春的仪式。按照风俗要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又称为鞭春。

农为百业之本,春为一岁之首,这“迎春”的仪式,当然要隆重了。立春的前一天,各地的官吏们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聚集乡民,设桌上供。焚香叩头之外,还要在供桌前做一个土牛,让扮作勾芒神的人举鞭打土牛,这土牛被称为“春牛”。

有宋一朝,历朝对迎春皆十分重视,并逐渐上升为国家典仪,而打春牛是仪式中重要的一项。“打春牛”大都是打土牛,有的地方还曾换成过纸牛,一个纸糊的牛里面装上五谷,被当作“春牛”,在迎春会上让句芒神举鞭狠打,牛被打倒,纸被打烂,里面的五谷流出来,这象征打出了一年的五谷丰登。

由于宋代打春牛活动的普及,对于土春牛的需求大增,再加上国家对此项活动的重视,有必要规范活动的内容和土春牛的制作。宋代甚至诞生了一部专门的著作《土牛经》,这是由宋代向孟撰写的,经过审定后,由宋仁宗颁布天下。

《土牛经》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一释春牛颜色,二释策牛人衣服,三释策牛人前后位置,四释龙头缰索。通过牛的颜色、赶牛人的衣服、赶牛人在牛的前后左右位置、牛的缰索质地颜色,来顺应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以图吉祥,顺应天意以获得丰收祥瑞。

打春牛活动吸引了大批农人和市民们前来参与,人们在尽享节日快乐的同时,纷纷上前抢夺春牛等物,以兆利市。当时春牛仍然是土制作的,打春牛自然就打碎了,农人和市民纷纷去抢打碎的土牛块,因为人们认为,“得牛肉者,其家宜蚕,亦治病”。

由于宋朝的打春牛很规范,土牛制作标准精良,活动更加规范,参与更加广泛,几乎成了全民性的活动。因而逐渐向全国各地扩散,并且传播到了北方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契丹人也会制作同样的春牛,于立春这一天举行“立春仪”。

钦天监算定立春日为正月初六卯时三刻,大过年的让赵昺不得不在前一日斋戒,次日晨沐浴后,在众臣的陪伴下拜过帝像,进酒后群臣再拜。而后出宫,来到宫城外的广场之上,此时由临安府负责制作的土牛已经送到,披红挂彩置于场上。

赵昺看看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皆是等待典仪的百姓,一些人已经跃跃欲试,准备去抢‘土牛肉’的,要非有军卒阻拦,恐怕土牛当下就土崩瓦解了。

“上香、奠酒!”随着司礼的呼喝声,赵昺趋步上前,先于土牛前上香,又分三次上奠酒。

“春至!”待敬酒完毕后,司礼高声喊道。

赵昺随即接过鞭子,在土牛身上连击三下。而后又从捧着谷豆的小黄门的料斗中抓了一把,抛撒在土牛身上,随后有兵丁上前持棍棒将土牛击碎。与此同时,他在众臣的护送下匆匆进了宫城,布防的兵卒随即撤防,早就迫不及待的百姓们立刻蜂拥而上争抢‘牛肉’。

此时赵昺已经上了城楼,向下望去,只见人头耸动,万民争先,若是不知准以为京中发生动乱,有人要攻打皇城一般。而又有小黄门送上春盘,分与参加仪式的众人,名为‘咬春’,至此仪典基本就算结束,大家可以各回各家。

“呵呵,我们的广场还是太小了!”赵昺看着城外广场上涌动的人潮突然笑了。他发现那里不仅有抢‘牛肉’的百姓,还有数不清的小商贩,他们无一不是售卖应时之物。

春牛不仅是迎春仪式上的主角,也成为新春之际的吉祥物。土春牛有限,很多人未必能抢上,于是有需求就有生产。为了满足百姓喜欢春牛的美好愿望,弥补市民未抢到土牛的遗憾,广场上、甚至绵延到御街上的小贩还专门仿效制作小春牛出卖。

这些小春牛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非常漂亮。人们争相购买,将其带回家中当艺术品欣赏,或当礼物送人,以求吉祥如意。与此同时,男人们“鞭春”时,女人们“戴春”,她们头戴色彩艳丽的头饰,也用裁剪的春燕、春蝶做饰物,老人和孩子则不忘“咬春”,就是吃春卷、春饼。这一系列习俗又催生了不少小生意,给城中更平添了几分繁华的气息。

“官家,这里是太狭窄了,难以挤得下这么多人!”王德在旁道。

“是啊,若是再大些,就可以容得下更多的商贩和游人,可以售卖更多的东西,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赵昺有些遗憾地道,“过几日,便是上元节,场前搭起鳌山,又要支起诸多彩棚,地方显得更加狭小,不得不将那些商贩驱逐出场!”

“官家,是不是想修复旧宫?”王德笑着问道。

“修复旧宫,工程浩大,花费甚多,此事只能后延!”赵昺言道。

“那是否要将周边的住户迁走一些,也可扩充广场。”王德又建议道。

“那更是扰民之举,不宜动迁!”赵昺言道。当初选择崇德宫作为皇城也是无奈之举,但是位置实在是不好,此地偏于御街一侧,往来不便,且限于周边环境,也难以扩建,导致现下的问题成了死结……

喧闹的正月过后,赵昺又迎来一场典仪——亲耕劝农,这个事儿他还是头一次经历。

以农立国,是中国古代历朝的基本国策,重农劝农,《周礼》注曰:“古之王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盖其义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庙亲致其孝也,二曰以训于百姓在勤,勤则不匮也,三曰闻之子孙躬知稼穑之艰难无逸也。”

随即亲耕就成为不少皇帝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如今的领导清明节种棵树、工程奠基挖锹土不同的是,宋朝有好几位皇帝不但有“自留地”,还亲自下地体验稼穑之艰难,考察、研究农业技术与生产情况,有的皇帝似乎农技水平还不低。

宋朝皇帝的“自留地”分为两部分,除了禁中内苑,还有就是皇帝和大臣们共同参与农事的“藉田”。藉田始于周,后历代相承。虽名义上为天子亲耕之田,实际就是在京郊设置的国营农场。北宋于京城东南划出千亩土地作为藉田,设置藉田令一员,建先农坛于其中,在东南角建神仓,选拔士兵中有农事知识的人为藉田兵。

籍田除了种植粮食,还有果树蔬菜,饲养牲畜。藉田上的产品首先是用来荐新,宫中一年中所有祀祭用的祭品都要由藉田来提供。而后是进御,还有富余的话,则用来卖钱,以支付其他的一些杂费开支,剩下的就上交内藏库,算是皇家祭品的专供之地。

过去皇帝的“自留地”,其中的藉田分布在京城四周,与郊区接壤。但在皇宫大内也有农田分布,就比较稀奇。要知道后苑本是皇宫帝妃们宴游之处,然而在南宋皇帝的后苑,农业场景却随处可见。这些地方也就成为皇帝和大臣们了解农业、体察民情、观察庄稼,甚至进行农事实验的场所。

早在绍兴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宋高宗对辅臣曰:“朕闻祖宗时禁中有打麦殿,今朕于后圃令人引水灌畦种稻,不惟务农重谷,示王政所先,亦欲知稼穑之艰难。”可见人家赵构在战争时期就开始研究水稻种植技术了,不仅如此,他还对养蚕技术颇有心得。

相比之下,赵昺就差多了。当初行朝在琼州时,大量人口的涌入府城,城里连耗子挤得都没有地方住了,他住在比之现在还小的不知多少倍的行宫中,内苑更是小的可怜,怎么也不能给皇帝开辟出一块‘自留地’用来亲耕。

而回到江南后,旧宫城早被蒙元一把火给烧了,除了仅存的边缘还残留着少数殿宇外,依然是一片废墟。要是赵昺再晚回来几天,估计地基都让妖僧给跑了建庙啦,也顾不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了。再后,他率兵亲征,年都是在扬州城下过的,上哪亲耕去。

不过今年赵昺是躲不过去了,礼部请旨亲耕,而他的自留地位于旧宫城的玉皇山南麓,就是当年高宗开辟的田地,可那块地也就其一人亲耕过,其他皇帝都是叫臣子代劳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