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422章 吃个闷亏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422章 吃个闷亏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随后杨太后又抱怨起太学生们上疏之事,言语中不无责备和厌烦之意,尤其是在蒙军渡江侵入江东的时候,他们居然上疏恳请太后与蒙元和议,以保江东免遭战火荼毒。而战役激烈之时,又上疏请太后出京避难。但当陛下尽歼江东蒙元大军,尽起举国之兵北伐,连连收复失地的功夫,却上书请太后下旨回军,以免触怒蒙元,令其再伐江南的旧事重演。

关键时刻太学生的表现让杨太后对他们十分失望,且对他们动不动就要伏阙上书,拦截陆相座驾的做法更是不满。但是碍于形势紧张,皆是加以安抚,没想到愈加变本加厉,还要拦截还朝的圣驾,而今又要到宫前跪伏上疏,杨太后以为就是不知好歹了,叮嘱皇帝不要再惯着他们。

有了杨太后的话,赵昺自然又少些顾忌,他将自己的计划大概说了说。杨太后嘴里说赌气不管了,可转眼就叮嘱要注意安全,小心重演当初殿上行刺的往事。他当然是满口应承,称自己早已做好安排,他们要是敢妄动,定然将他们当场格杀。

稍时,窦兴指挥着小黄门重新布置了早膳,娘儿俩吃的是其乐融融,极为融洽。赵昺高兴的是太后依然表示了对自己无条件的支持,让他得以少了后顾之忧。而太后高兴的是小皇帝依然对自己如从前一般的尊重,没有因为掌控了朝政而怠慢自己,在大事上还会征求她的意见。

早膳后,按照计划,赵昺更衣前往文渊殿参加廷议,而这次会议多了枢密院佥事韩振及副使江钲,可以说大宋的最高决策层人员基本到齐。御前办早已经将在归朝途中所议的恢复三省的内容整理成文,誊写后分发给众人。

然后由陈识时和马端临二人分别对外朝三省一院和内廷各司的构架和权力及权限,进行了详尽的解说。其实众人已经通过公文和私信,对此有了初步的了解,个别人与王应麟也有私信往来,获知了陛下的构想。而他们之间也私下进行过交流,当下通过再次讲解,得以更为详尽的了解内容的细节。

当然这个文本还只能算作议案,是个大的框架,不能算是方案,还需要众执宰进行讨论、修改,甚至决定能否实施。在得到大多数人同意后,方能进在堂议上进行再次讨论,编制详细的方案,进入筹备阶段。而后确定人员和预算等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最后才能够得以成立。所以赵昺想要在明年初完成改制,时间还是相当紧迫的。

因为改制并不是件小事,尽管有前例可循,但也件涉及国本的大事。所以大家还都是相当谨慎的。不过赵昺倒是不担心他们不同意,自己为此已经做出了不少让步,也达到了士大夫们期望的分权而治的目的。当然分歧肯定也会有,但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还是可以商量的,而他这时要做的就是沉住气,不能够慌,也不能着急,不要想一次会议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果然刚刚进入讨论,陆秀夫和邓光荐对成立内侍省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以为内廷的规模和权力过大,应该加以限制,尤其是御前护军脱离枢密院,转而划归内廷管辖持反对态度;而刘黻则以为将作监和军器监的部分应该划归工部和兵部,而不能成为皇室的私产;江璆则称现下国穷皇帝福,应该减少对皇室的贡奉。

赵昺对于他们的意见是在意料之中,因为内廷确实存在他们所言的弊端。且他们考虑的不是十年之计,而是百年之计,坐视皇室日益膨胀,加之天生拥有无上权力,就会成为一个难以动摇的庞然大物,使得与士大夫共治成为一句空话。

现下赵昺自己能够有所克制,尚能够与外朝达成平衡。而自己的后世子孙谁敢保证不会出现徽宗那般的继承人,在拥有近乎没有制约和大量财富下会干出什么过分的事情。那时候朝廷就成了皇室的附庸,士大夫们则成了助纣为虐的奴仆,所以他们从长远考虑,提出这等意见他也能够理解。

赵昺其实也做好了妥协和让步的思想准备。但是他知道有些事情的推动,尤其是自己从前世带来的理念和先进技术必须在绝对权威的情况下,才能够得以推动和促进,而资金和武力则是不可或缺的保障。因此他为保证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不会大踏步的后退,起码现在不会,而是有限的撤退或迂回。

当下双方对于恢复三省和成立内务省并无原则性分歧的情况下,对于诸位的反对意见,赵昺并没有断然拒绝和驳斥。而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他清楚议事在某些时候与做买卖有诸多的相似之处,自己开价,他们坐地还钱。待商量到一个都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事情也就算办成了。

“陛下,臣以为将御前护军尽皆归入内廷有违祖制,也会令护军和禁军间出现隔阂,维持现有状态为佳!”见皇帝看向自己,韩振想了想言道。

“江副使以为呢?”赵昺点点头又问江钲道。

“臣以为韩佥事所言有理。”江钲言道,“御前护军是我朝最为精锐之师,担任护卫陛下、戍守京畿、随御驾亲征的重任。若是脱离枢密院管辖,归于内廷,来日待遇和装备必然与禁军有别,从而令它军不满。且护军乃是集各部精英所在,若是独立于外,则失去了与各部交互轮换的机会,长期以往必然导致衰落。”

“不过,臣以为将御前护军归于枢密院管辖,并无碍于陛下征调,且各部调动皆需陛下赐予兵符,他人也无法调动。当然皇城也需守护,陛下需要护卫,因而臣以为可以将现有的亲卫旅扩编,但兵额要加以限制,作为陛下亲军,由内廷管辖。”

“嗯,众卿以为呢?”赵昺问道。

“臣以为江副使提议甚好!”陆秀夫点头道。

“臣等附议!”

“也好,朕如今也觉内廷负担十万之众的薪俸颇为吃力,以后内廷仅保留一支小规模亲军,也能让朕喘口气,改善下膳食!”赵昺笑道。

其实他也清楚御前护军以亲卫营不断扩遍而来,其目的就是保护皇城和护卫皇室,属于警卫部队。但随着征战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遏制其它各部才不断的得到加强,而其功能也逐步趋于野战化,成了一支攻城掠地的劲旅,真正承担起护卫之责的还是亲卫旅和侍卫营。

在管理上,御前护军与禁军同归枢密院管辖,但是大家都知道那只是名义上的,除了皇帝谁也无法调动护军。加之朝廷财政上的困难,护军的薪俸也一直由内库支出。而赵昺自张世杰因病致仕,辞去枢密使一职后,为了避免文武相争,众臣便建议由皇帝直接兼管,至今枢密院没有正使,而他也占着坑赖着不走。

所以说御前护军是依旧由枢密院管辖,还是内廷管辖,对于赵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今众臣反对只不过是维持现状,他还能让朝廷真正担负起养兵之责。而他这一番话,让众臣都有了被算计的感觉,他们争了半天只抢了个‘包袱’,越想越吃亏,可也不能再收回。

毕竟从长远上看,众人以为还是有利于国家的。且‘迫使’皇帝在商议之初就让步,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胜利。不过吃了一个闷亏之后,在讨论将作监和军器监的去留上,他们都谨慎起来。因为这两个部门也是填不满的窟窿,都是赔钱货。

早在琼州之时,朝廷和内廷曾就军械的生产和管理达成协议。火器的研发和生产皆归内廷,然后由朝廷采购,按照议定的价格向内廷拨款。可实际上,朝廷仅付了一小部分,余款一直赖账,经过北伐之役后,这笔钱估计已经有千万贯之多了。

而军器监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有数千人的工坊了,而是拥有枪械坊、火炮坊、火药坊、车辆坊及两个大型造船场和十数个附属配套作坊,拥有官员和工匠近十万人的庞然大物,也是一个吞金巨兽。现在不管小皇帝怎么辗转腾挪,尚能够维持生产,保证军需供应。而他们担心一旦朝廷接手后,能否有钱让它还能正常运转。

至于殿中监则负责经营内廷的酒库、内酒坊、外物料库、牛羊司、奶酪院、酒醋库、车马院,管理皇庄、皇苑、行宫、采办等事务,大家更是不感兴趣,这同样是赔钱货,只能往里填,而没有任何进项的部门;而内务监则是管理大内事务的部门,皆是由内侍和宫女充任,他们更是不好干涉,只是要求限制员额,减少开支。不过他们也知道,不用他们说,以小皇帝的抠门劲儿,也不会养闲人的。

所以大家将重点放在了秘书省,毕竟此是小皇帝处理政务的幕僚机构,参与军机国事的谋划和规制,能够左右皇帝决策的部门,是能够影响外朝的小集团,必须要对他们的权力加以限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