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388章 九华进香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388章 九华进香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刺杀事件’尚未察清楚,众人为安全计,行驾暂住池州为上,以免途中再有危险。但是数万人马屯驻于此,实在太过惹眼,赵昺与众人商议后让骑兵旅和炮兵旅先行,一则可以减轻地方供给的压力;二则也可故布疑兵,让‘敌’摸不清自己的所在。

于是次日船队一分为二,一部分先行离开返京,一部分仍留在池州码头。为防贼寇再袭击船队,以策圣上安全,行驾移至池州城内一处官宅。其实赵昺认为舟上最为安全,但是考虑到王应麟和谢枋得及一众随扈臣僚在船上已经呆了十多天,未曾登陆。自己没事,可他们却不一定承受的住,而今行程刚刚过半,便应了。

行在选的地方很大,花园池塘一应俱全,但是赵昺这段时间野惯了,觉得很是憋闷,便想着出去逛逛。可这个时候谁敢答应,也许就有贼寇藏匿在城中,让他很是发了股无名火。还是王应麟体谅,说此距九华山不远,陛下可以前去游览,散散心。

赵昺前世还没有逛过九华山,立刻批准了。而这却愁坏了手下一众人,他们清楚陛下出行不愿扰民,肯定不会大张旗鼓的封山、封路,只会是轻车简从前往。可看陛下兴致很高,大家又不忍扫了他的兴,且也想让陛下能轻松一下。

于是乎,御前办会同侍卫营忙了一宿,算是安排妥当。此行皇帝依然化名黄五哥儿,以一个官宦子弟的身份出行,而随行的人员也做了精选,王应麟和谢枋得两位以塾师的身份随行,王德领着几个小黄门及十余个内卫扮作亲随,御前办几个人以诗友陪伴。

亲卫营和行动队兵卒扮作香客、村民散在周围保护,而亲卫团则先行派出一队人马秘密进驻九华山下,一旦有事便立刻上山增援。御前护军一旅进入战备状态,接警后立刻出动大队人马前往接应。而池州府也接到了通告,让他们遣人随行带路,并安排出行所需的车轿,并要他们不得泄露一丝风声。

最为难的就是池州父母官卢旭,袭击御舟的事件发生在自己境内,他正令各州县搜捕残余贼寇,而陛下又要出游,却又不能大明大摆前去。虽未指名点姓让他伴驾,可思来想去还是要亲去才放心,为了不被认出,还将自己留了多年的胡子剃了,鬓角的白发也染了染,换上身儒衫,非是特别熟悉的人却也一时认不出来。

第二日天未亮,卢旭与几个亲信随从便带着车轿前往行在候驾。确是没有久候,天亮后就被传进去见驾,他也是行朝旧人,没想到小皇帝还能认出自己,问了几句话,安排他先去用饭。下去自有人与他交接,重新做了安排,交待了注意事项,车夫皆换成了行营中人。

约莫半个多时辰后,众人上车出发。一行人共有六辆车,陛下和王应麟、谢枋得同乘,御前办等人分成两辆车,内侍们一辆车,余下的两辆车则是遮掩的很是严实,卢旭看不到,想着定是途中应用之物。随从们有的骑马在车辆前后随行,或是坐于车辕之上。

“卢先生,五哥儿唤你同车!”

“这……”卢旭想着车上皆是上官,哪里有自己的位置,看车驾准备启动,便叫亲随牵马过来,准备乘马随行,却被伴驾的一位大汉叫住。他认识此人,正是御前护军都统倪亮,皇帝的亲信大将,一时竟有些迟疑。

“卢先生,我们皆是初到,还需汝说说沿途风物人情!”

“谢过五哥儿!”卢旭迟疑间,身边的车帘掀开,陛下正向他招手,他急忙谢过登车。

“见过王相、谢帅!”车轿还算宽敞,皇帝坐于车后,王应麟和谢枋得坐于一侧,前边有两个穿戴着青衫小帽的显然是随侍的内官,他与王相相对坐于另一侧,向陛下见礼后,又向二人施礼道。

“有劳卢知府了!”两人也回礼道。

“不敢,此乃下官的本分!”说实话,能与陛下同车乃是天大的福分了,卢旭即激动,又有些拘谨,连连施礼道。

“卢先生勿要多礼,陛下微服出行,只需以友相称即可。”王应麟笑笑道。

“吾记的卢先生亦是祥兴元年随行朝入琼的,先是在户部任郎中,后又在万州做通判,回江南后便知池州,对吧!”赵昺问道。

“陛……五哥所言正是,吾在池州任上也有三载了。”卢旭恭敬地答道。

“卢先生,咱们既然皆在琼州困顿十载,也算是同甘共苦了,不必那么拘束,否则吾也跟着紧张。”赵昺笑笑道。

“呵呵,吾与五哥儿及两位先生同车,已是失礼了,一时之间实在……”卢旭干笑两声道。

“吾曾听老庄说汝在池州,治边治民甚是辛苦,常常废寝忘食,不及四旬已经两鬓如霜,胡须花白了,可我看汝两鬓乌黑,胡子也没有,看来是其糊弄我了。”赵昺探身左右看看卢旭笑道。

“不、不,庄镇抚使没有蒙蔽五哥儿,是吾担心被人认出,昨日将胡子剃了,鬓角让拙荆用染料遮掩了。”卢旭连连摆手急道。

“哈哈,你倒是个实在人,不过也可见汝常常巡视乡间,才会担心被百姓认出。”赵昺听了大笑道。

“卢先生主政池州甚是得力,官声也甚是不错,连年考评皆是上等。”王应麟在旁言道。

“拗赞了,拗赞了,这皆是本分!”得到陛下和朝中重臣夸赞,卢旭有些不好意思地道。

“卢先生,事前不会已经吩咐下去,弄些应景的东西糊弄我等吧!”赵昺半开玩笑地道。

“事关机密,吾是万万不敢,今日之事满衙人员知晓的不过寥寥数人,更不敢行前多做准备。”卢旭涨红了脸道。

卢旭的话惹得几人又是笑了一阵,可也让他明白小皇帝还是一如从前那般平易近人,并没有因为还朝之后骄气日盛,便也放下心来,说话也随意起来。出城之后,便主动介绍起周边的风俗人情。当然他知道陛下此行是上山礼佛的,便着重说起相关之事。

九华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乃是道士们修炼之地。直至东晋隆安五年有天竺僧杯渡禅师来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百年后才再有僧人伏虎,居拾宝岩,建伏虎庵为道场,广度男女,但皆末能常住九华。

直至唐开元末年,金地藏卓锡九华,洞居涧饮闭目苦修,感动诸葛节等人,买檀号旧地,建化城寺。唐贞元十年,金乔觉时九十九岁,忽召众徒告别,趺跏圆寂。相传其时“山鸣石陨,扣钏嘶嘎,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

众佛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建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贤、普陀观音相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

说是不远,其实也有七十余里,众人倒也不急着赶路,一路上赵昺听卢旭介绍人文轶事,王应麟和谢枋得也是大家,虽未曾来过,却也知道些前朝逸闻。讲些九华山因为李白的一首诗而更名,本朝王安石和范成大等名臣在此留下的诗文,还有号称诗僧的希坦等一大批僧人组成的九华诗社及刊印的《九华诗集》,倒也不寂寞。

这个时代没有高铁,也没有汽车,待到九华山下天已经黑了,众人便在山下投宿。这里因为寺院香火繁盛,前来礼佛的香客众多,倒也让这里形成了集市,客栈更是不少。早已有打前站的人包下了整座客栈,大家入住后,用膳后便早早休息,待明日登山。

次日清晨,大家用过早饭便随着众多的香客登山,考虑到王应麟等人年岁不小,这里早已备下轿子。赵昺体力好,倒也不用着,在众人的陪同下徒步登山,他们的目的地便是号称九华山开山祖寺,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寺院的“总丛林”的化城寺。

化城寺得名又说是因建于高山盆地,南对芙蓉峰,北倚白云山,东邻东崖,西接神光岭,四面环绕如城,确如“高山流水别有天”,人一入此,犹如内城,故名化城寺。赵昺观山势确是如此,周围山峦拱卫,倒是一处军事要地。

而另一说,则是相传释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弥下乡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一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前行,这就是《华严经》所载的“佛指化城”的故事。寺僧取其中前进途中“化一城郭”的间歇,以图继续精进之意,将九华山第一座寺院题名为化城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