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371章 如何相制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371章 如何相制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此时的赵昺与两人谈话,总觉的有股如鲠在喉的感觉,让他不由的怀念起老师邓光荐,那是个直脾气,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从来不知道委婉为何物。而当时自己却因此与其发生了不少误解和争执,还多亏应节严在其中周旋,否则以他年幼时的‘暴脾气’,只怕当初早就将其逐出帅府了。

不过这么多年过来了,赵昺也逐渐懂得这些臣僚们说话的方式。首先要仔细斟酌,话语中不能出现违禁或是僭越的词汇,否则不管你说的对错,都要遭到弹劾,甚至丢了小命;其次要学会察言观色,别给自己找不痛快;三是说话要拿捏好分寸,有事不能直言,要懂得‘委婉’,说的直白点就是藏半截、说半截,试探着来,以免失去了转圜的余地。

赵昺对这种攥着拳头大家玩儿猜谜的游戏,十分无奈,耗时耗神倍觉辛苦。你要从一堆废话中抓住关键词,找到要点,才知道其要说什么事情。而后还要仔细分析,其如此说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如此谈话就成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双方明枪暗箭,你来我往,从中寻求解决之道,冗长的谈话往往要持续多个回合才能有结果。

当然这种方式也非没有好处,起码大家都有充足的时间考虑,不会一下子弄僵了,导致难以继续商议。而赵昺也从其中受到‘磨砺’,学会谈判的技巧和说话的艺术,能用隐晦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让臣僚们能体会圣心,知晓圣意,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臣子们也要表现出足够的睿智,若是你没有从看似无意的话语间猜到皇帝的意思,或者会错了意,那就别怪皇帝没有给你机会,丢官不一定,一条冷板凳却是坐定了。赵昺认为这其实就是上位者的甩锅**,事儿办错了,那是你当臣子的做错了,而我从未说过这样的话,锅当然扣不到自己的脑袋上。

当然能够上殿议事的官员也皆非易于之辈,哪个不是混成了老油条,让他们轻易背锅也非容易的事情。自会想方设法的避免自己成了背锅侠。当然也有人愿意做,勇于替皇帝背锅,而这种人赵昺却也不敢用,如秦桧替高宗背锅、王黼为徽宗扛事,都是有极强的权力欲和目的性,他替你背了锅,结果你可能就送了命。

刚刚双方的谈话其实也是暗藏机锋,重新恢复三省,看似是自己占了便宜,其实赵昺却点出那可不一定。因为粗看像是在分相权,但实际上对皇权与相权都有所分割,因为他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任何一项制度到了精明的帝王与权臣手中还是会找出无限的纰漏。

皇帝可以用使臣、内官来代越,权臣则通过儒学门第这一工具轻轻松松跨越,从而一掌权利。徽宗还搞出一个‘御笔’制度,是自己可以绕过一系列制度,来直接下旨到事务部门,让当时即便权倾朝野的蔡京也无可奈何。

而有人会说三省制度可以称得上是现代制度的雏形,是十分先进的行政管理制度,你一个穿越者应当十分明白,为何还会犹犹豫豫,不是傻,就是傻啊!可身处其中的赵昺却明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现代的三权分立真不是一个概念。

三省六部是一个行政整体,而三权分立中三权是平等的,与三省六部是有明确的不同。三省中,中书省起的是议政、草诏的工作,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取代了帝王朝议的权利;门下省则是对相关草诏进行复审,实际上是取代了相权中的部分权利;尚书省则是实际的执行机关,六部则是尚书省中中的执行部门。从中不难看出中书、门下似有议会、监察机关的功能,但实际上还是有着区别。

首先立法权实际上依然保留在帝王手中,门下的监察功能更像是相权用以对抗皇权的工具。而尚书省作为实际执行机关,似乎被排除出了帝权与相权的角逐。但实际上尚书省与六部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相权与帝权的微妙平衡,尚书主官是对帝王负责,而六部则是对相权的唯命。

所以赵昺私以为三省六部是同时对皇权与相权的重新整理与分配,并不与三权分立扯上啥关系。且从现代的角度看,三省制似是很科学,但问题是行政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皇帝的权力得不到体现。而尚书省的权力过大,毕竟统率六部的是尚书省,有架空皇帝的危险……

“伯厚,所言吾也是深有所感,陛下辛劳,则乃是臣子之过啊!”谢枋得叹道。

“朕疲惫之时也曾想过,君放手以吏治民确可让朕轻松一二,但常有官吏行为不端,以致伤民,而怨朕昏聩,如此也难心安。”赵昺也轻叹道。刚刚他已经放出风声了,自己太累想要将权力下放,可又担心官吏不法而害民。

“《外储说右下》说: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说在摇木之本,与引纲之网。故失火之啬夫,不可不论也。救火者,吏操壶走火,则一人之用也,操鞭使人,则役万夫。”王应麟言道。

赵昺对于这些爱吊书袋子的士人们有时真的很无语,常常引用些艰涩难懂的圣人言,若是前些年他听了肯定傻眼,不知其所云何意。好在这些年经过刻苦学习,也能知晓一二。这里人主是指君王,君王的职责是治吏,也就是治官,不是治民。

这一段话的主旨是讲,君王的职责是管理官吏,官吏的职责是管理百姓,官吏有问题,不能责难百姓,要向官吏问责。百姓那儿有什么事,诸如失火这一类意外,是官吏的失职行为,要问责,而意外失火时官吏的职责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组织资源去扑灭火灾,那样的话国家的管理便能纲举而目张。故明主的职责是治吏而不是治民,把官治好了,社会方方面面的秩序自然也就理顺了。

“《商君书·禁使》云:上与吏也,事合而利异者也。今夫驺虞以相监不可事。若使马,马能焉,则驺虞无所逃其恶矣,利异也。利合而恶同者,父不能以问子,君不能以问臣,吏之与吏,利合而恶同也。夫事合而利异者,先王所以为端也。陛下所忧,亦正是先贤所忧也!”王应麟轻笑着也跩了段文道。

赵昺明白他这段话讲的道理,其实说的两件事儿:一是讲在国家管理上,君臣二者谁也离不开谁,这是指“事合”,然而从利益关系上不是相合的,吏谋私利,势必侵害国家公共利益。

而驺与虞是指养马与赶马的马夫,说的是如果马也能视、能言,那么驺虞的一切劣行恶迹便不能有任何隐瞒,故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有相反的一面,这就是所谓“合而利异者”。商鞅是以这个来比喻官民的关系。官员是统治和管理民众的,官民这二者是国家行政机构必备的要素,这是讲合。

然而在利益关系上,如果官员谋取个人的私利,那必然与民众的利益相对立,如果民众能视能言那么官员的任何私恶皆会被揭发出来,官员便无所逃其恶。马是看得见,不会说话的,而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然看得清,百姓的嘴也能把看到的恶事说清楚,如果放开百姓的言论,那么官吏便无所逃其恶了。

反之,如果双方的关系是“利合而恶同”,如果事情的双方利害关系完全一致的话,即使是父亲问儿子,君主问臣下,也不会道明利害关系的真相。这也是商鞅担心的,放开让百姓说话,揭露官员的劣迹,那官会怎么办呢?

他们就会利用在官的职能以治民,从而保全自己。以白话来说就是在一个地区或者单位,官吏与官吏之间,利益关系是相通的,好恶也是相同的,故要出问题时,谁也不会出头告发这件事,往往形成串案、窝案。

因此,在地方上掌握一定权力的一些部门事业单位,如果一把手作案,往往带出来班子内一批人都参与其事并利益共享,这就是串案窝案连绵不绝的原因。因此在官僚机构系统内,要建立监察机构,必须使两者之间的利益和管辖上的隶属关系相异而不是相合,也就是相互制约之意。

“嗯,我朝御史台是隶属于中书门下,若是丞相违法又有谁来监察呢?”赵昺点点头,同意他们的说法,可又生出一个新的问题,三高官官若是违法违纪,那怎么办?

而以他所知,宋朝的台谏虽然有监察百官之权,但是权力十分有限,更像是一个摆设和打击异己的工具。自己上台后委任邓光荐为御史中丞,其实更多的也是依例抬高他的地位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