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296章 制度保障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296章 制度保障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赵将事情想的透彻才迷迷糊糊的和衣睡下,待醒来时已经天光大亮,车队已经扎营完毕,各处已经升起炊烟,而他居然没有察觉。

“陛下,江帅是不是有了反意?”见皇帝下车,倪亮上来施礼后轻声问道。

“你以为呢?”尽管御车宽大,但是在上面坐久了,依然感到疲惫,赵伸伸懒腰,扭脸看看倪亮,只见其眼圈发黑,面带忧色,显然昨夜听到自己与王应麟的谈论后瞎琢磨了半宿。他依然一边活动着手脚,一边问道。

“属下不知。但觉得陛下应该三思,毕竟江帅当下手中又握有重兵,而护驾的护军不足其一,贸然前去若有变故,恐陛下陷于其中!”倪亮正色地道。

“若是江帅真的造反,你以为他能否成功?”赵以为其会为江钲辩解,但是其想到的却首先是自己的安危,心中一暖,但面色不变地接着问道。

“属下说不清,可以为其若谋反,手下兵将未必会追随于其!”倪亮想想摇头道。

“江帅掌管所部禁军已经十余年,其中军将又多有其江氏子弟,其若是起事怎会不从?”赵再问道。

“属下以为,兵取之于民。而兵出戍在外,士兵家眷留于籍地,军官家眷亦留于营中不随军征战,其若是谋反则必会牵连家小,兵将有所顾及自然也不会追随。”倪亮答道。

“既如此,朕前往又有何忧,你岂不是多虑了!”赵拍拍其肩膀笑笑道。

“虽如此,可属下还是担心有人铤而走险,对陛下不利!”倪亮怔了一下,也意识到自己把自己给驳倒了,施施然地道。

“放心吧,江帅向来忠心,并无反心,我只是怀疑其为何萌生退意而已。”赵笑着安慰其道。

“陛下可曾想明白了?”倪亮暗松了口气,点点头问道。

“是其想多了!”赵苦笑着道。

“哦,如此也是属下想的多了!”倪亮想了片刻,虽然没有明白其哪里想多了,可也没有追问,有些不好意地讪笑道。

赵也乐了。他有信心认为诸将不会轻易谋反,不仅是来自于自己对各部主将的掌控,也采取了诸多的防备措施。毕竟教训太惨痛了,在蒙宋战争中,潼川府路安抚副使兼知泸州刘整时以所领十五军、州、户口三十万降元。而后宋沿江诸州降元成风,沿江制置副使、知黄州陈奕降,蕲州安抚使知州管景模以城降,江州知州钱真孙及淮西路六安军曹明以城降,襄樊守将吕文焕以城降元。

长江防线失守后,岳州总制孟之绍举城降元,池州都统制**以城降,朱焕以扬州降元,提举江州兴国宫吕师夔、江西安抚使知江州钱真孙迎降元军,知南康军叶阊以城降,知安庆府范文虎以城降,湖北安抚副使兼知岳州高世杰以城降,夏贵以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县降元……

血的教训历历在目,赵当然不会视而不见,他在整编新军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问题。除了采用军政分开,遣暗探监视,对兵员进行混编等措施,还对宋军募兵制进行改革,改终身为兵为服役七年为限,期满后可以退役返乡。但是进入江南后,赵采用的军制其实与赵构创立的屯驻制相似。

屯驻军制是在南宋初,军队经历了由溃散到整编的过程,逐渐形成五支屯驻大军。到南宋中期为止,陆续在兴州、兴元府、金州、江陵府、鄂州、江州、池州、建康府、镇江府,设御前诸军,由都统制和副都统制管辖。以此长期镇守军事要地,抵御敌军的入侵,而非北宋时期实施的禁军更戍法。

赵沿袭了这种做法,以禁军各部分驻沿江要地,组织起长江防线。但是这种做法同样存在着前时的弊端,因此他吸取了曹操防范军队叛降的措施……

在三国末期,夏侯霸投降蜀汉可以称得上大事件,而在其投降的过程中,夏侯霸没有带走一兵一卒。再比如“淮南三叛”中的毋丘俭,在寿春叛乱过程中,士兵根本不会与他一起叛乱。钟会在姜维的怂恿下想自立蜀中。谁知还没成功,钟会就被属下杀死。

相比之下,吴蜀两国的情况就没有这么好。蜀国大将孟达投降魏国时,可是连人带城都一起带着的,吴国的情况也基本差不多。蜀国被灭后,投靠西晋的东吴步阐,投降时候带了西陵城以及数万士兵。那么问题来了,是魏国士兵忠诚度高?

当然不可能。魏国士兵投降不跟从武将一个最大原因就是魏国的制度,就是曹操创立的错役制。这项特殊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得魏国士兵叛变变得有所顾忌,而错役制的核心就是离间骨肉。

东汉末年,军队都是采用“部曲”形式,就是家人和士兵在一地。由于当时军阀割据仅占一州或数郡土地,士兵基本都是在本地,家人也跟随在一起。后来的魏蜀吴三国,也将“部曲”制度保留了下来。不过,魏国却特立独行,“人役户居各在一方”,将家人与士兵分离开,称为“错役”。

曹操时期,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比如:当时曹操平定冀州之后,对于冀州投降的袁尚士卒就调往许都南部驻防。曹操赶跑马超之后,就将关中地区的士兵调往关东。曹操之后,司马昭在平定了淮南的叛乱后,也将东吴的降兵调往中原地区。

除了调士兵,还经常调士兵家属前往其他地方。在魏国核心区域邺城,就有一个特殊群体“士家”。这些人就像士兵的人质一样。士兵前往各地驻守,而他们的家人却在邺城附近居住。不仅如此,他们的户籍不变更,家人世代从军。这种制度,很像后来元朝的军户制度,这些“士家”除了居住在一起,通婚也是要在“士家”内进行。

为什么只有曹操实行错役制呢?这个跟魏国所处的环境有关系。魏国建立,是通过兼并中原各个军阀来实现的。东汉时期,中原人口、经济都超过其他地区。兼并过程中,军阀袁绍、袁术、吕布、陶谦、刘表、韩遂、张鲁这些人的降军并不受到曹操的信任,所以才要将家属与士兵隔离开才能确保忠诚度。

再有,从黄巾起义开始,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而曹操对于恢复生产相当重视。而人力,又是古代恢复生产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曹操经常迁徙人口去开垦荒地,来恢复破坏严重的经济。所以,将家属迁移也是防止人口与兵员流失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比于魏国,吴国和蜀国的情况就相对简单一些。蜀国自吕蒙“白衣渡江”之后,主要控制区域是益州,只有成都平原和汉中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吴国的控制区域虽然表面看有荆州南部和扬州、交州的广大区域,但实际上只有长江沿线的几座城市人口较为密集。所以,部曲制就被沿袭下来。

不过,这样做的风险也就相当大。因为一旦武将投敌,就是连根带走。如果还是一方太守,那就直接连城带人全部投降。步阐投降西晋,就是将整个西陵城都献给了西晋,要不是陆抗平定叛乱,估计三国一统又要提前了许多。

曹操的错役法虽然严酷,但是对于军队忠诚度颇有效果。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毋丘俭的叛乱,“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可以试想,如果不是错役法,淮南士兵如果也像吴国一样家属在本地,肯定会拼死抵抗。正是由于错役法的作用,毋丘俭才只能利用本地新归附的农民作战。

此外,错役法对将领也有一定威慑作用。司马懿长期在军中任职,但是,当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时,用的不是自己在西北的军队,而是自己阴养的死士。要不是曹爽被忽悠的当了“富家翁”,司马懿估计自己也是相当心虚。除了司马懿,还有淮南叛乱的诸葛诞也是一样。

错役法制,对于维护曹魏的统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之后西晋也同样沿袭下来。在之后的历代王朝,错役法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军队制度中。但是在宋朝却因此项制度‘使得士兵与家人分离,治军过于残酷’而被取消。代之的是军人可以携家眷服役,并在军营中专门建设房舍安置家眷,即便是军队更戍,家眷亦可随军行动。

赵在进入江南实施屯驻制前就已经下令,士兵不准许携带家眷,都指挥以上军官才可家眷随军,但在出征之时不可以随军队行动。起初他也只是因为财政困难,不得以采用这种方式,否则不仅要大量建造宿舍,调动之时还要顾及家眷,而那意味着一万兵丁就要有至少两三万的家属随行,以当时的财政状况根本负担不起。

随着形势的演变,这项制度正切合了实际情况,而服役期的缩短及三年一次的探亲假也可以让士兵们略解思家之苦,此项制度便得以保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