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068章 为吃操心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068章 为吃操心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对于这支部队喜欢面食,赵并不意外,也标示理解。在收复江南的鄂州之战后,宋军俘获了二万多蒙元汉军,当时没有人愿意接收这些俘虏,必定皆是新收复之地,这么多俘虏留在一处,那就是不稳定因素。加上这些汉军多是中原汉人,在宋人的眼中他们与蛮夷几无差别,因此建议将他们尽数处决,已决后患。

而赵与他们考虑的却是不同,他觉得北伐之后前往北地,这些汉军不仅熟知情况,且擅于骑射,加以训练后,便是一支可用之军。所以将他们带回了江东,经过遴选,剔除了老弱,留下青壮加以训练,并补充军官,又编入了部分新军,重新组成了两个旅,番号为护军四旅和五旅。

不过考虑到这支部队的特殊,新编的两旅没有像其它各军一样驻扎在京畿,而是分驻在绍兴和嘉兴两地。此次出征,赵率领的是护军亲卫旅一个团、一旅、骑兵旅和四旅、五旅、辎重旅,作为主力的二旅和三旅及炮兵旅则配属给江东置司指挥对付南侵之敌。

大家都知道北方人好面食,南方人喜稻米,作为一支主要由北方人组成的军队,他们不喜欢吃米饭,而更愿意喝面汤也就不奇怪了。而将这种类似方便面的速食品全面装备部队岂不就可以了吗?赵只能说抱歉,朕当下真的做不到啊!

当有人问,古代军队一般都吃什么?古代军中军粮都是怎么做出来的?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逆天发明?回答这些问题先要问问地里长什么!

简单的说,秦汉之前北方以耐旱的小米,也就是粟为主食;到了汉代小麦及大麦的种植才渐渐扩大,但普通人家只能吃麦粒直接煮成的麦饭,面粉做成的各种面食如饼、馒头等,只有上层社会才能享用;而这时的水稻只在南方种植,而且产量也远不如现在的高;至于玉米、红薯、花生等高产作物,那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事了。

因此吃什么,在古代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也就有了粟饭流行于北方,米饭流行于南方的说法。当下大宋朝丢了江北,也同时失去了麦、粟产地,在江南部分地区虽实现了稻、麦轮种,可想天天吃白面也不可能。早期亩产量低,人们吃麦子是不做深加工的,和米一样直接煮成麦饭。这种麦饭口感很差,常常被视为粗食,所以面粉在此时相对来说还是稀缺品。

战争是个极其消耗资源的活动,军队自然是什么多,什么便宜吃什么了。从秦汉到隋唐,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关中及洛阳一带,军中主食也以小米为主,毕竟粟米是赋税主体,稻麦只能算作“杂粮”。而江南是稻米的主产区,军中自然也就以稻米为主要食物了。

接着要解决的是怎么吃的问题,毕竟粮食不能生着吃,当然也排出饿极了硬吃,但便秘或拉稀是肯定的。此外军粮还要考虑到军队的特殊性,像在家里那样从容的研究厨艺估计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还要追求方便快捷和耐储存。最理想的当然是能带在身上,拿出来就能吃,打仗间隙随时可以补充能量。

在方便快捷的基础上,军粮也要适当考虑口味,也就是从吃饱向吃好过度。紧毕竟士兵也是人,天天吃粗粮也受不了,且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也确实发生过改善伙食后打胜仗的例子。赵还记的大宋朝也发生过‘遗弃粟米山积,而宋军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的极端事件。

吃饭也是战斗力,这个不仅是古代,即便是现代也是有共识的,而有关此的言论赵听得更多了,并当做真理般的加以践行。在度过帅府军最初的财政困难后,他的军队也便告别了日日白饭就鱼干的日子,并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也不断的提高军队的膳食费,制定了严格的伙食标准。

大家都清楚,军队在平日驻扎在营中,开火做饭并非什么难事,但是战时吃饭就是个麻烦事,赵也将这个问题提到了日程之上。可他很快意识到在缺乏现代保鲜和生产技术的古代,要解决野战状态下的吃饭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赵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古代也并非没有野战食品。如果说踅面类似于现在的方便面,那么鸭肉包饭和现在的盒饭十分接近,这是五代时的陈文帝的发明,他在攻北齐的前夜,炊米煮鸭,然后以荷叶包裹米饭,上面放上鸭肉,分发给每个士兵,当做早饭吃。

此外,有关的著名军粮有诸葛亮的馒头(带馅)、锅盔,此在川陕等地十分常见,口味自然也谈不上了,但确实方便携带且耐储存,也算得上很实用的发明了;戚继光的“光饼”就更便携了,将和好的面团擀成饼状,然后在炭炉里烤熟,最后中间穿孔,直接挂在小兵身上,饿了就扯两块下来。其根据不同口味还可以加入不同作料,总之是十分靠谱的野战口粮。而馒头这种国民级食品及其来历基本上是妇孺皆知了。

不过这些都是临时加餐,大多数情况下军中还是将大米或粟米煮成饭或粥来吃。而至于后世军粮的改进,大部分则是围绕着面食进行的。赵记的米饭之所以难以做成野战口粮,还是因为干燥技术一直不过关,以致营养缺失,口感很差,知道二十一世纪速冻干燥技术的成熟才得以解决。

不过赵知道明朝军中曾出现过以米饭作为速食口粮的事情,那就是把煮熟的米饭晒干,然后作为军粮运输保存,需要的时候用热水冲一冲就是能吃,口味和营养自然不在考虑之列。总之,古代军队的努力方向是将生火做饭这个环节,尽最大可能从战场上挤出去。

至于副食品,战场上能吃到新鲜的肉食和蔬菜,别说在古代,就是现代补给手段多样化的情况下都是极为困难的,而此时解决的办法就是用盐腌制。关于腌肉,和军队有关而且名气最大的自然就是金华火腿了,肉食还可以做成各种酱,并且在士兵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新鲜蔬菜和肉类是遥不可及的,在征战的时光中以盐入味的各种酱类也是唯一的下饭菜和调味品。

所以在野战食品的改进中,赵可谓是花费了不少心思,他清楚若想让士兵在战时保证体力,不仅是吃饱那么简单,营养和各种维生素的补充也是必须的,如此才能够减少疾病飞发生,并能战斗力不减退。而在技术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他也只能尽力为之。

过去历代供应军粮一般都是带壳的稻米和麦粒,运到军营后再进行二次加工,这其中有便于保存的考量。但是赵以为在平日还好,但是战时就存在着极大的弊端,首先浪费了宝贵的运力,且运到后无法直接使用,尚需抽调人手冲捣,即费时间,又浪费时间,所以他下旨供给的军粮一定要经过加工后才能运到军中,战时更是如此。

地理和种植习惯的因素,使的小麦种植面积小是难以改变的事实,因此赵除了将面粉作为战略储备外,还是将主意打在稻米上。他记的后世的米粉不仅便于制作,且晾干后也耐储存和运输,吃的时候只要在开水中稍加烹煮,以酱调味即可,以北方常吃的挂面相似。经过试制后,便成为军中战时的备用品之一。

另一项对稻米的利用,赵是仿照炒面制作方式,将大米炒熟后磨成粉加入油、盐、豆粉和芝麻等调味料,吃时干吃,或是以热水冲泡即可,但是口感就不要想了。而后,他又对炒米进行进一步改进,将炒面加以压缩固化,就成了压缩饼干,且可以做出多种口味。

至于在副食品方面,赵除了沿用旧时腌制的肉干和鱼干外,还采用熏制的方法制成便于保存的腊肉、腊肠。此外,为了解决缺乏蔬菜的问题,除了腌制咸菜外,脱水蔬菜就成了不二的首选,他利用春夏季节蔬菜丰富的时期,将时令蔬菜晾晒脱水,制成干菜,这不仅可以作为战时食用,也可在冬季青黄不接之时作为补充。

此外,赵还利用江南各种水果出产丰富的优势制作果脯。起意时尚在琼州,因为水军经常需要长时间出海,而他知道在海上若是长时间维生素无法得到补充,十分容易引发败血症,这也是古时水手的致命杀手之一。可这个时候,中国还没有耐储的土豆和洋葱,他却知道水果富含维生素,但又不宜保鲜,于是想到若是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作出果脯,不仅保存了营养成分,还利用储存、运输,更有开胃的效果,于是也被列入军粮之列,不仅配发水军作为出海日常膳食,也成为步军的战时补给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