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权唐 > 第三百七十七章 谁是最后的赢家(7)

权唐 第三百七十七章 谁是最后的赢家(7)

作者:格鱼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8:52 来源:笔趣阁

第三百七十七章谁是最后的赢家(7)

然而,翌日早朝,李俶等人还未来得及再次联名上表,提出由楚王披甲出征的朝疏,逼皇帝就范,赵王李系一反常态的主动上疏,请缨挂甲出征,讨伐安庆绪叛逆。

一语既出,满朝文武震惊,几乎是炸了锅。

从来都不引人瞩目的赵王李系,竟敢当众挑衅楚王的权势,主动请缨挂甲出征,这意味着李系已经与李俶唱起了反调——他怎么会有这个胆量?他这是要干什么?什么时候轮到赵王冒出来了?

很多朝臣都在瞬间涌起如是强烈疑问。

李亨倒是神色平静。他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在李系的身上一扫而过。

李亨的手头上捏着一张孔晟通过“第九”送达皇帝身边的奏表。孔晟在奏表上举荐李系为将率军出征,这让李亨再一次确认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他从始至终都忽视了次子李系的存在。

正如孔晟的判断,对于领军出征的人,皇帝或许有些犹豫不决,但绝对没有考虑过孔晟。对于孔晟,他早有安排,这一切早与孔晟达成了某种默契和共识,所以孔晟是不会动的。

这数日之间,李俶正在通过他所能调动的各种资源向宫中施加压力,无论如何,这天下的兵权必须要牢牢掌控在他这个皇长子手里,这是他赖以拿下东宫储君之位的最大倚仗,李俶不会轻易交出去。

这一点,不要说满朝文武心知肚明,皇帝李亨也洞若观火。可这正是他最愤怒和忌惮的地方。自己的儿子已经成长为足以威胁到他皇位宝座的程度,这让李亨追悔莫及。

按照李亨的本意,他会在数年后从容立储,而只要李俶安分守己,储君一定是他。可李俶似乎等不了那么久,从还朝长安以来,就在有意无意地试探皇帝的底线。

李俶意欲再次挂帅出征。他是名义上的大唐兵马大元帅,但他想坐实这个位置,他要亲自率军出征,其实根本不需亲临战阵,坐镇东都洛阳遥控指挥就成了,真正上战场杀敌的还是郭子仪这些将领。

李系主动请缨,李俶眼眸中喷发出火光来。但李俶没有亲自开口反对,自有他那群铁杆拥趸跳出来大加反对。

大殿之上,顿时群情鼎沸。

李亨面不改色心不跳,端坐在高高的皇台之上,居高临下地环视众臣,任由这些大臣互相攻击嚷嚷个没完没了。

李亨心中其实如同惊涛骇浪一般沉浮不定。眼前这局面不是他优柔寡断,实在是凶险至极。若是他继续让李俶执掌兵权,这大唐天下就完全成了他这个长子的囊中之物,他这个皇帝终成摆设——其实现在已经变成了摆设。

李亨对李俶这个儿子的才干品行颇为认可,将祖宗的社稷江山交给李俶,是李唐皇族最优的选择。但没有一个人甘心让出手里无上权力,当李俶变成了李亨巩固皇权最大的障碍时,所谓的亲情、所谓的祖宗家业传承,都变成了一种笑话。

可若是不满足李俶的要求,转而将兵权交给次子李系或者其他人,那么,必将引起李俶的强烈反弹。

李俶掌握京城禁军兵权,南衙十六卫和北门四军数万人皆在他的直接掌控之中,左右羽林卫、左右龙武卫的将领,都是李俶的嫡系心腹。可以说,整个长安城都在李俶的手里任其翻云覆雨。若是李俶生出异心,李亨这个皇帝根本就失去了未来,连老命都保不住。

这早就让李亨如坐针毡寝食不安。

一念及此,李亨忍不住再次望向了李俶。他前番下诏命李俶离京去迎太上皇还朝,但李俶虽然表面上听命遵旨,但实际上却以整军为由,迟迟没有离京——而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更是不可能离京了。

李亨眼眸中浮起一丝愤怒。

当儿子、当臣子当到李俶这个份上,当皇帝、当父亲当到李亨这个程度,矛盾早就一触即发了。

耳边传来诸多朝臣对赵王李系才干德行不足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各种非议之声,李亨好几次都要拍板定夺,终归还是按捺了下去。

李系成不成器,在李亨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俶的势力已经尾大不掉,再进一步,对于他这个皇帝来说,就是危险的万丈深渊。

李俶面带冷笑,昂然站在殿中不语。他不认为皇帝会真正撕破脸皮,而若要撕破脸皮,那就拼个鱼死网破吧。弑父篡位他未必会做,但将皇帝彻底架空,自己入驻东宫,将所有的对立面统统灭杀,他还是有这个魄力和手段的。

殿中的所有禁军将领,包括南衙诸大将军、北门四军主将,都保持着异样的缄默。这是李俶赖以成事的最大本钱,也是有恃无恐的最大关键。

李亨权衡利弊,再三斟酌,终归还是没有做出决定。他无奈地起身摆了摆手:“退朝!不要争了,此事容后再议!”

皇帝拂袖而去,在很多朝臣看来这其实是无奈和无能的表现。李俶冷笑着向李系投过冷漠的一瞥,也带头昂然退出大殿。在他身后,李揆这些文臣,禁军诸大将军,按照次序罗贯而出。

李泌向李系投过无奈的一瞥,摇摇头,也垂首而出。朝臣中,李泌是凤毛麟角的背后支持李系的人,只是李系的羽翼太单薄,根本无法与李俶相抗衡。

李系面上浮起一抹浓烈的复杂。

在很多时候,他其实并不缺乏与李俶相争的胆魄和手段,但奈何时事造人,李俶已经牢牢把控住朝政军事大权,在禁军之中安插下了他的所有心腹,他跺跺脚长安城都要震动,而李系空有一个皇次子的虚名,又拿什么去跟李俶抗衡呢?

若不是孔晟的刺激和暗示,李系此番也断然不会鼓足勇气捅破这层窗户纸,走在了与李俶争斗的最前沿。而是继续隐藏在幕后,继续等待时机。

李系郁闷离殿。

孔晟虽然没有参加朝会,但朝会上的情形却无一例外传进了长安侯府。皇帝依然没有做出决断,这让孔晟微微有些失望。

不过,他也理解皇帝的各种担忧,李俶势力太大,控制禁军,这几乎是死死卡住了皇帝的咽喉,除非皇帝是疯了,怎么可能轻易触怒李俶呢?

骨肉相残、篡位登基,在李唐皇室中而言,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当初的唐太宗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利用强权血腥手段坐上皇位,包括当今皇帝李亨在马嵬坡的逼宫,其实都是摆在长安百姓面前的例证。

当前的楚王李俶,已经具备了争夺皇位的本钱。若是将他逼到了铤而走险的程度,也保不准他会做出更加大逆不道的事儿。

因此,这几日长安城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肃杀。虽然朝堂之上的争斗不关老百姓什么事儿,但作为帝都脚下的民众,其实都有些基本的政治敏感性。

老百姓都如此,遑论是满朝权贵了。不少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的转变,而更多的人是在期盼李俶能早下决断,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当今坐在皇位上的性格羸弱的皇帝,其实远不如年轻英武雄才大略的楚王李俶。

反正都是李家的江山,反正李隆基禅让给李亨,李亨再次禅位让权给自己的儿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当然,也有少数人在暗中等待太上皇李隆基的归朝。李隆基为帝数十年,曾经亲手缔造了大唐辉煌盛世,万国来朝,若是太上皇复辟称帝,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危机四伏,杀机潜藏!

暗流涌动,众人心怀鬼胎。

这就是皇帝李亨面临的局面。他已经被逼到了退无可退的悬崖边上。

而即便是在皇帝的宫中,也同样是不安稳。鱼朝恩进入内侍省,一点点蚕食着李辅国的权力,李辅国自然不干坐以待毙,两名宫中大太监的生死决斗也是一触即发。

日落斜阳。凛冽西北风漫卷过长安城,入了冬的长安温度越来越低。到了这个时节,街面上行人稀少,商贾闭门不出,百姓归家御寒。

十余骑悄然出了朱雀门,沿着朱雀大街疾驰而过。打头的是一个紫衫书生,年约五旬左右的样子。他骑乘在一匹雄壮的通体深红的高头大马上,这是来自大宛的良驹,名为汗血宝马,而在他的身后,十名黑衣武士神色肃然而生硬,如果你仔细看,这些武士明显是戴了掩盖真容的仿真面具。

十余骑一直弛入了兰陵坊。

紫衫书生翻身下马,将马缰绳递给身后毕恭毕敬的黑衣武士,轻轻道:“第九,第五,你们几个就在外边候着,第七,你随我进去。”

紫衫书生见左右无人,就闪身进了街前的一家茶馆之内。茶馆其实早已打烊,只是给紫衫书生留着一条缝。待紫衫书生和黑衣武士“第七”进入,门就再次关紧。

而在街面上,所有的黑衣武士就像是人间蒸发一样失去了踪迹。

西北风裹着落叶从街头冲过街尾,一切寂静无声。(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