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返1977 > 第五十九章 复课

重返1977 第五十九章 复课

作者:镶黄旗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6:40 来源:笔趣阁

别说,陈德元放出的消息还真挺靠谱,复课开学的事很快就成为了真正的事实。

1967年10月14日,成为了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国家中委、军委、国戊院与当时当权的“革命”小组,联合发出了《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

此前一年有余,因为“十年运动”的爆发,所有学校招生和课程运行均陷于停顿状态,处在所谓“停课闹革命”时期。而在这个通知发布以后,除了高考制度尚未恢复,自11月起,大部分中小学生都陆续回到了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

应该说,对于洪衍武能够上学这件事,家人和邻居们,那完全可以用“翘首以盼”来形容。无人不希望这小子能在学校改变性情,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

只不过,大家的这种期望注定是要落空的。因为这个时候是教育史上最特殊的一个时期,所以实际上,学校已经变得和大多数人想象中不太一样了。

首先要知道,这次复课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把整天在社会上“打漂儿”的那些孩子收拢回来。

因为在这个时期,社会上有许多狗屁倒灶的事儿,都是由这帮“浪在社会上”的孩子们惹出来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治安情况。若再不加以整顿,恐怕还会越演越烈。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孩子们不安分。人一闲着,自然就要“生簧”。(土话,生事,惹是生非的意思。)像这些精力最为旺盛的半大小子,又哪儿能踏实在家呆着?家里待不住,可不得奔大街野跑撒欢儿,滋点儿事儿,寻找点儿刺激吗?

所幸停课的时间尚短,这帮孩子们也还没彻底“挣断缰绳”,因此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要求和监督下,大多数的孩子还是按时回到了学校。

不过,由于这时候文化已经不值钱了,孩子们归校之后,学校自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走错误的“白专路线”(白专是特殊时期的特定名词,专指只知道埋头钻研业务和学业,但不重视政治学习的行为),所以上边就提出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口号。于是乎,上学在当时主要任务就变成“闹革命”了。

既然是“闹革命”,上学也就不是发愁的事儿了。您即便是几门功课不及格的“蹲班生”,也照样能接荐儿把这学给上喽。大拨儿轰嘛,根本就没考试这一说。因为来上学,学的不是文化,而是如何“革命”。

总的来说,京城所有中小学校的课目设置从形式到内容,都被一改到底。

原教材因为被指责为“封资修”(即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全部废弃不用了。当局匆忙印制了一批临时的紧贴现实政治的教材。不过,在当时全国学校极力压缩学习时间的普遍情况下,即使是这些简了又简的教材,仍然没有在规范的课时内确保完成,彻底显示出了“革命化”的冲击力度。

而经此一变,学校已经不可能守得住多少学习的本分了。除了简单认认字,平日里学生们干的最多的事,就是开会、听广播、念大字报、出黑板报,有时还要根据社会形势参观展览、拉练、学工、学农。如此自可以想象的到,这一代学生的文化水平究竟如何了。

若干年后,当有人评论这时期的学生时,还有人说他们的文化水平是最低的,同时在学校里也是最能闹腾的。但这些人恰恰忘了一点,这些孩子们当年原本响应的就是“闹革命”的号召。

“闹革命”嘛。您说,这还能不闹吗?

除了以上这一条,学校里最大的变化还有师生关系。在这个年头,学生们可一点不怕老师。

因为尽管停课期间的抄检、串联、接受伟大领袖检阅等“革命”活动以及因此带来的喧闹劲儿已经过去,但这场运动的冲击波并未减弱。

具体而言,就体现在每所学校都正在进行的斗、批、改上。

为了完成教学改革,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长都打倒了,而学校的行政机构则由革委会暂时代言,专待“军宣队”和“工宣队”入驻学校进行权力移交。

说到这儿已经很清楚了,连校长都被打倒了,您想老师还能说上话吗?

实际上,当时知识分子地位已经变得极低。按“地富反坏右”的顺序排,教师属知识分子,排到了第九位,俗称“老九”,前边还要加上个“臭”字。

再加上当时正清理阶级队伍。家庭出身有点砟儿的老师,一个个儿都夹着尾巴做人,甚至可以说过着极其狼狈不堪的日子。

因为哪怕你今儿个还在学生面前当老师,明儿个也许就被揪出来了。而这一揪出来,也就等于从革命队伍中给“清理”出去了。

还老师?也就老九吧。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您想,谁还能有心思好好教书呀?所谓老师,每天也无非是尽力同学生敷衍周旋,得过且过罢了。不夸张地说,就是把所有学校都加起来,在这个时期,能镇得住学生的老师也没几个。

而指望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来对洪衍武的“灵魂”进行重新塑造,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太不现实了。

反正不管您信不信,当时大多数学校的真实情况确实就是这样。并且,要是拿复课后的学校和以前相比,同时还有几个怪有意思的特殊现象,也不妨在此说上一说。

一是无论中小学,都是两个年龄段的新生一起入学。这恐怕在近代教育史上,自打有了学堂学校以后,还是头一遭儿。

具体情况大致如下,1959、1960两个年龄段的孩子同时进入小学,此后1959年出生的孩子大多在1973年五年级结束时提前毕业,升入中学。而1953、1954两个年龄段的学生则同时升入中学,后来他们又被泛称为“69届”和“70届”。

二是当时的学校在管理上,实行的都是准军事化管理。

具体措施是,以前的三好学生改叫五好战士。学生一律按连排分班。而学校呢,编制是一个“团”。所以,这个时期的学生,毕业后,同届的校友见了面,从不问你是哪个班的,而是问你是几连几排的。知道的,是在念叨学校的事儿,不知道的,还以为都是当兵的呢。

三是当时中小学招废除了各类等级界限,在招收新生上统一采取了就近入学,混合招生的政策。

在“运动”之前,京城的中小学还存在着市重点、区重点、子弟学校或是普通学校的分别,中学甚至还有男、女、混合之分。但在“复课”之后,像这样的等级全都自动取消,也不再有入学和升学考试一说了。哪个学校招哪片儿的学生,都按胡同儿按地区划好了片儿。当时的中小学生一律以居住点为单位,都成了按片就近分配入学。

同样的,也正是因为这一条,洪衍武和陈力泉都被“就近”到了离家不远的半步桥小学就读。

半步桥小学地处白纸坊东街北面,西临万寿公园,由于对面就是半步桥胡同口,因此得名。

学校规模并不大,绿色的铁皮大门面向正南。

进去后迎面先是一个影壁,上面是红底白字的手书,警示着伟大领袖的谆谆教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影壁下面还有个白色水泥筑造的圆形花池,上面摆满了一盆盆盛开的鲜花。

这种模式可以说几乎是当时所有小学的标准门面,还算过得去。但只要绕过这张“脸”去,一下便能看到后面不那么体面的简易教学楼,和一个同样很简陋的黄土地操场。

而从这些“硬件”便可以判定,这是一家随处简陋、配置不全,也最为普通的平民子弟小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