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同人小说 > 贵女反攻记 > 番外之贺启暄

贵女反攻记 番外之贺启暄

作者:悠悠忘忧 分类:同人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4:37 来源:笔趣阁

“殿下,殿下……”

远处传来了小太监刻意压低的轻唤声,假山凉亭上,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儿缩在柱子后面,不想让他们看到自己。

不知过了多久,唤声渐渐远去,男孩儿长出了一口气,闪出身形,坐在条椅上抱着双膝,望着假山下荷池里的一汪碧水发起了呆。

正是初春,天色刚刚暗下来,便有凉风从脸颊边拂过,不一会儿,男孩儿的小脸就冻得通红了。

一眼望去,四周更加寂静,远处星星点点的亮光,仿若召唤人们回家的烛光,让人心生期盼,可男孩儿的心里,却没有一丝想要回去的感觉。

“殿下,你在上面吗?殿下……”

假山下,响起了一声苍老的妇人唤声,过了一会儿,见无人回应,老妇人抬脚朝石阶上迈去,刚走了几步,凉亭口,小男孩儿面色慌乱的闪了出来,“燕嬷嬷,我就下来,你别上来了。”

说罢,小男孩儿“蹬蹬蹬”的下了台阶,伸手接住了老妇人温热的手,两人缓步朝前走去。

“殿下,有什么事,和燕嬷嬷说,以后,可不许到处躲让奴才们寻不到你了,知道了吗?找不到你,燕嬷嬷心里会担心的。”

燕嬷嬷慈声说道。

轻咬着嘴唇,男孩儿迟疑了一会儿,方点了点头闷声应了一句。

感觉到孩子的不对劲。燕嬷嬷停下脚步,蹲下身子看着他的眼睛问道:“殿下,怎么了?”

“燕嬷嬷,她,她不喜欢我,对不对?”

黑暗中,男孩儿的眼眸中。尽是惶恐,依稀,还能看到一层淡薄的水光。在夜色里显得愈发晶莹剔透,可燕嬷嬷的心里瞬时就像针扎一般的痛了起来。

“哎……”

长叹了口气,燕嬷嬷颤颤巍巍的站起身,牵着男孩儿的手回了瑞安宫。

瑞安宫里,住着六皇子贺启暄。

六皇子的生母是宛昭仪,论荣宠,这宫里无人能及,可宛昭仪性子清冷,偌大的一个后/宫。除了面对皇后时还有几分笑脸。对着旁人,一脸的波澜不惊,仿若什么都入不了她的眼一般。

不止如此,便连唯一的儿子,宛昭仪也不怎么搭理。

私下里聊起此事,妃嫔宫婢们都百思不得其解,在她们看来,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宛昭仪有圣上的宠爱。又诞下了儿子,便是百年后,荣宠也是仅次于皇后娘娘的,可她这样冷待六皇子,再过几年人老色衰后,还有什么依仗?

到那时,六皇子也长大了,对她满心的怨怼,就更不会与她亲近了。

何苦来哉?

幸灾乐祸也好,暗里同情也罢,宛昭仪依旧故我,对六皇子,她的冷淡一如对旁人,甚至对太子殿下,宛昭仪也要和颜悦色些,仿佛六皇子不是她十月怀胎诞下的。

服侍着六皇子用了晚膳,燕嬷嬷挥了挥手,示意宫婢都退下,牵着他的手进了内殿。

满是皱纹的脸上,已多了几分憔悴和苍老,燕嬷嬷亲昵的将六皇子抱在怀里,有些感伤的看着他说道:“殿下,燕嬷嬷怕是伺候不了你多久了。到时候,嬷嬷不在身边的时候,你凡事多看少说,多长个心眼,知道了吗?”

眼中含着一丝恐惧,六皇子紧紧的抱着燕嬷嬷的胳膊,声音中已带出了一丝哭腔,“燕嬷嬷,你要去哪儿?你别撇下暄儿……”

燕嬷嬷的心里,又何尝舍得?

面前的孩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昔日还在襁褓中时,小家伙闭着眼睛的小模样,似乎还是昨天的事,一转眼,已经长这么大了。

眼角渗出了两滴泪,燕嬷嬷抬起衣袖擦掉,吸了吸鼻子看着六皇子叮嘱道:“嬷嬷已经老了,不能永远陪在殿下身边,所以以后的路,要殿下自己往前走了。”

眼圈都红了,可六皇子却执拗的咬着嘴唇,不肯落下泪来。

他倔强可怜的小模样,顿时让燕嬷嬷潸然泪下。

拢紧了六皇子,燕嬷嬷哽咽着哭道:“殿下,嬷嬷也舍不得你,可是嬷嬷怕是没多少日子了,往后,就只有殿下自己一个人了。”

七岁的孩子,心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的明白了生死,更何况,宫里这样的地方,每天都有太监宫婢因犯错而被处死,孩子的心里,虽不明白什么是死亡,却也知道,唯一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就要永远的离开自己了。

再也忍不住,六皇子大声哭了起来。

偎在燕嬷嬷怀里,六皇子委屈的说道:“你们,你们都不要我了……嬷嬷要走了,她,她又从来不理我,你们都不要暄儿了……”

“好孩子,你这么招人疼,怎么会有人不要你?”

燕嬷嬷感伤的擦着眼泪,一边摇晃着身子哄着他说道:“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你母亲的一颗心了。你要记着,这世上,再没有人能比她更爱你,更疼你,知道吗?”

不忿的坐起身子,六皇子瘪着嘴反驳道:“太子、二皇兄还有三皇兄,他们都比我大,可他们都和自己的母妃住在一起,只有我,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住在瑞安宫,我去给她请安,她从来不会像看太子哥哥一样笑眯眯的看我,就连母后对我都要比她对我好。”

积压在心里的不满吼了出来,六皇子的脸已经涨的通红,说完,他却咬着牙关,抬起胳膊擦净了脸上的泪水,扭过头倔强的看着窗外黑漆漆的夜色,可眼中的委屈,却比夜色更加浓郁,让燕嬷嬷看着,心里越发酸涩难受起来。

轻拍着六皇子的背。燕嬷嬷喃喃的说道:“好孩子,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长大了,就知道了……”

那夜过后没多久,燕嬷嬷就出宫了,又过了几个月。便听闻燕嬷嬷过世了。

知道燕嬷嬷过世的那日,去漪兰宫请安时,六皇子一如往常的沉默。可有几次抬眼,却见她眼中尽是担忧,注意到自己的凝视后,也不再躲避。

心里似是有什么一闪而过,六皇子没多想,请完安照常退了出来。

春去秋来,转眼又入了冬。

初冬第一场大雪降临的时候,宫里传出噩耗,九皇子早夭了。

听闻消息的时候。六皇子正在院子里和自己小太监打雪仗。手中一紧,手里攥着的雪团当即捏的粉碎,手心里的一团雪慢慢的化成了一汪水,那股寒意似是弥漫到了心里一般,让他不自禁的打了个战栗。

九皇子比他小四岁,前几日,他还牵着小家伙软软的手,跟他讲蝴蝶是毛毛虫变的,明明还活蹦乱跳一脸灿烂笑容的九皇弟。怎么短短几日的功夫,就受冻染上风寒了?

皇子的身边有那么多的宫婢伺候,九皇子还是住在生母柔贵人宫里,再说了,便是冻病了,宫里还有那么多的御医,怎么这么快就早夭了?

木然的听宫里的大宫女说,九皇子还小,扛不住病去了也实属正常,六皇子开口欲争辩几句,想起燕嬷嬷说多看少说的叮嘱,顿时将话又咽了回去。

燕嬷嬷说,人的眼睛是不会骗人的,身旁的人对你怎样,只看他的眼睛便好。

燕嬷嬷说,殿下,谁都可能骗你,只有怀胎十月的母亲不会,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你都要相信,她是这天底下最疼你的人。

燕嬷嬷还说,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

……

燕嬷嬷,如今,我终于懂你说的话了。

那天,是三皇子贺启智的生辰,当着众多人的面,三皇子推到了六皇子,锦桌旁的一碗热汤倾泻而下,落在了他的胳膊上。

那一刻,殿内一片死寂,连身旁小太监的呼吸声,他都听的一清二楚。

“啪”的一声,三皇子身后的那个粉衣宫婢,被疾步走来的她抬手掌掴了两个巴掌。

那是用了多大的力啊?

粉衣宫婢的脸当即就红着肿了起来,抬眼看到是宛昭仪,那宫婢忙不迭的跪倒请罪,宛昭仪却也不搭理,一边柔声哄着惊吓的呆住了的三皇子,一边吩咐了宫婢扶自己回宫里换衣服,身旁,是皇后疾声嘱咐掌事宫女速速请御医去瑞安宫的话语声。

被小太监背着踏出宫门的那一刹那,回过头去,正看到她急着收回的目光,旋即,正殿内,响起了她清冷的话语声:“既伺候不好主子,还留着何用?拖去慎行司吧……”

虽没看到她的神情,可远远的,他却听出了其中的一丝咬牙切齿。

其实,她心里是关心自己的吧?

可为什么,她不能像皇后,像贤妃淑妃她们一样,温柔的对自己笑,将自己揽在怀里亲昵的数落自己呢?

一天天的长大,比他大一岁的四皇子和五皇子相继早夭后,他似乎有些明白了。

宫婢们躲在一起说悄悄话时,他偷听了几耳朵。

她们都说,宫里的女人太多,阴气太重,所以皇子便极易早夭。

她们也说,其实背后都是谁谁谁动了手脚,如何如何。

而他,虽然没有生母的悉心关怀,可毕竟他也是圣上的儿子,见了皇后也要叫一声“母后”,这么多年,竟也未有人起过要害他的心。

她们说,不得生母欢心的他,已没有子凭母贵的资格,将来,是没有机会夺嫡的。

夺嫡?

为什么要夺嫡?不是已经立了太子,太子,不就是大梁的储君吗?

他心中有些不解,可看到淑妃那么认真的教导三皇子要好好做学问,经常还被带着去乾安殿给父皇考校功课,威远侯夫人进宫的时候,淑妃笑的愈发柔和。

渐渐的,他懂了。

上书房的那些书,他早都读熟了,可是每每夫子考校的时候。他都故意答错,虽为此没少让替他受罚的小贵子挨板子,可他却一点儿都不悔,只私下里对小贵子越发好,送去的伤药也都精贵不已。

骑射课时,他明明能比太子早一步到达终点的,可最后一圈的时候。一不留神他却摔下了马,额头上肿了大大的一个包,还留了好些血。

被三皇子耻笑的时候。他心里一点不难受,因为,请安的时候,他看见了她眼中的那丝疼痛。

他越来越大,她的性子也渐渐的暖了许多,再看见他,她会柔声和他说几句话,虽有些生疏的别扭,可她不知道。从漪兰宫出来后的他。一整天,唇角都是弯着的,连眼睛里,都是满溢的笑容。

十二岁生辰那日,他到漪兰宫请安的时候,她笑着冲自己招手,说给他做了身新衣服。

那一瞬,他的眼中,迸发出了无穷的光芒。

跟着丹青进内殿去换了新衣出来。他从她的眼中,看到了“家有小儿初长成”的喜悦,那样温柔看着自己的她,从前只有在梦里才出现过。

第二日,他便换下了新衣,千叮咛万嘱咐的吩咐了宫婢放在衣橱里,不许弄脏弄坏。

那是他第一次得到母亲为他缝制的新衣,还是她送给自己的第一件生辰礼物,他怎么舍得让它被风吹雨淋的变脏变旧?

见到她的次数,慢慢的多了起来,她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有时候躺在床上睡不着,回想着她的模样,他竟突然发现,在这偌大的后/宫,她是那样的特别。

太后寿诞,皇后用大大小小的六十个寿字,绣出了一副松鹤延年贺寿图,只为了父皇的一句夸赞,每每去毓秀宫,都能看到皇后从绣架后起身,还叮嘱宫婢仔细看护不许旁人靠近。

父皇喜乐舞,贤妃便一个劲儿的托家里人从宫外寻那些新奇的曲谱,得见天颜的那天欢天喜地的弹奏给父皇听。

还有淑妃,父皇只不过夸赞了一句她的舞跳的极好,自那以后,那些会让她变得丰腴的菜肴,便禁止被摆在怡华宫的膳桌上。

而她,六皇子仔细想来,她的绣艺普通,也未见她用心的去学什么,好像父皇的喜好全然与她无关,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一般。

可再去漪兰宫,他却发现,父皇静静的看着奏折,她在一旁看书抑或是缝着旧衣,两人连多余的话都没有,可是抬眼对视时,两双眼睛里含着的温柔笑意,却都如出一辙的沁人心脾。

旁的妃嫔,总是趁机邀宠,不是为娘家的亲人,便是为自己,而她,从来不开口,也正因为此,远在郓州的文府人,每每送信进宫,都是径直去了毓秀宫,到漪兰宫的,往往只是口头的一句问候,听着便觉得假惺惺的,连一丝温度都没有。

看着皇后亲昵的叮嘱太子莫要熬夜看书,看着贤妃嗔怨的数落二皇兄不该在大日头下去骑马,看着淑妃恶狠狠的教训三皇兄说他再不听话就让父皇打他板子,看着他们,他的心里不是不羡慕的,他多希望,她也能像她们一样,哪怕就是骂他一顿,也好。

心里的期盼,像春雨过后的小草一般层层叠叠的漫了起来,他打算学着堂兄襄王世子的模样,故意做错事顶撞她,让她来训自己。

可是,没等他想好到底要不要惹她生气,她病了。

又是该死的初冬,第一场大雪过后,她病歪歪的躺在暖炕上,脸上血色全无,御医开了方子,却摇着头连声长叹。

他记得,四皇兄去的那日,御医也是这样无奈摇头的。

不,她不会像四皇兄一样的,她会永远陪在自己身边的,燕嬷嬷说,人老了才会死,她还没老,她的头发还乌黑,她的脸上还光滑,她怎么会死呢?

不会的。

抱着她的胳膊,饶是夫子教过“男儿有泪不轻弹”,他依旧哭的痛彻心扉,大声的唤着:“母妃,别丢下我,别丢下我……”

她醒了,眼中带着他从未见过的悲痛欲绝,她说“暄儿,娘舍不得你,娘多希望能一直陪着你。”

听她说“娘舍不得你”,他以为自己在做梦。可没等他问出口,她又咳嗽着晕了过去,这一睡,就是三日。

三天三夜,他没闭眼,呆坐在瑞安宫里不敢出门。

他生怕,自己一出门。合宫都是白色的帷幕,还有披着麻衣的太监宫婢忙乱的到处奔走。

“殿下,宛昭仪娘娘请您过去说话。”

小贵子进来传话。他竟然吓了一跳,待到听清楚,他跳下床,鞋都顾不得穿,一路狂奔到了漪兰宫。

看着她嗔怨的唤了宫婢拿温热的帕子给自己擦脚,看着她轻柔的抚着自己的脸叫自己“暄儿”,六皇子头一次觉得,老天爷其实什么都看得见。

看着她嘴唇苍白,却一个劲的劝自己多吃些。他低垂着头。将眼泪连同碗里的饭,一起扒拉进了嘴里。

那夜,他执意要看着她睡了才走。

待到她发出绵长均匀的呼吸声,他跪在榻前,摸着她的脸坚定的说道:“母妃,儿子会长大,儿子会保护你。”

他起身离去的那一瞬间,她的眼角,滑下了两行泪。

似乎就是一夜之间。他长大了。

他想做大梁很厉害的人,这样,他才能保护母亲,可是,他却不想当皇上,书里,那些夺嫡的皇子,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渐渐的,他将目光锁在了那些战功赫赫的武将身上。

宁贵人只是个贵人,可宫里,莫说和她同品级的贵人,便连位份比她高的几个嫔,也不敢奚落她,因为,她的父亲是边陲的封疆大臣,手中握着军权。

宫婢们私下里都说,只等到宁贵人诞下孩子,她的位份,定然要往上攀升一大截的,所以,宫里的妃嫔,对她都和颜悦色的。

母凭子贵,若是他也那么厉害,宫里的女人便再也不敢背着母亲说她的坏话,再也不敢借着位份比她高,指桑骂槐的数落她了吧?

如是想着,他往宫外跑的愈发勤,跟着襄王府的拳脚师傅练功夫,刀枪棍棒,他舞的有模有样,回到瑞安宫,关起院门来一练就是一个晌午,连襄王世子都犹疑的质问拳脚师傅,问他是不是趁自己不注意时给六皇子开了小灶。

都城里的豪门子弟,闲来无事常去喝花酒,他也跟着去了几次,可看着那些环肥燕瘦的美人巧笑嫣兮的坐在男人怀里,他却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厌恶。

两个人在一起,便该像他的父皇和母亲一般,即便不说话,也是那么的温馨暖人,不是吗?

见多了,再怎么娇俏的美人,在他眼里,也都如一具没有精气神的木偶,全无趣味。

所以,襄王世子眨着眼睛说,总有一个人会让你觉得与众不同的时候,他还不以为然的撇了撇嘴,觉得他有些言过其词。

可是,那日回到宫里,扭头看见她的那一瞬,他才真的明白,原来,这世间真有所谓的与众不同。

她是慕府唯一的嫡出小姐,被送进宫来给长公主婉儿做伴读。

那是他第二次看见她了,第一次,是在帝师秦老太爷府上,她跟着母亲给秦老太爷和秦老太太磕头,起身后,她乖巧的站在母亲身后,却趁人不注意和秦府的小姐眨眼睛,虽只是一瞬,却被他给看了个一清二楚。

明媚贤淑的贵门小姐,原来也可以这样俏皮,他觉得,这个慕嫣然,有点意思。

可是,他记得慕嫣然,慕嫣然却显然不记得他。

自己偷溜出宫,都是穿太监的衣服,所以,她把自己当成宫里的小太监,他一点儿也不吃惊,可她接下来的一番话,贺启暄却着实大吃了一惊。

她淘气的唤自己是“小鬼”,语气中的俏皮,让急着赶回瑞安宫的他脚步一顿。

顺水推舟的送她去夕颜殿,一路上,她都开玩笑的打趣说自己是运气好才碰上了她,否则定然少不了一顿板子,还好心的叮嘱他以后要守规矩,好好的活下去。

规矩?她自己都不守规矩,还教训他要守规矩?

这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骨子里最看重礼仪,对自己这样一个没什么地位又不守规矩的“小太监”,不都是像旁人一般颐指气使的吗?

就像自己最看不惯的长乐郡主。她娘本来也不是什么正经的宗亲,封了翁主以后,没什么事就进宫伴着太后说笑,没多久,哄的太后将一对孪生女儿封了郡主。

妹妹长平倒还好,温顺乖巧,可长乐就真的是典型的都城贵门娇小姐了。走路都好像鼻孔朝天一般,仗着太后和三皇兄偏疼她,谁都不放在眼里。

本着“好男不和女斗”的原则。无论长乐怎么调侃他,贺启暄都不搭理她,可那讨厌的面孔常在眼前出现,也是件烦心的事。

从前还觉得婉儿嚣张跋扈,跟长乐一比,贺启暄顿时发现,婉儿是个多坦率纯真的好女孩儿啊。

可是,即便婉儿是长公主,是父皇和皇后放在手里疼宠着的女孩儿。在长乐郡主手里。她依旧占不到什么便宜。

几次见贺婉茹委屈的瘪着嘴,贺启暄都想,要不要使点小手段教训一下长乐郡主好了。

可是,没等他动手,慕嫣然的小计策,都一一成功了。

慕嫣然在长乐郡主手里,也没少吃亏,可也正是因为长乐郡主的使坏,贺启暄才愈发看清楚了这个女孩儿的可爱。

那么多个被留下完成功课的时候。他都懒散的坐在窗口陪她,从一开始生疏的打趣,到后来随意的闲聊,女孩儿温暖的笑容和细柔的话语,让他莫名的心安。

渐渐的,长乐便极少能欺负到慕嫣然了,有几次,婉儿还仗着身份斥责了她,却让她没办法像从前一样寻到口角去太后或是皇后面前哭诉。

看着婉儿和慕嫣然躲在一起偷笑的模样,贺启暄竟想起了那年养过的一只小松鼠。

打开笼子,那只小松鼠便敏捷的溜出笼子,几下窜到了树上,蹲在树枝上狡黠的望着自己,小松鼠的一对眼珠灵动的滴溜溜转着,就如同那时的她,一般的聪慧可爱。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贺启暄发现,他总是惦记着要去一墙之隔的隔壁,想看看她在做什么,是不是又趁着女夫子不注意的时候和婉儿做鬼脸,抑或一脸专注的飞针走线。

如此想的时候,他就拿出她给的那个荷包看看,摩挲着上面的纹路,他的心里,便是满满的欢喜。

荷包,是当日带路时她赏给“小鬼”的,心知这样随意赏人的荷包,定然不是她自己做的,可是想到她揣在身上许久,荷包上有她的气息,他就有些偷喜,小小的心思,就那么深深的埋了起来。

时日久了,她常说起小时候被庶姊妹欺负的丢人糗事,他也会偶尔提起母妃的清冷,本以为,她会满脸同情的觉得自己是个可怜的孩子,却不料,她懂他。

她说,宫里的女人,都是一颗七窍玲珑心,宛昭仪本就受宠,若是因她之故而牵连到了你,她的心里,该有多痛?

她说这话时,神情前所未有的认真,眸子里的关切,一如当年燕嬷嬷说:好孩子,等你长大,你就懂了。

那一刻的贺启暄,只觉得一颗心砰砰跳,像是要从口中跃出一般的雀跃。

知晓了他的心思,慕嫣然便常撺掇着婉儿去漪兰宫陪宛昭仪说话,贺启暄知晓的时候,心里涌起了无尽的感动。

从她手里得了母妃制成的墨染、倾心,贺启暄觉得,自己的一颗心,也似是有了牵绊。

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能让他惦记许久。

假山上的凉亭里,贺启暄问:“若我不在,你可会惦记我?”

那一刻,贺启暄觉得,从未有过的紧张,手心里,都沁出了一层汗,比练两个时辰的长拳都还让他燥热不安。

本以为,那丫头会娇羞的转身离去,自己再挖空心思的去寻些小东西哄她,可是,耳边传来那句“我自会想起你”的时候,贺启暄像是置身于初夏一般,浑身说不出的和煦。

那日,太过激动的他,惹哭了她。

看着她翘长的睫毛上沾着泪珠,仿若清晨花瓣上的露水,贺启暄觉得心都要化了,只盼着这一世都只看到她的欢笑,不见泪水。

一路送她出宫,贺启暄的心里有千言万语想要对她说,可是,出征在即,这一别,下次不知又是什么时候,贺启暄便不敢张口,从前的大胆狂妄,在那一瞬间,都退到了天边,让他在心底嘲笑自己是个胆怯的懦夫。

宫门在即,贺启暄嗫喏了半天,终究什么都没说。

慕嫣然朝前走着,每走一步,贺启暄都觉得,自己的心里,似是又沉重了几分。

脚步停下,慕嫣然转过身,娇羞的说:“若你不在,我会时常惦念你,时常……”

女孩儿清澈的眼眸,如同清晨花瓣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娇艳的脸颊,也似天边明艳的晚霞,一时间,贺启暄觉得,心里如同滴了蜜一般,暖暖的,甜甜的。

说罢,不待贺启暄反应,女孩儿花蝴蝶一般的飞奔着出了宫门。

那个傍晚,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都始终在贺启暄的脑海中回荡,久久不去。

边关的两年,是漫长而又甜蜜的两年,白日里行军打仗,身上无一处不酸痛,可夜里面对着手下的一叠素笺纸,贺启暄却满心的甜蜜,他知道,都城里,有他牵挂的人。

母妃,嫣儿,我会平安回来,等我。

班师回朝的日子,一日日的延期,士兵们急躁的追问着贺启暄,贺启暄都面色淡然的一一安抚,其实,那些人哪里知道,他,才是最心急着要回去的。

他要看看母妃的身子有没有好一点,要看看那个娇羞无限的说要等自己回去的嫣儿有没有哭鼻子,还要亲口问问,这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她可有像自己惦念她一样,惦念自己。

终于知晓,戏文里唱的“望穿秋水”,不是杜撰出来的。

临近都城的那几日,每往前踏一步,他就觉得心里激动几分,直到大军在城外一百里处安营扎寨稍事休息,贺启暄才觉得,自己已经一刻都等不得了。

飞奔着回了都城,在慕府门外呆呆的站了半个多时辰,却不知该进还是该退。

最终,似是连老天爷也怜惜他了,竟真的让他等到了。

看着马车上下来的慕嫣然,明媚娇俏更胜往昔,贺启暄唇边的笑意愈发深邃。

明明已经两年未见,自己长高了,变黑了,她也愈发漂亮了,可看着她时,为何心底那丝熟悉安心的感觉,却和从前一般无二?

紧紧的攥着手里的马鞭,看着她就要踏进大门,从自己的眼前消失,贺启暄心口一紧,扬声唤出了口:“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