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大明仙人 > 第八十八章 春秋国祭成大典,玉桥一座慰英灵

胜利总是让人迷醉的,可当这只千里赴缘地军队进入敦煌城的时候,听见的却是满城的嚎啕大哭。

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鲜血染红了敦煌的每一寸城墙,尸体塞满了城下的壕沟。敦煌城内一片悲泣中雪白的旗幡铺满了全城。家家戴孝,户户缟素。

到了下午,敦煌城外黑烟蔽日,浓浓的烤肉香味让人闻之欲呕——那是人肉的香味。

敦煌的百姓恨不得将敌人挫骨扬灰,一团团烈火熊熊,仿佛敦煌城高涨的怒火,另一边却是全城百姓一夜之间捐出来两千多付棺木。很多都是敦煌百姓从自己家拿出来的,数目不够,甚至拆下自己的门板,来作为棺木的材料。

第二天,敦煌的城外军阵森严,无声地看着土丘上那一副副凝聚了满城谢意和感激的棺木。全军缟素,满城百姓自发地披麻戴孝,为这两千多位战死的英雄送行。

鸣沙山的两位仙长带着弟子和避居道观的人群也来了。一身青衣道袍地站在了战死者面前给予了最高的礼节,道士们收集了所有战士的竹牌,一番祝祷之后,会送往京城,享受国祭。

来援的军队加上全城的百姓不下十万,黑压压的一大片。敦煌知府作为敦煌地位最高的文官,亲手写就了祭文。枪炮齐鸣中,场中哭声一片。当了尘捧起那副鲜血染透的盔甲出现时,更是无数人跪落尘埃。

盔甲上一个个箭洞是一枚枚武勋,一道道刀痕枪伤是是一个武将最高的荣誉。

这副盔甲会连同战死者的铭牌一起送往碧血千秋忠烈祠供奉,春秋大祭,天子率领百官祭拜,世世代代享受百姓香火。护佑大明江山,永佑华夏子民。

一个武夫能有如此死后哀荣,虽死何憾?

了尘没注意的是,台上那群援军将领中,有几双目光正望着他,双目晶亮,激动得全身微微颤抖。

他们来自陕西,甚至有几个还在当年的西安见过了尘的。

“国师果然在敦煌啊!鸣沙山是真的有神仙啊!”。。。。

盛大的葬礼,死后的倍极哀荣。日后的忠烈祠供奉,天子主持的春秋大祭。以及肯定少不了的朝廷封赏,封妻荫子。让在场的所有将士,震动万分之余,也把“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想法抛到了九霄云外。

功名但在马上取,含笑沙场是男儿!

大明的天,要变一变了!

八百里加急,随着一骑飞奔的尘烟。西北大捷的消息刹那间传遍了西北,并随着信使,向着京师飞去。

陕甘的老百姓心安了,若是敦煌陷落,敌军直面嘉峪关,日后烽火不息,老百姓才是最遭殃的。若是一时不慎,让那群蛮子破关而入,最先倒霉的就是他们啊!

陕甘的官员们欢欣鼓舞,大捷的前提是他们派出了援兵,虽然兵不血刃,但也至少没功劳也有苦劳啊!

可随着捷报而来的,便是敦煌发来的详细战况,陕甘官场上顿时一片寂静。

文官们心情复杂,武将们引以为傲。

甘肃巡抚衙门后院内,甘肃巡抚手拿着素老将军临死前写给他的信,蔚然长叹。

满篇满纸,没有一个字为了自己。下笔千言,全是对自己老友兼上官的嘤嘤嘱托,嘱托他代为照顾战士们的家人,争取厚赏,莫负军心。

房间外明月依旧,巡抚大人端起了一杯水酒,撒在了地上,喃喃道:“老将军为大明而死,救下数万黎民,死的其所。赵谋愧对你啊!”

一杯,两杯,三杯水酒撒完。赵鉴对着天上的明月发誓道:“老将军放心,赵某一定会妥为照顾你手下将士的孤儿寡母,不会让壮士们死后难安,不会让你们一腔忠臣热血,付诸流水。老将军一路走好!”

夜风吹来,夜色下的老树一阵呜咽,好似无言的回答。

素老将军是赵鉴亲手所点,那三千大军是他亲自送行。犹记得老将军那临行前的豪迈大笑,那一头银发仿若犹在眼前飞舞。

捷报飞来欢声起,马蹄声声动长安。。。

紫禁城内刚刚陪着太后欢度了元宵佳节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正准备搬回豹房内,就看见谷大用,还有刘瑾满身喜气地跟赛跑似的,狂奔到了朱厚照跟前,几乎同时拜倒。

朱厚照暗赞了一声:“平局!”之后,两人有同时大声报喜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西北大捷啊!”

朱厚照一愣。自己的二十万大军都还没出发吧!哪来的大捷啊?

“陛下,是敦煌守住了。敌军十万大军损失惨重,后来陕甘援军到达,敌军摄于我大明军威,自行退去了。我大明军队缴获无数,敌人死伤数万!”刘瑾毕竟掌控了司礼监,而且手上还有锦衣卫马首是瞻,内厂也发展迅猛。

从了尘国师西去之时,刘瑾就往西北派出了大量密探。锦衣卫有自己的消息传报系统,而且比官方的更隐蔽,更迅速。所以刘瑾是知道详细经过的。

刘瑾这头说完,又掏出了昨夜锦衣卫密探连夜送来的报告文书,双手递给了朱厚照。西北大捷是真,详细的报捷文书和那批战死沙场的大明将士的竹牌已经快到京城了。刘瑾瞒不住,也不想瞒。如此喜事,大事,刘瑾有什么理由不在皇帝这里讨个巧呢!

至于一旁谷大用的不满,等会私下解决。皇上的欢心才是最重要的啊!

厚厚的一纸文书,下笔千言,让人仿若亲眼所见。显然敦煌之战的城头上,还有锦衣卫的密探啊!

朱厚照一脸潮红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大殿内鸦雀无声。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朱厚照一声长叹地合上了手中的文书道:“等正式捷报传来,马上就请内阁大臣们进宫商议。朕要为这几千壮士极尽哀荣,朕要亲自为他们举行国祭。已告慰英灵,同时激励后人!”

正德皇帝是真的被江南那一批无能的将领官兵恶心到了。这一次终于见到了大明军队的希望,见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担心热血。

虽然老将军实在可惜了。。

锦衣卫的密探显然也在城头被那支英勇无畏的军队震动了,下笔之时,犹在汹涌澎湃。虽然文采平平,却付诸了真心实意。在这大明武将无能,军队腐朽。十几个倭寇能追着上千大明官兵跑的当头。

老将军的举动,堪为天下武臣表率。这只小小的军队,他们的行为,可为天下军民的楷模。

云华和一帮子道教领袖们一起进宫了。云华其实比所有人都早知道消息,只是不能说而已。国祭大典,春秋大礼。道门当然要先拔头筹。再说碧血千秋忠烈祠的大殿已经完工,道宫也有了框架,可以迎接第一批烈士英灵“入住”了。

到了下午时分,一骑飞进京师,声声大捷之下,京师震动。内阁几位阁老匆忙赶到了皇极殿。

第二天,一道圣谕明发天下,举国为西北战死的大明将士举哀三日。三日之后千秋忠烈祠前,为死难将士举行国祭大典。并代天封神,告慰英灵。

此谕一下,京师震动。何等武夫,何德何能,值得如此死后哀荣,朝廷如此极尽表彰?

一时之间,京城内关于西北大捷的各种流言满天飞。而京城的所有戏班班主都接到了一张东厂的请帖。差点没把那群戏班班主吓得上吊。

东厂声威赫赫,能止小儿夜啼。戏班班主们战战兢兢,大气不敢踹地到达了东厂提督衙门才发现,基本上京城大大小小的戏班都被一网打尽了。

东厂想干嘛?难道要血洗京城戏班,从此天下禁戏?

不怪戏班班主们这么想,实在是东厂威名太著,进了东厂准没好事啊!

班主们多虑了,这次东厂找他们来还真是好事。

一箱沉甸甸,明晃晃的银子被摆到了班主们的面前。一个公鸭嗓子的小太监细声细起的宣布道:“以后那些情情爱爱地戏少演。哪儿那么多富家少女爱上穷书生。就是一帮子穷酸白日做梦而已。这换我们老家是会被活活打死的。伤风败俗,简直胡闹!”

小太监一番话,震得一帮子班主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来回应上面的训话了。

东厂要干嘛?或者朝廷要干嘛?

“好男儿,就该效死疆场,封侯拜相。一堆子情情爱爱,没地把人教坏了。以后大家要多演卫青,霍出病,岳武穆,还有我大明镇西公,哦!也就是那位西北战死的素老将军的戏。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不是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汉,能追亡逐北,马上封侯的才是真英雄!”小太监一语既落,满地鸦雀无声。

班主们都呆了!

这今天演哪出啊?

“这些银子都是给你们排戏的钱,都上来拿一锭回家吧!”小太监挥了挥手,立刻有几个东厂番子一脸严肃地招呼班主们拿钱。

有银子拿当然是好事。就在班主们走到箱子前,小心排队领银子的时候,小太监又是一句:“东厂的钱不是那么好拿的,拿了就要办事。不然,让咱家知道了,这东厂的大牢不是那么好进的啊!”

小太监一语即落,几个已经拿了银子的班主,“啪嗒”一下,银子就掉在了地上。

小太监立刻横眉怒目,重重地“哼!”了一声,几个番子立刻站了出来。差点没把那几个班主吓死。赶忙颤颤兢兢地将银子捡了起来。小太监这才放过。

“如果,有人不想要银子,我们厂公也说了,不为难大家。只要把银子还回来就好。”小太监一脸和气地道。

班主们却半点不信,到了东厂,敢表示不配合的戏班班主还没生出来呢!万一,东厂翻脸,他们有几条命可以尝一尝东厂的手段啊?

一夜之间,京城无数落魄文人接到了新戏的“剧本”要求。全是歌颂一帮子武夫的。文人喜欢的书生戏全部消失了。几个不爽拒绝“写戏”有骨气的穷酸,当天晚上就被一帮子如狼似虎地壮汉“绑架”了。第二天,毫发无伤地捧着一锭白花花的银子回来,再也不敢有文人风骨了。绞尽脑汁开始查阅史书,准备写“封狼居胥”之类的大戏了。

朝廷在抬升武将,鼓舞军兵士气。明眼人都看得清楚。国祭大典,即是为了给西北那位新出的“镇西公”“征西大将军”正名,也是在做给那即将出征西北的二十万将士看的。

为国而死,不但死后哀荣,而且世受香火,封妻荫子。还有什么理由,让大明将士不奋勇杀敌,博一个马上封侯的前程呢?

大明现在越来越像前宋了。文官高高在上,武将跌落尘埃。天下人削尖了脑袋困于四书五经的时候,也不会不让人想前朝的靖康之耻,崖山之祸!

士林里哀声叹气,捶胸顿足地高喊“武夫乱国,民不聊生”者有之,意欲学习班超故事,投笔从戎者有之。

纷纷扰扰莫衷一是。

但当让几大筐带血的竹牌和那副伤痕累累的血色战甲进入了京城的时候,谁也挡不住朝廷为“武夫”们张目了。

如今的京城,各种婚丧嫁娶,庆典戏班都被叫停了。全城缟素,一片肃穆。

国典将开,二十万大军穿城而过。军阵森森,举目肃然。一眼望不到边的队伍里,仪仗威严。让人忍不住要叹一口气:“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

这只大军是在护送阵亡将士。二十万人送行,何等壮观?

正德皇帝带着一帮子文武大臣的队伍反而不起眼了。

军队足足过了一整天,第二天,又有无数百姓跟着除了城,去往玉泉山,见识一下这千年难遇一回的盛况。

恸哭六军俱缟素,二十万大军齐送行。

玉泉山成了一片旌旗的海洋。

号炮三响,号角嘹亮。文武大臣齐身而拜,正德皇帝亲自表读了出自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之手的祭文。

随着礼官的一声唱诺,山上大殿里超度经文声立起,浑浑道音似乎穿越了时空,在唱一个人的耳边唱响。张天师一身华丽道袍,点燃了清香,焚裱告天,祭祀四方。云华却从黄绫盖住的金盘里拿出了一枚枚竹牌。

每拿出一个竹牌就会有人送上一个神主牌位。云华亲自将竹牌按进了神主牌位之后,便是一旁的道人负责已用金粉调和的朱砂写下神主牌的名称,迎入了忠烈祠巍峨宏大的大殿之中。

那里有莲灯万盏,有香火无数。有太乙救苦天尊神像,有一座凌空的玉桥。

夜色降临了,随着最后一枚神主牌被迎入了大殿之后,那副老将军生前的盔甲有迎入了大殿之中。

云华上前,柳枝三点,清水一杯洒下。就在几十万人众目睽睽之下,大殿不远处,山头之上,忠烈碑顶突然放出万丈光华,直透虚空。向着西北而去。

满朝文武,二十万军士,数万百姓倒抽一口冷气!

“原来是真的啊!”无数人异口同声地暗暗惊叹到。

朱厚照也带着一帮子大臣从大殿里出来,刚好看见石碑之上射向西北的光芒。一时间全都惊呆了,夜风阴凉,好大一片人却是没有一个乱动了,呆呆地望着天上,眼睛眨不眨一下。

敦煌城外,原本血染的战场已经被打扫干净了。大战之后,老百姓还是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一场惨烈的攻城战,刻骨铭心。夜色之中,却有灯火万点,宣示着敦煌城的屹立不倒。

夜色未央,突然一道刺目的光华从东边直射而来,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阵整齐的经文声。敦煌城内震动了,无数百姓披衣而起,纷纷地向着光华照射的地方赶去。城墙之上,无数百姓磨肩擦掌,挤挤挨挨地站满了城墙。

陕甘的军队也纷纷出营,立刻赶往城墙维持秩序,三班衙役,也纷纷出动。要是大战没有战死,却从城墙上摔死一片,敦煌可就真的成大笑话了。

金光耀眼,照射夜空。天边突然一声大喝:“英灵不死,将士们归来!”

声音犹如从天边传来,震动四方。金光下一个个虚影,竟然真的出现了,人马依旧,依旧能看到当日仿佛从天而降的那些身影。人如虎,马如龙。金光之中犹如生人,好像就在眼前,好像又远在天边。

虚影越来越多,渐渐聚集在了一个银发老将的身边。里面不但有着那两千多位战士的身影,竟然还有敦煌许多死去亲人的影子。

敦煌城上再次哭声一片!

虚影们无声地集成了好大一个方阵,老将军身边依稀便是那位常年笑容可亲地青阳子道长身影。虚影们在老将军和道长的带领下,对着鸣沙山的方向深深三拜。然后面向敦煌城挥了挥手,好像在和亲人作别。

敦煌城墙上哭声震天,城墙上下,陕甘而来的将士们也深深震撼了。

这一幕,他们永远也无法忘怀,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一生。

一道玉桥跨越了虚空而来,无数将士的虚影在阵阵经文声,哭喊声中整齐地踏上了玉桥。

军阵整齐而过,一个个消失在了天的尽头。金光黯淡,玉桥消失。敦煌城墙上的人们却久久不愿离去。

“娘,爹爹是不是去京城了啊!”一个小女孩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问自己妈妈。

敦煌城的人都知道,战死的亡灵会被接引到千里之外的京师忠烈祠去。世受香火,万劫不灭。

“嗯!”年亲的母亲点了点头。

“那我长大了,带着娘去京城找爹爹。”小女儿一声童稚的话语,却让年亲的母亲再次红了眼睛。

一座纪念战死英灵的神殿,不但是鼓舞士气,激励将士的所在,也是凝聚民心,加强百姓归属的神器。

当为你而死的战士都弃之不顾的时候,你怎么能希望百姓对你不离不弃?(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