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兴唐 > 第二百九十二章 今岁花期消息定

兴唐 第二百九十二章 今岁花期消息定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15:03 来源:笔趣阁

“参见陛下,”裴炎行了一礼,又冲帘后遥拜了一下:“参见天后。”

一般大臣为了清名,通常刻意疏忽隐在帘后的那个人,但裴炎没有,表情自然雍容,仪态大方,但论风度,满朝之中,似乎无几人能及。这一次将他从江南召回来,立即得到重用,破格提为黄门侍郎,也就是那句进士及第,俯视中黄郎里面的黄郎,门下省的二号长官。唐朝三省,中决策,门下审议,尚执行,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就在门下省内。同样是侍郎,中门下侍郎要比六部侍郎更有实权。其实某种意义来说,黄门侍郎的职权并不比宰相弱多少。

当然,他也是功劳的,这几年替朝廷经营,所得几百万缗钱,奉公执法,处理直平,开始商贾因其罚没而怨,几年后看到其公平,怨声立失。这就是政绩,再说,国库干涸,虽连年丰收,可东征新罗,西边又要与吐蕃决一死战,没有裴炎,国库就不会如此宽裕。至于梁陆二人首倡大功,皆忘记了。难不成让两名商人做黄门侍郎?

还有人想得更深,这又是皇的平衡之道。经过太子之事,朝堂的各个宰相与重要的大佬,让皇不安心。可太子与裴炎之间却有着不可弥补的矛盾。这是对朝堂的掣肘与平衡。

或者想得更深远,那就不大好了。看到没有,与太子作对,立即升官发财,而且升得快。

裴炎一回洛阳,就让李治与武则天接见。

看到他举止风范,李治也十分满意,不愧是河东裴家出来的弟子。抬了抬手,说道:“裴卿,请坐。”

裴炎落落大方地坐下,李治开始与裴炎交谈国事。国家还算平稳,主要就是边境,新罗始终不安份。前面求和恩准,李谨行将大军撤回后,应刘仁轨请求,命李谨行为积石道大使,镇守廓州,鄯廓二州成犄角之势。听到唐朝军队撤离,李谨行这个新罗祸害到了青海,新罗人又开始侵吞百济。

新罗人才真正将唐朝弱点找出来了。由于府兵制,每一次发大军,皆不易,要准备很长时间,才能将军队召集。即使李谨行所率的大部是靺鞨人,征集也十分困难。只要唐朝大军一发,请和避过,其他时间继续扩张,唐朝驻兵少,无法阻止。要么不惜人力物力,与新罗决一雌雄,可又有吐蕃人的牵制,唐朝犹豫不决。这成了唐朝的死穴。

李治无奈,只好同群臣商议。这一块苦哈哈的地方,这些小夷子不要命的争,唐朝呢,每年花费不少钱帛,牺牲了无数战士。可是占领的百济与高丽百姓皆不愿意唐朝统治。于是想了想,将高丽王高藏与百济王扶余隆送回去。也不是办法的办法,你不认我们唐朝人统治,你们国王回去了,该认他们统治。

然后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打去,不让新罗一枝独大。而且高丽与百济的覆灭,正是新罗与唐朝联军所为,双方以前就打了许多年,有深仇旧恨。这样呢,唐朝从容抽身,或者看谁顺眼一点,出点军队相助,不需要多少兵马,就将高丽与新罗全境节制。

想法是很好的,百济之地原为唐朝全盘所得,打到现在,有许多百姓不愿意唐朝人管,逃到新罗境内,成了荒残之地,余下的又让新罗吞并了许多,地盘剩得很少。扶余隆不敢回百济原都城泗沘,只好将他安顿到安东都护府新城,封带方王,遥领熊津都督,安抚百济余众。

又让工部尚高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送回辽东。这个高藏还与李威见过数面,只是这个尚是一个假职,群臣没有真当那么一回事。让他在辽东安抚高丽余众,迁还原编制所有高句丽侨民。唐灭高丽后,百姓反抗激烈,李治一怒之下,多次迁移百姓安置,前后达四十万之多。现在辽东还有十余万户,归还侨民是无奈之举,不然对付不了新罗人。

可这些侨民到来,高藏不安份了。与扶余隆一起在新城,秘密与靺鞨人联系,意欲反叛。其实唐朝也防了一手,没有让高藏到安东都护府平壤,而在后方建了一座城新,就怕他来这一手的。无奈之下,只好将他召回,准备将这个不听话的高丽王流到邛州安置。这一来,三国平衡掣肘朝鲜半岛的计划再次告吹。韩史意淫说这一年薛仁贵浮海,被新罗人大败。仔细考证,不可能的。薛回朝廷后,被任镇守瓜州。也未见史记载有其他出兵记录,大约是靺鞨某一部私自出兵,连大非川之败都记载下来,若有岂会不记载?许多史学家真的将韩史当作真实历史,棒子的历史可信么?幸好考证推敲,差一点蛊惑了我

提及此事,裴炎正色说道:“陛下,错矣,已颠倒本末。”

这一句来得突兀,李治奇道:“何解。”

“新罗地处海外偏寒之所,得之无益,失之不惜。吐蕃亦是如此,只要不让其骚扰边境百姓则已。这此乃末梢也。国家才是朝廷之本。当今二圣主政,国家富裕,百姓安宁,唯有一处不美。”

“何处?”

“陛下仁爱,天后贤明,太子有作为,这此国家千古未有之中兴迹象。就到可恕臣斗胆说一句,本来是国家兴事,然今臣在江南,却听闻朝廷骚动不止。何故?”

李治没有作声,儿子对这个裴炎很反感,难道裴炎不在意,反而为儿子作说客?

“陛下对太子载培,臣在濮州就有所闻。太子虽因年少,偶有冲动之举,可也仁孝有加。之所以有种种骚动,正是太子年渐长,陛下为国事繁荣,偶尔疾痛,于是群下意见不一,意为下夺,误会乃生。”

李治又没有吭声,但这一句让他十分赞成。儿子年幼时不是这样的,这几年就象换了一个人,这其中很难不说,没有狄仁杰他们的“功劳”。

“家和万事兴,天子之家,就是国家。天子之家不和,天下怎和?西晋混一宇宙,一统八荒,仅几十年后,土崩瓦解,逃匿江南,偏居一隅,何故?八王之乱,才是主要原因。”

李治又没有作声,李绩与许敬宗昔日就说过,此乃天子家事,何问外人,于是得立武则天为后,但现在裴炎却说天子家事就是国事,天下事。还是没有明白裴炎的用意。

“臣以为这种骚动立即停止,二位圣继续主持国事,太子从旁协助学习观摩,这才是国家之本。”

这句话很得李治之心的,国家嘛,还必须自己掌管,儿子虽大,可是依就青涩,只能继续学习,做一个好学生。道:“可是……唉……一言难尽……”

“陛下,天下无其难事,比如解绳,找出绳结所在,从容解去。当年杨家小娘太子妃的人选,因种种二位圣休之。此女貌美如花,太子又重情守信,后来允以良媛,又因为种种,包括臣在内,想匡扶太子做得更好,进谏。又,杨尉卿与徐舍人犯错,贬流岭南,不适水土而亡,这本来没有做错,可非议众多,于是太子让二女去扬州避言。心中郁郁,自会有的。”百度兴唐

李治脑子也不算差,硬是没有听出裴炎是在替儿子说话,还是在讲反话。说好话,是重情,不说好话,是太子贪恋美色。

“高祖、太宗与陛下象太子之年,已是多子多女,太子只有一子,还是侍婢所出,非是国家之幸。臣在扬州也有所闻,杨家与徐家的两位小娘子,到了杨州后,深居浅出,倒也本份。又是官宦世家,比东宫的江良媛出身好。不如调入东宫,服侍太子。太子必然感谢陛下,误会自解。两位圣与太子没有了误会,国家才能平和,群臣才会安定。虽是小事,牵一发动千钧,却远比新罗之事更为重要。”

是不是这回事,李治没有想,只是盯着裴炎,要想着他说这些话的用意。

当然,最担心的就是裴炎会“倒戈”。

裴炎再次说道:“天家和平兴盛,国家自会兴盛。只要国家兴盛,休的新罗,就是吐蕃又何惧哉。请陛下三思。”

……

李威不知道裴炎一进宫,真替他进言,让几女进入东宫。

但他也要准备返回洛阳,临行之前,将几位随行官员喊到龙驹寨聚集,问道:“各位,靴衣有没有准备置备?”

魏玄同道:“已经派人去准备了,只是……”

意想不到的情况,使新渠施工变得不易,主要是潮湿,又在冬天施工。因此,依去年之例,提前准备了药材,另外一人一件棉衣,一件棉被,让身体暖和。还有就是鞋子,常见是布鞋,要么是草鞋,靴子只是有钱人家才舍得穿。去年冬天李威就看到大雪里,许多民夫裹着袜子,穿着草鞋在劳动。可今年多在湿地,显然不行。防潮最好用胶靴,可是现在南海诸岛没有橡胶树,就是有了,李威也不知如何提炼橡胶。因此,只好购买大量的皮革,制作靴子,也不是好方法,这种靴子在水里一就软了,但有比没有好。只是价格昂贵,虽然棉花又贱了一些,但无疑又增加了大量成本。

魏玄同也算是清臣,听到太子的种种做法,都有些舍不得了。

看着远处的青山碧水,李威说道:“魏郎中,既然前来募役的百姓,皆是贫苦百姓。不然活又重,还有生命危险,待遇却是薄,谁愿意前来。得之于民,还之于民,权当是赈济。还办了实事……”百度兴唐

“是。”

姚璹却看着不远处的龙驹寨,河渠还没有修到此处,但已经涌来许多百姓,在此地兴盖房屋,说道:“殿下,一旦渠成,此处也将成为繁华之所。”

“那是必然。”

“而且此渠一成,关中就有了保障,”说到这里,姚璹脸有些兴奋,虽是太子主持,可渠成后,他也有重重的功绩。

“最好不用。如果用来商旅,对河渠两边百姓皆有帮助。但若是朝廷用来征调粮食,终不是黄河,船舶吨位小,若是大量征运粮食,河漕繁忙,搬运、拉纤,皆需要此地百姓负担。又不似大运河,数千里之遥,两边百姓密集。此处多山,百姓数量少,一旦大量从此调运粮帛,对此处百姓是祸害,非是幸事。”

“是,”姚璹立即正色答道。然后说道:“有,比没有强。”

有一条可以看出来,江南的夏粮已经调到长安。这一次征调船舶比较顺利,以前不是富户为富不仁,自扬州到长安,多有险段,造成大量船舶沉没,粮食损耗率近百分之二十,负担沉重,甚至官吏连船淹死的船工都要让富户自己承担。经过这两年的改革,先是齐聚人力,对船只技术作了改进,成本会高些,可出事率降低了。第二个就是三门之险没有解除,可得到缓解,广通渠开通,不必从行程艰难的渭水中航行,又降低了出事率。因此这一年富户积极性稍稍提高。

朝中还有能人的,看到此,又有人进谏,在原来分段航行,承运雇内行人组织,几十艘船为一队,沿途派兵护送,效率立即提高。原来从扬州到长安,因为种种不利的因素,有可能花半年才能抵达,或者说富户本身在磨洋工。这一次平均只要两月半时间就到达长安,最快的仅用了五十来天。还有沉没的船,可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半,粮食损耗率降近百分之十。仅是这一点,一年为国家节约数万贯,百姓还称为便。

如不是考虑到李治的感受,有可能官员会举手称庆。

“只能这么说了,各位,交给你们了。”说着,李威马东行。回洛阳了,裴炎说的话他没有听到,可裴炎担任黄门侍郎的消息却得知了。心里想到,狄仁杰说一年,这才几个月,难道父亲,或者母亲,又有什么想法了?

正在逐磨,还没有到洛阳,裴炎就给他来了一记闷棍。

关于裴炎,因为被武则天杀死,因此史多作正面褒价。其实不是,裴炎与薛元超奉命查李贤,于东宫马坊得皂甲数百领,以为反具。是不是如此,不得而知,于是李贤流。李显与裴炎争,说欲以天下授韦玄贞,作为臣子应当进谏,然而裴炎密告武则天,武则天又让裴炎与程务挺废李显。李显倒掉后,武则天以裴炎有异图杀之。事实是有异图,新唐记载炎谋天谋乘太后出龙门,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这段历史因为司马光倒武,刻意抹武而没有记于资治通鉴。此时李旦年还青,性又软弱。如是忠臣,拭问扳倒了李贤,李显,又要扳倒武则天,这个大臣倒底要想做什么?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