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一路青云 > 第1841章 新港教育枢纽

一路青云 第1841章 新港教育枢纽

作者:夏言冰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3:23 来源:笔趣阁

对华国这样一个拥有近千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有十二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天然就是一个大国。华国的高速发展,可以看成是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市场红利,而改革是最重要的,只有改革了,打破了壁垒,其他的要素才能发挥作用。

但这些红利迟早都会消失的,华国发展的越快,红利消失就会越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主要受益于人口红利,但是以内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最多二三十年以后,人口红利就会消失,届时内地要面对的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从红利到负担,转变就是这么快。

但生育政策也不可能很快取消,毕竟十二亿人口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负担也是很大的,国家承担不起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后果。

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扩招,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内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因为二十年后,内地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超过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适龄人口中,有一半的人进入了大学,而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这些人来说,他们肯定无法接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作和低廉的薪酬,这就让劳动密集型产业潜在的劳动力直接削减了一半。

加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吸纳大量的适龄人口,这就导致愿意从事单调、重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越来越少,一些工厂经常会出现用工荒。

但高等教育的爆发式增涨,也确实让内地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苹果公司在回答为什么在内地生产苹果手机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只有在内地,才能够找到足够数量的技术工程师。手机代工不算什么高技术,但精密生产却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没有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内地大概也很难拥有这么多的工程师,产业升级会更加困难。

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看,内地高等教育的爆发式增涨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毕竟两年翻一倍,一年扩大一百座高校,这样的扩张有违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而这种粗暴的增长方式,一方面提高了整体的高等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难免良莠不齐。稳健派担心高教资源问题还是很现实的。

不过,对现在的政府来说,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有很多现实意义。这两年内地经济增速下降,既有周期性的原因,也有结构性的问题和改革的问题,国企改革攻坚是打碎经济发展的枷锁,激活经济发展的潜力,从长远来看非常重要。但对眼下来说,还要看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

出口方面,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日、韩、东南亚等国货币贬值,而牢牢钉住美元的华元就相对升值了,升值的结果就造成内地生产的产品相对日、韩和东南亚国家的产品在价格上竞争力下降,虽然出口依然在增加,但增速下滑,势必对经济增速产生影响。

投资方面,投资增速不慢,但受到国企改革的影响,财政也比较紧张,虽然政府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受财政紧张的影响,财政扩张的规模也是有限度的,而且仅仅靠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并不是长久之计。

相对来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是比较健康的,政府也一直在想办法刺激大众消费,提出新的房改政策,推动房地产的发展是一方面,高等教育收费改革,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也与此有关。

据统计,内地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消费占到了家庭消费的百分之四十,可见内地家庭对后代教育的重视,所以政府希望通过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带动消费经济,有人甚至喊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口号。当然,这个口号争议较大,后来也被收回了,但是在这两年,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市场。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拉动的消费也不仅仅是高校收取的那些消费,每年新增五六十万大学生,这个群体进城以后带动了消费。另外高等教育扩招,也让考大学成为热门话题,如果说以前适龄人口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会报考大学,那么在毛入学率和高考录取率都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报考大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带动的消费就会波及到整个高中,乃至初中学生群体和相关的家庭,而这个群体包括了数千万中学生和数千万家庭。这才是高等教育大众以后真正的影响,以前考大学只是少部分人的事情,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以后,则会成为所有人的事情,而其中的一部分人则会继续追求更加好的教育,对教育培训市场、出国留学市场都会造成影响。

另外,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也能帮助减轻当前的就业压力。这两年社会最大的矛盾就是下岗职工的问题,下岗职工、农民工和待业青年造成当前的实际失业率非常高,而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后,高校每年多吸纳五六十万适龄青年,高校扩招的同时,中学的规模也会扩大,一部分原本会进入社会就业的青年会进入高中和大学,加上扩招以后创造出的就业岗位,每年将减少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就业需求。

梁建武能够担任新港办,自然是知道这次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背后的争论、博弈和决策的背景,所以包飞扬在新港联系几所大学的时候,他才会特别关注。

相比于高校规模的扩大,提升高校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难度无疑会更大,为此国家也推出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也是希望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建立一批世界级的名校,不过这个任务显然任重而道远。

包飞扬打算通过与新港的高校进行合作,为汇浔区大学城的建设引入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氛围,让汇浔区大学城不同于普通的大学城,对此梁建武还是很认同的。既然自身的积累不够,那就通过引进、交流来解决,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新港科技大学的发展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不过,内地的情况和新港又不一样。除了办学资金的问题,在管理、招生等方面都会有很多限制,相对来说,资金其实并不是包飞扬担心的问题,他很清楚未来内地大学缺的其实并不是钱,而是真正的学者大师,还有教育质量。

“你的这个想法很好……”

梁建武看了包飞扬一眼说道:“新港这边,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你可以尽管跟我说。我也可以帮你争取一下将这项合作列入新港与内地加强交流合作的重点项目,这样不管是新港,还是内地都会对项目提供一些支持和方便。目前新港一直在寻求这方面的突破,以振兴新港经济,所以我想对这个项目,大家都会比较乐见其成。”

包飞扬点了点头:“那就麻烦梁叔叔了……”

包飞扬想了想说道:“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新港的高等教育,新港的高等教育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是水准之上的,新港如果要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其实这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点。”

梁建武微微笑道:“从去年开始,新港已经增加了面向内地大学生的名额,也增加派往内地学生的数量。”

“新港高校国际化的学习氛围,对内地大学生来说,还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包飞扬点头说道。

“另外,我注意到新城政府在九七年提出要将新城打造成为东方波士顿,提出了建设区域人才培训中心和教育枢纽的愿景,接下去新城很可能会推动相关规划的进行和落地。这个想法的核心很可能就是扩大新城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并吸引更多亚太地区的留学生前往新城求学……”

新城与新港在很多方面都比较接近,面积、人口、城市化的独立经济体、自由港、物流和金融中心等等,两者现在分别是世界第一大港和第二大港,相互之间自然也经常有比较,对对方也比较关注。

新城两年前提出东方波士顿的愿景,还邀请各国专家前往新城参赞建议,虽然目前还没有更具体的行动,但新港这边倒是也注意到了这个计划。

“九七年金融危机中,新城的经济金融体系虽然没有崩溃,但是损失也很大,这两年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新城的领导人提出了要向知识经济转型,他们在这个时候提出东方波士顿的愿景,应该是想用一流的高等教育,吸引各国的优秀人才前往新城,然后留在新城,为新城的知识经济做贡献,其核心就是汇聚和培养本土、国际一级海外流散的人才。”

梁建武微微沉吟了一下:“飞扬,你是觉得新港应该跟进新城的东方波士顿计划?”

包飞扬笑了笑说道:“新港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实力不比新城差,新港也提出了要发展新经济,新经济的核心就是知识和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球化,仅仅凭新港本地的人才,又怎么能够在全球化的新经济浪潮中独占鳌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