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没时间了快上车 > 第十章 傀儡

没时间了快上车 第十章 傀儡

作者:我爱叉姬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2:07:59 来源:笔趣阁

“到底是杨广,这就出巡了。”真身刚刚回到东宫没几天,赵昆就一脸懵逼——杨广带着大批文武大臣东巡,留下太子杨铭在大兴监国,以数位重臣“辅佐”之。

不得不说,杨广的胆子有点大。因为这个时候,汉王杨谅的叛军虽然在杨素指挥的平叛部队攻击下节节败退,但是叛乱依旧没有平息。在这种时候离开经营已久的大兴……赵昆只能说杨广毕竟是杨广。

杨谅作为隋文帝杨坚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一向颇受宠爱。开皇元年,隋文帝受禅登基,建立隋朝,封杨谅为汉王。开皇十二年,杨谅被任命为雍州牧,加授上柱国、右卫大将军。开皇十三年,转任左卫大将军。开皇十七年,杨谅出任并州总管,隋文帝巡幸温汤时亲自送他到并州赴任。

汉王的领地西起华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到黄河的五十二州,杨坚很宠爱杨谅,特授杨谅遇事不必拘于律令限制,可自行行事的特权。

开皇十八年,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率骑兵一万多人进扰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二月,隋文帝命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领水陆大军三十万,进攻高句丽。九月,强渡辽水又时逢雨季,军中疫病流行,军队不利而还。

开皇十九年,突厥侵犯隋朝边境,隋文帝任命杨谅为行军元帅,想让他率兵攻打突厥,但杨谅最后未去临阵统兵。

杨谅自认为住在天下精兵之地,又因长兄太子杨勇被进谗言而遭废黜,秦王杨俊被罢官后病死而时常怏怏不乐,私下里有了反叛的图谋。他于是上书劝隋文帝说:“突厥正强大,高句丽也不安分,太原即为重镇,应加强防备。”隋文帝听从了他的话。于是大发民工劳役,修缮兵器,贮存在并州。他又招纳亡命之徒,和身边的无户籍之人,将近数万人。任命南梁将军王僧辩的儿子王頍为咨议参军,又重用以前是南陈将军的萧摩诃作为主将。

杨坚因为突发情况被两个和尚刺杀之后,杨广即位,杨谅惴惴不安。杨广派车骑将军屈突通带着隋文帝的诏书,召杨谅回朝,尚未做好准备的杨谅犹豫不决,不敢起兵又不敢回朝,干脆在并州称病。

等到废太子杨勇被赐自尽;蜀王杨秀被查出使用巫蛊之事诅咒隋文帝及幼弟汉王杨谅,被剥夺官爵贬为庶民软禁于内侍省之后,杨谅心下害怕,干脆举兵造反。

总管司马皇甫诞劝谏不可,杨谅大怒,囚禁了皇甫诞。

他的谋主咨议参军王頍劝他说:“大王手下将领士卒的家属们,都在关西(函谷关以西),如果用他们当主力,就应该发动攻击,长驱直入,直接夺取京师,是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如果只打算占据北齐旧有疆域(杨谅管辖地),则应任用山东(函谷关以东)人。”

总管府的兵曹裴文安也建议杨谅说:“井陉以西地区,在大王控制之下,山东的武装部队,之前也由大王指挥,应该全部动员起来。山西地势险要,可以派老弱残兵驻守险要,仍命他们随时扩充土地。然后率领精锐,直入蒲津关,我愿充当前锋,大王率主力继进,闪电攻击,挺进霸上。这样咸阳以东地区,可以从容不迫的把它平定。此时,京师震动骚扰,军队不能马上集结,上下互相猜疑,人心离散。我们立即发号施令,谁敢不听。用不了十天,大事可定。”

谁知杨谅犹豫不决,因为知道自身实力不足,害怕朝廷大军,想要割据自保却又想赌一把。于是他兼用两种策略,宣称“杨素谋反,要诛杀他,以清君侧。”

因此,他打算一方面派兵进军关中,一方面又加强太原的防御,并派兵攻击那些原本领地中不服从他的城池,打算把那些仍旧忠于朝廷的城池拿下来。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联络各种势力,东边的山东士族,西边的关陇贵族,还有佛门魔门……可惜基本上没人看好他,应者寥寥。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杨谅派出自己封的几位将军分头出击。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出发,前往河阳;大将军綦良从滏口出发,攻打黎阳;大将军刘建从井陉出发,夺取燕赵地区;柱国乔钟葵从雁门出发。在这几路大军之后,才是让裴文安担任柱国,与纥单贵、王聃、大将军茹茹天保等率军直指京师。

到了距蒲津关一百多里处,杨谅听说杨广命令杨素带领大军平叛,又开始胆寒,于是改变主意,命纥单贵破坏黄河大桥,坚守蒲州,召回裴文安。裴文安返抵晋阳说:“军事行动,必须诡秘神速,为的是要出敌人意料之外,大王既不亲征,我又被调返,使敌人计成,大事就会永去。”杨谅不回答,任命王聃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刺史、薛粹为绛州刺史、梁菩萨为潞州刺史、韦道正为韩州刺史,张伯英为泽州刺史。

杨素久经战阵,清楚杨谅根基不足。等到听说杨谅的动作之后,更是放心,不等大军动员、集结,直接率领先头部队出击。他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前去偷袭蒲州,隐蔽在渭口,夜间悄悄渡河,黎明时发动进攻,茹茹天保大败而逃,王聃因害怕而开城投降。

拿下蒲州之后,杨素直接率军攻打太原。晋州、绛州、吕州州城都被杨谅控制,杨素各派两千人去牵制他们,自己带领剩余的数万大军直接北上。

杨谅派赵子开守高壁,号称十万大军,占领了所有的道路,在高壁摆开五十里的战阵。杨素命令部将带兵正面佯攻,自己则率领一支队伍潜入霍山,沿着悬崖深谷前进,直捣叛军老巢,一举击败了他们。

得知消息的杨谅大为恐惧,亲自率领王世宗、赵子开、萧摩诃等将近十万人马,在蒿泽阻击杨素,杨素又打败了他们,活捉了萧摩诃。

这时候,刚刚下诏书拜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的杨广终于决定东巡,第一站就是洛阳。

面对这种情况,赵昆还能说什么?杨素还没有进军并州,而且杨谅的叛军还占领了相当多的州县,杨广就敢东巡。他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像个傀儡一样承担起“监国”的职责来,虽然他十分讨厌当傀儡。

小事由大兴这边的重臣做决定,并且象征性和他这个监国太子说一声。至于大事、地方大员的奏章都要送往杨广的行在。大兴这边平日处理的事情的结果,也是要送过去的。

这种日子令赵昆十分不耐烦,他平日里的自由时间被进一步压缩,而某些老臣的聒噪指数也进一步上涨。

——————————————

东宫。

赵昆伏案执笔,再次摊开一本奏章,马马虎虎地扫视一遍,打上个对勾,然后丢在案角,揉了揉手腕。

抬眼一看,身侧还有堆成小山似的一叠叠奏章,虽然他打钩快,奈何奏章送来的速度更快,除非他看都不看,全部朱批,才能快速的减少奏章的积压量。

所谓“朱批”,其实就跟用朱砂笔打个勾差不多,简单省事。他这个“十余岁”的太子虽说监国,可是实际上政务决策权一点都不在他这里。太监们源源不断送过来的奏章里,重要的早就经过几位大佬的批注送给杨广不说,过来的这些奏章上,可都由几位辅政、留守的老臣批注了策略,送过来只是让他“朱批”的。

虽说所谓辅政大臣、大兴留守,本来就是在皇帝外出时被托付军政要务的重臣,但是他们事无巨细的这么一处理,赵昆和傀儡何异?

按说皇帝御驾出巡在外,太子秉国,凡事一言而决,这些大臣不应该这么干。奈何他这个太子年纪太小,杨广走时候交代“太子年轻识浅,处理政务怕是力不从心,辅政大臣及留守可先在奏章上批注策略,再给太子过目朱批即可。”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成了赵昆看看奏章上说的是什么事儿,然后会给看过的打个对勾而已。所有政务,无论大小,最高决策权都跟他无关。

“草拟大爷!”赵昆控制不住自己的烦躁感,蓦地一挥手,堆积的奏章便四处乱飞,弄得得满丹陛都是。“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当个人形图章?”

两个侍立在侧的太监忙不迭伏地去收拾。

赵昆皱起了眉头,“捡什么捡!这种东西本宫批不批有什么不一样?”

虽然他的下一步目标是皇帝,而皇帝这种生物作为这个时代政客的最高首脑,妥协、和稀泥等都是必备功夫,该忍就忍,养气功夫也得练起来。该拖泥带水就拖泥带水,该模棱两可就模棱两可,该睁只眼闭只眼、故作糊涂就得故作糊涂……不过赵昆知道归知道,但就是不喜欢这种风格。

我就是来当暴君的。

他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楚。

两个太监陪着笑,试图劝说他,却被赵昆一人一脚,扑通扑通踹下丹陛,成了滚地葫芦。

“本宫说别捡就是别捡,告诉宇文弼、高颎他们,本宫年轻识浅,他们看着办就好了,本宫朱批个什么劲?”

尽管这并不合规矩,但太子在年幼也是太子,两个太监可没胆量冒死劝阻,只能恭声应诺,依言而去。

而赵昆看看时间午时将近,干脆命人传膳。等到用膳完毕,他更是回到寝宫,径直往浴池而去,准备借水好好涤荡一下自己在闷热环境中积攒的抑郁。

不料,他还没泡多久,就有太监过来报告,说尚书左仆射高颎入宫求见。赵昆根本不想见他,谁知道高颎干脆堵在宫门处不走,弄得他十分不爽,却又不得不见。

——高颎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只是去年因为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杨广即位之后,虽然不喜欢他,却还是复起为太常卿,不久为了平衡朝堂局面又重新担任右仆射。杨广东巡,高颎大力反对,被留在大兴,“辅佐”太子监国。

高颎这个人有文武大略,又明达世务。作为宰相竭诚尽节,进引贞良,可以算一代名臣。可是他一向以天下为己任,并且固执己见,赵昆并不喜欢他。对于这种固执己见却又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为了天下为了百姓为了国家的老顽固,赵昆一向不喜欢。

问题是这家伙地位高,资历老。高颎十七岁的时后,就被北周齐王宇文宪引为记室。不久又迁下大夫。以平齐之功拜开府。自那之后,他又经历北周静帝、宣帝,在隋朝的建立上出了大力,是本朝元老。

杨坚曾经称赞他说:“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出参戎律,廓清淮海,入司禁旅,实委心腹。自朕受命,常典机衡,竭诚陈力,心迹俱尽。此则天降良辅,翊赞朕躬,幸无词费也。”

而高颖不但立功立事,不可胜数,又担任宰相将近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即使是几大门阀也承认,治致升平,高颖出力甚多,论者以为真宰相。在加上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等,也都是他所推荐,各尽其用,都是一代名臣。

杨广作为皇帝可以顶着天下人的物议给他罢官,甚至杀了他,但是赵昆不行。虽说他不用在乎物议——大不了你不服我就打到你服,文人的风骨一脉相传,也就那样——可他现在还不是皇帝。

因此,面对这种不知进退,非得玩名臣强行进谏的戏码,赵昆一边十分不爽,另一边也只能硬着头皮命太监把他请来。

“老臣高颖,见过太子殿下。”

赵昆冷笑的看着一身尊贵紫色官服的高颖,“仆射大人不在政事堂批奏章,来见本宫,所为何事?”

“老臣听说太子殿下拒绝批阅奏章?”

“朝堂诸事,事无巨细皆由几位相公一言而决,何用本宫朱批?”(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