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浦兄,请坐。”王巨客气地说道。
眼前这个人,历史对他的评价是贬大于褒,主要就是那次对王安石的背叛。但那次背叛对于王巨来说,也不算什么。相反的,此人执行能力当之为天下第一。
不论远见,只能执行,王安石都不如他。
但这个才能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伤敌,用得不好就会伤己。就象王韶与薛向,王安石想让他们做一个听话的傀儡,能成吗?
“吉甫兄,什么时候在这里就职?”
“与子安一样,才调到这里,与君乃是一样的差职。”
吕惠卿大的情况王巨知道,可这些小的细节哪里清楚,然而不妨他能想像,这一想,立即察觉到江宁那个人的背影。但这个王巨是不会说的。
就象刚才他很想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乃是大牲畜,全国想提高粮食产量,离不开这些大牲畜。但现在很悲催,大家都不愿意养,省怕将自家的户等提高。那么为什么不能象自己在华池县所做的那样,大牲畜不计入财产统筹。
别看缺起来时会严重,然而养起来同样会很快。他还记得前世小时候农村到处都有耕牛,结果随着收割机与耕耘机器陆续出现,仅是很短几年时间内,几乎就看不到耕牛了,就好象突然消失了一般。那没关系,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现在上哪儿去找收割机?
所以得出台一些政策保护,那么隔了几年后,大批大牲畜便陆续出现了。
不过现在经济这么紧张。连赈灾都没有钱。河北山东的旱灾自顾自。陕西的卖僧牒。一旦不将大牲畜计等,那等于无形中减少了许多税务与徭役,哪里能通过哦?
实现不了的,王巨永远不说。
这得留在以后,也许明年,也许后年,看情况再说。反正小皇帝对自己还是很信任的,想说的机会多多。
第二句话就是他在提到对待边境西夏各蕃部时。他很想说一句话,政治也是如此,拉拢分化镇压,交易与互相妥让。这才是政治的真面目!
比如他自己,不顾那一个大臣,看到了立即行礼呼公。反正他岁数小,官职低,这样做很正常。不过正因为这种礼貌与谦逊的样子,大家对他印象不错。包括张方平、王珪,更不用说韩氏兄弟了。因此呢。司马光跳来跳去,呼和他的人不多。然后王巨矛头便对着司马光一个人反击。这也是一种拉拢分化镇压。
其他的人一起不交恶。只与司马光一个人交恶。
政治上也是如此,实际王安石起初战友很多的,但到最后呢。且不说薛向王韶这些人,有的人起初也想变法,将国家弊病革除,很多,如小苏,韩氏兄弟,王安石没有及时安抚。还有一部分是想拍马屁上位的,如程氏兄弟,怎么程氏兄弟是马屁精?不错,他们起初就是马屁精,别要将他们的文章当真了。不过这些人力量也不小,王安石又未及时拉拢。以及一些人在观望中,这些人中虽思想保守,但德操还可以,其中代表就是范纯仁。王安石没有开诚布公地与他们交谈,用国家未来这个强大的命题说服他们。
然后呢……
否则用一些手段拉拢,再用交易去分化,将这三拨人心拧起来,最后还能剩下多少大臣在跳?会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王巨又没有说,因为说了,赵顼也未必有这个能力做到。
相反的传出去,自己真成了司马光嘴中的心机深沉的小人。
当然,王巨所说的非同小可,为什么宋朝这么弱呢,难道将士怕死吗,不怕死啊,将士不怕死,却如此之弱,岂不是大问题?
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呢,难道是百姓笨吗,不笨,难道是百姓懒惰吗?不懒惰。百姓不笨不懒惰,国家却是积贫积弱,岂不是大问题?
实际也如此,王巨记得前世上学时学过一句,地大物博,扯蛋么。
中国地方大,但能称为物博吗?可怜若大的地方,能适合耕地面积仅占百分之十几。就是这百分之十几,也是百姓一点一滴开垦出来的,北方缺水,并且多山。南方倒是不缺水,却到处是沼泽湖荡子。就是铁矿,还多是贫铁矿。正是因为有这群人,将高山变成了梯田,将湖泊沼泽变成了围田,将沧海变成了桑田,才生生创造出“富饶”之地。
有了这样的兵,有这样的民,国家却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那不是军民之错,而是统治者之错了。
所以赵顼听了他那个西方人的冷笑话,不觉得好笑,反而心情更沉重。
但这个说得隐晦,王巨没有说明。主要就是怕争议,况且他现在这个年龄与地位,也不当由他来说。
第三句话更不敢说。
但这句话就与迁都长安的用意十分类似。
“吉浦兄,为何想起这个?”可怜的,王巨用了这个,而不是用迁都一词。
吕惠卿扬了扬手中的一册旧唐书。
“哈哈哈,”王巨不由乐了。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几次伟大的迁都。商朝的那次不算,太遥远了记载不大真切。
因此快要亡国的迁都也不能算,那是一种无奈。例如东晋与南宋。
还有一种为权臣把持朝政的迁都也不能算,如曹操将东汉都城迁到许昌。
真正的迁都有好几次,比如孝文帝的迁都,他的目标就是汉化。没办法,那时的汉人还有着汉朝的骄傲,冉天王就不说了,各大汉人豪门同样瞧不起这些鲜卑人。不汉化,不融入到汉人体系中,北魏就无法统治中原。
应当来说。他做成功了一半吧。最不成功的就是元朝。几十年。回大草原了。最成功的是满清。
后来的明朝。
朱棣迁都用意也不是天子御国门,他不迁都,呆在南京不行哪,能坐稳那个位子吗?于是将首都迁到了北京,这才是真相。但后人扯得远了,有人说迁得好,天子御国门,多威风啦。有人说迁得不好。北京一破,明朝灭亡了。中国没有了。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了,不错,满清疆域更大,因此袁老师再三贬明扬清,然而再认真去想,明朝虽然不及宋朝开明,但也不完全闭关自锁,包括西洋来的火器,立即学习。包括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不仅学习西洋传来的科学。自己还投身于天主教,将学来的东西编写成书印刷,让天下人学习。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即便与西洋会有些差距,但应当不会太大吧。
因此中国的拐弯点就是这个北京。
但与天子御国门有多少关系呢?真相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北京不是满清攻破的,而是李自成攻破的。并且李自成造反,将中原防御工事与军事扫荡一空,由是明朝连一个回旋余地也没有了。否则那么多皇子皇孙,选一个代理人,当真那么困难?那么以满清的兵力,节节受阻,能打到哪儿?
另外就是武则天这次迁都。
她的迁都乃是做皇帝,在长安是做不成皇帝的,哪里是关陇门阀所在地。
以及一次未成功的迁都。
赵匡胤临死的那一年,视察洛阳,并且洛阳城墙一起由赵德芳的岳父焦继勋修好了,还修了一些河渠,也就是迁都一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但在这时候遭到赵匡义的反对。
由是传出一番话,赵匡胤说开封无险可守,想要宋朝长久,王都一是长安,回旋余地太大了,就算北方游牧民族攻破中原,洛阳,再拿下潼关、长安,宋朝各方面早准备好了防御,那么局面再坏,也不过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次之洛阳。洛阳不及长安之险,但前面好歹还有一个虎牢关!
这里还有一个背景,当年的开封远不及现在的开封,虽是好几个分裂王朝的首都,虽然在后周繁荣起来,但不过那么一回事罢了。因此就是迁都长安,压力也不会那么大。
赵匡义却说了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险。
似乎有理似乎无理,如果每一朝代能真正做到德被天下,就是迁都北京又有何妨?但可能吗?
最后赵匡胤没有作声,然而也没有迁成首都。
实际这里面的背景不是这两句对话,赵匡胤迁都,乃是赵匡义在开封经营多年,让赵匡胤担心了。赵匡义之所以成功,乃是一迁都,涉及到的利益太大了。特别是后来所谓的“朔党”,王都一动,他们家离首都就远了,离首都越远,后人进入政治圈就越难。那么他们甘不甘心?
于是赵匡胤选择了最小的代价去洗劫赵二的势力,那就是扶持赵三上台,然而赵三还没有上台,那个雪夜,一把玉斧的影子,让宋朝从此产生质的转变。
赵大死与不死,宋朝命运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至少两次北伐不会败得那么惨。
王巨又看着书上那段武则天迁都的记录。
这招很狠很具体。
国家种种危机,主要就是集中在朔党这个既得利益上。
一旦将首都迁到长安,离朔党势力范围远者两千多里,近者也有一千多里,不用十年二十年,朔党势力也就渐渐淡化了。顶多变成明朝南京那样的遗老,虽在当地有影响,但不至于操给国政的走向。
不过太难了。
赵匡胤想迁都时,西北西夏还未崛起,现在想要迁都,必须灭掉西夏。
想要迁都,必须重修到达长安的种种水利,甚至因为水土极度恶化,必须要强行开挖三门峡,拨掉那根砥柱。
这还不算最难的,最难的依然回到了原点,那就是一旦迁都,朔党势力会掀起怎么样的反扑?现在想找理由太简单了,那不是江山在德不在险,比如水利,比如这么多百姓的安置,比较会花费多少钱帛。
所以包括范仲淹提出迁都洛阳,都在反对声中失败。
范仲淹道理很简单啊,迁都长安,那个困难太多了,三门峡这一关就绕不过去,再到渭水这一关又绕不过去。随后还有关中的水土破坏又绕不过去。西夏人之逼更绕不过去。
但在洛阳没有这个问题,将洛水修一修,运输就不会那么太困难了。
然后再将虎牢关修起来。
有了山河之险,国家就不需要那么多禁兵拱卫京城了。
看看现在,即便王巨的提议,也只是将禁兵迁于城外,而不是远离王都。不然万一敌骑来了,怎么办?
在这个平坦的广大地区里,如何置虎牢关潼关,因此必须常年累月以驻扎大量禁兵。
然而迁于洛阳,就可以渐渐淘减禁兵,替国家将沉重的包袱轻一轻。
那为何最终会失败?那就是朔党势力的影响与损失。
“吉浦兄,太难了。”王巨又说道。不过他也能明白吕惠卿的用意,不知道他从那条渠道进入馆阁的,但王安石未至京,吕惠卿依然默默无闻,馆阁里官员虽贵,但很多的,也不是吕惠卿一个人,就是在集贤殿里管理藏书或修校书籍的官员就有二十多人。如果不是吕惠卿今天自我介绍,王巨都不知道吕惠卿也来到集贤殿。
因此他可能看到了赵顼与自己语良久,并且赵顼动作十分亲热,也想搭上自己这条线,多方推荐,他就能上位了。所以自鸣惊人地说出两个大胆的字,长安!
“是啊,很难。”
王巨忽然灵机一动,说道:“其实归根倒底,只是二字,世袭!”
这就是王巨想讲又不敢讲的第三句话。
“世袭,世袭……”吕惠卿咀嚼几句,道:“不错,就是这二字。”
王巨用意达到了,吕惠卿急吼吼地想上进啊,又看出来了小皇帝有改革的意图,自己不好说,吕惠卿还能不说吗?
但愿吕惠卿以后不要象司马光那样机灵啊,看看张方平苦逼的。
司马光看到种谔随州管制了,想对付王巨有点滑不留手,当然想找把柄容易,比如这个坊场河渡,当真完美无缺?
不实施便罢,一实施就会有缺点,比如一些受益的胥吏不乐意了。
或者极少数混得不错的役户也不高兴了。
关健是王巨隐在幕后,由此变成了由皇帝带头,两府两制台谏三司所有高官一起参与的革新,如何能找王巨麻烦?
因此王巨搁在一边,重新盯上了张方平。这个家伙不是好人,坑了自己一把,差一点让韩琦恨上了自己。
这个小人,不能让他做参知政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