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暗黑大宋 > 第三三八章 小人

暗黑大宋 第三三八章 小人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07:55 来源:笔趣阁

黄良也好奇地看着她。

那少女却再次象受惊的小兔子一样,飞快地跑走。

“一个好奇的小娘子!”黄良说道。

可能是吧,王巨在郑白渠所做的,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但不会有人说什么宽厚。不管怎么评价,算是几县最风云的人物。或者这个小姑娘是好奇。

不过他们都看不到那个白衣少女跑走后,用嘴唇咬着手指头,脸上的表情很是沮丧……

“恒之,你与希言先过去,对程都监说一声,让他派出一些兵士,专门在那些圈田上查,看看谁还在继续圈田。”

“这些人,也在观望。”

“贼心不死罢了,毕竟这是漫长的两年时光,说不定他们指望朝廷能将我调走。”

“有没有这个可能?”

“几乎没有,郑白渠的意义太大了,”王巨说道。

不说自己修建的这个郑白渠规模更大,与史上相比,它的出现时间更早,史上的郑白渠,或者说三白渠、丰利渠,直到宋徽宗时才完善。实际那时候出现,因为人口激增,已经稀释了它的意义。

然而自己让郑白渠于熙宁之初便修筑成功,那就会成为西北军事最强大的底牌。

朝廷会有人找自己麻烦,但认识到这个意义的同样会大有人在,因此调自己走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

“恒之,到了那边后,赵员外作用不大了。这样吧。你也将赵度带过去。让他放出风声,现在越早配合官府,最后损失会越小。今年我没有杀人,但我不戒意明年后年杀人。”

“行。不过子安,最后那个判决确实太轻了,减少了震慑力。”

“恒之,我也反复思考虑过,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样的道理,反对声音不在于郑白渠。眼下你还不懂。”

“为何?”

“侵田、隐田与高利贷,这三样若是完全揭开,恐怕朝堂上的文公与韩公都要找我拼命了,所以见好就收了。”

“人心不足啊。”

“人心不足是好事,这才进步,只是朝廷没有引导得当……”

涉及到这些大佬,黄良也不敢乱说了,于是转移了话题:“劳力将是一个问题啊。”

按照当初的预计,今年工程是大幅度提前了。主渠提前的时间不多,但扩大了许多支渠。但田出来了,军士与百姓一起耕种了,下面的工程就是大麻烦了。而且西夏祭山陵使也去了京城,司马光又上书,赵顼没办法了,下诏,让王巨将战俘甄别出来,押向延州,由西夏使者带回。王巨也没办法了,于是派了庆州一营兵士,押着这几千名战俘奔向延州。这一营保捷军过来主要就是教导爆破的,爆破不用教了,他们本身就是骑兵,放在渠工上是小材大用,因此让他们将战俘押到延州后,返回驻军地。这一来,劳力更少。

以至侯可一看到雨天就唉声叹气。

一落雨,便不能施工,而且雨后路又泥泞。

这个心态可不好,陕西若不落雨,那才是悲催。

为什么有这个心态,就是劳力逼的。

“有劳力……”王巨说道。

有劳力,但韩琦不下,就没有劳力!

…………

“二十万贯钱,二十万匹绢,四十万石粮啊,一眨眼之间只有十一万贯钱,八万余匹绢,十六万石粮。”张茂则说道。

确实在当时,他感到太可惜了。

并且这不是王巨提出来的,而是这些豪强自己提出来的捐助。

可是王巨“虎头蛇尾”,整少了一半多。

如果不少,再加上抄了李曾两家的家产,今年下半年修渠的钱帛就有了。

“茂则,这样做好啊,哀家又担心这个孩子要杀很多人,虽然他公忠体国,不过官家不是才即位吗,本来郑白渠办得挺能的,杀人多了,终是不祥。”曹太太说道。

赵顼在边上听得也有些肉痛,这等于是到嘴的肉,王巨又吐了回去。

曹太太又问:“哀家不懂哪,为什么这些乡绅家产都过万?”

不就是一些地主吗,一非官户,二非贵戚,那来的钱。

确实,北宋发展到这一步,已经出了很多有钱的人,仅是王巨前世所知道的历史,有两个有名有姓的人大商人,家产超了千万贯。比如海州杨六秀才遗孀看到百姓可怜,出其家积钱数十屋中的十余间,便一次性捐出一百万贯,代替百姓交税。要知道宋朝钱很紧张的,这一百万贯只是她手中一部分钱,而钱又只是一部分财产,那个家产多少,不可想像了。有人说沈万三有钱,但肯定不及这个寡妇有钱。

所以哲宗时岑象求上书,说达到一千六百缗钱,才是中人之产。

这些大绅士,家产几万贯,又算什么?这是在泾阳,若在长安,几万贯家产根本就拿不出手,甚至秦州那边极少数蕃人贵族也有一个二三十万贯家产!

实际不仅这些富人,就说朝廷财政,宋朝收入不高吗?

因此后人怒其不争,呼宋朝为土豪宋。

有褒义,有贬义。

这么多钱,若是放在汉唐,天知道国家会强大到什么地步?

不过老太太久在宫中,显然已经在行情上落伍了。

张茂则为了让老太太开心,说道:“这是仁宗之德,英宗之德。”

赵顼在边上冷不丁地说了一句:“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若不治理,东汉末年之象也。”

“皇儿,你在胡说什么?”高滔滔不悦道。

“是。”

“不过这次王巨做得很好,有张有驰,有放有收。就这样吧。再说那些手段都非是常规手段。一旦盛行,官员良莠不齐,那时就会贻害天下。”高滔滔道。

“顼儿,治国之道,务必仁爱宽厚,钱帛紧张,我们能省,但不能鱼肉百姓。茂则,明天陪哀家去相国寺进香。”曹太太说道。

赵顼郁闷了。

他当然知道节省,但那怕自己不吃不喝,又能省出多少钱帛?

不过总的来说,张茂则带回的消息很不错。

得了一笔罚款,地也分下去,并且一起出现在田册上了,这意味着自明年起,百姓的耕地也一起要交两税了。至于军士那边的地,虽不交税。可那个省的钱更多。

三十八营兵士,朝廷不用支付粮帛。那一年节约的财政就是三十万!

实际建好后,节约的军费,再加上税务,可能三四年就能建渠成本收回。

就不要说它的意义了。

赵顼在这里也犯了糊涂,就象有人算蔡襄修的那个跨海大桥,当真就那么一点钱吗?

那么修建郑白渠,究竟花了多少钱?这个要等王巨回来算,而且算出来,将所有人都吓着了。

宫中在议论着,王巨与杨蟠写的奏章也到了中书。

韩琦翻看着,然后做了一个人事调动,将侯可与三原知县来一个互换。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可能第一段的河渠到了明年,经过观察后,还会陆续做一些小的维修,不过那只是零碎的工程。实际渠工已经转移到高水位区,也就是史上的郑渠前段,与太白渠,只有中白渠一半未修好的属于低水位区。

侯可再呆在泾阳,已失去了意义。

因此让他去三原,继续保持着这四驾马车。但韩琦心中古怪,难道这个郑白渠修起来很容易吗?

当然他也知道这个想法是不对的,首先那张图,自己看着都头痛了,就不要说实际的执行。再说,若容易,唐朝首都就在长安,难道不知道修成这种规模?应当那时候从旧渠首的水位来看,泾水的水位线更高,引水也更容易。这个想法不对,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了,那就是王巨一懂水利,二是选择的几个官员也懂水利,四驾马车合作起来,这才顺利修起郑白渠。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王巨那来的识人之明?

调令下达后,他坐在哪里沉思。

想了许久后,又迷恋地看着中书。

郑白渠虽不能说竣工了,但第一道喜讯已经到达。再说,他也不可能拖到郑白渠竣工那一天。

“这一下,中书再也回不来了吧?”他心中嘲讽道。

王陶下去后,朝堂似乎很安静。

但是不是很安静?

赵顼在宫中几乎成了傀儡,当然,赵顼也不会甘心做傀儡,继续为未来做准备。

然而他权利被韩琦架空,想问一个人都问不到,没办法,只好吩咐内侍打听,那个大臣有什么本领,或那个大臣无能。

司马光便上疏,陛下,你内有两府,两省,台谏,外有提转牧守,都是腹心股肱之臣,陛下何患什么不知道?但你深处九重,不信任大臣,询于近习,采道听涂说之言,喜欢让内臣采访外事,这是不对的。种种。

他揣着明白装糊涂。

但韩琦清楚,赵顼此举深意。

不过司马光也犯了回糊涂。

他是台谏官,御史台的大佬,感觉到这样光明正大的弹劾进谏,不大方便。

于是找到张方平,商议准许内外进封事奏,封事奏,就是密奏。张方平说可以,为什么找张方平呢,张方平乃是翰林学士,诏书必须由两制官起草后才能生效。

但有人说是张方平找到了司马光,正好司马光感到自己进谏不大方便,于是一拍即合。最后司马光发现自己上了当,最后恨上了张方平。

为什么司马光会恨张方平,这个封事奏若是通过,大臣就可以绕过宰相,直接将奏折源源不断呈到宫中,赵顼手中的权利就会渐渐回拢。

赵顼看到两人的奏折,立即大喜,交给中书参议。韩琦当然不同意了,然而富弼等君子弄的那个官员不得私下擅自交往的制度,也坑苦了司马光。其实司马光也未必将这个谒禁制度当成一回事,不过这时候谒禁韩琦干嘛,想找抽啊。于是他与韩琦之间便缺少对这些事的沟通。

这天延和殿议事,司马光又说:“封事奏者,请陛下决行。”

赵顼轻描淡写答道:“大臣多不欲行。”

司马光醒悟过来,讪讪道:“陛下询荛以广聪明,乃是社稷之福,而非是大臣之利。”

不知所云!

这个询荛,就是连草民都可以问询,以便了解天下情况。但联在一起读,不知道司马光想要说什么了。

于是赵顼与张方平联手打了一个小配合,趁着司马光这一问的势下了一道诏书,详定封事所奏,如果这其中有什么难以执行的,即召详定官去中书为难行的原因,写明利害关系呈进。为什么你韩琦不同意?

然后京城地震,小地震,开封位于地震带边源,这也正常,赵顼便问辅臣宰相,地震是何详?

曾公亮说道,天裂,阳不足,地震,阴有余。

赵顼又问,何谓阴。

曾公亮含糊地答道,臣者君之阴,子者父之阴,妇者夫之阴,夷狄者中国之阴,都宜戒之。

现在西夏没有犯边,肯定不是夷狄“有余”。

赵顼也没有儿子相逼,更没有妻子之逼,那也不是子之阴,妇之阴了。

那还能有什么阴,臣之阴,臣比君强!

吴奎立即在边上说道:“但为小人党盛!”

你才是小人党呢,赵顼气得一拂袖走了。吴奎说的小人是曾公亮,富弼也耐不住寂寞了,他同样在洛阳上书说了一个小人,帝王都无职事,惟别君子、小人。然千官百职,岂尽烦帝王辨之乎?但精求任天下之事者,不使一小人参用于其间,莫不得人矣。陛下勿谓所采既广,所得必多,其间当防小人惑乱圣听。奸谋似正,诈辞似忠,疑似之际,不可不早辨也。

不但说了小人,而且用了一字。

这些人都不指名道姓,让韩琦发作都发不起来。

但这些水磨,却才让韩琦感到真正的难受,现在山陵也修了,郑白渠也得功了。韩琦思来想去,终于提起笔,称病求去。

至少这样下,还不会下得难看。不然再拖下去,曾公亮富弼等人一起联手,文彦博又改变态度,那自己会下得很惨很惨。

辞呈到了赵顼手中。

赵顼大喜,不过他立即冷静起来,韩琦这是真想下还是假下?不要自己高兴太早了,万一上当,韩琦再有什么后手,就会出大事情了。因此赵顼开心过后,写了诏书慰抚。这个也不能当真,那些慰抚的文字,更是惺惺作态。

于是韩琦连上四疏,然后连中书都不去上班了。

看来是真的。

然而赵顼说同意还不行,他写的只能算是手诏,草诏,不能当成真正的诏书。于是他环顾左右,看那个两制大臣有胆量写这个诏书。(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