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科技巨头 > 【第557章:火星快车号】

科技巨头 【第557章:火星快车号】

作者:石慌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3-04-20 16:10:10 来源:笔趣阁

……

地球,美国休斯顿宇航中心。

2028年6月22日,纽约时间17:22分。

“‘诺亚号’传来最新简讯……到了!到了!他们到了!他们安全抵达火星了……”盯着屏幕的女性工作人员先是默默的读者,当看清楚简讯的内容时她整个人振奋不已,消息很快就传递开来。

当休斯顿宇航中心收到了来自“诺亚号”的最新简讯之后,整个nasa总部都是一片沸腾,即便查尔斯.博尔也难免激动莫名。消息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nasa第一时间把消息传了出去,世界头版头条的新闻报道几乎都是关于“诺亚号”成功抵达火星的消息。

美国的媒体更是对此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

这无疑是阶段性的胜利,“诺亚号”载着的五名宇航员当之无愧的进一步刷新了人类的“地平线”,上一次走到最远是月球,而这一次是更遥远的火星,其中意义非同凡响。

华盛顿首府,白宫方面也派出了发言人祝贺此次阶段性的胜利。

……

6月22日,在美国人的“诺亚号”成功并安全抵达火星轨道,及其消息传回地球让全世界轰动不已之际,而早在5月中旬已经出发的“火星快车号”此刻也已经长距离航行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航程也超过了1.29亿公里的距离。

“火星快车号”的推进系统很特殊,和常规的离子发动机引擎驱动,以超高速将氩原子向后抛射从而获得推力相比,“火星快车号”的推进系统有点相反的味道,它的推进引擎不但不是后置的常规燃料推进器,而是一种前置引擎,利用千组激光器照射出数十万道激光利用光帆推进火星快车号及其“萤火号”。

虽然千组激光器启动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反向推力,但相比光帆产生的推力动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只需要一小部分的推力就能抵消反向推力,光帆推动整个物体的加速度的确很快,但并不显得过于惊世骇俗,一方面是能源问题,另一方面也是飞船上有宇航员的因素。

尽管如此,但在漫长的航行阶段,分别十余次的加速度,这一路上给整个飞船分批次的持续加速度,在长时间的累计之后,也能给飞船带来相当快的加速度。理论上,在材料强度和能量输出足够的理想状态下,不断持续的加速度可以让整艘飞船无限接近于光速,无限接近光速只需要持续不断加速8个月时间即可,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

但这些问题都不是让“火星快车号”设计为前置引擎的关键,最关键的因素是整个飞行器的体量,“火星快车号”、“萤火号”、及其附带要在火星地表建立的前哨战基地和一个地表晶体切割实验室,再加上两艘登陆载具,其他杂七杂八的物资。

整个飞行器的体量加起来的数值已经相当惊人了,光是在火星轨道上运行的“萤火号”就达到了近1500吨的体量,加上其他的部分,整个飞行器几乎接近4000吨的体量,相当于半个“天宫环轨星港”。

如此庞大的体量实际状况只有使用前置引擎才能安全的带着这个大家伙在星际间穿梭。。

试想一下如果是常规的推进系统,比如像火箭一样的引擎后置的飞行器,其船体结构和材料性质必须要足够结实才能够应付引擎的推力。换句话说,整个飞行器的结构要建造得像摩天大厦一样具有坚固的中间部和底层部一样的结构,才能确保如此庞大体量的飞船在面对强大推力的时候不会崩溃散架。

这也是为什么火箭的体型轮廓都是像尖塔一样的结构,上端细小中下层庞大的原因,比如美国的“土星5号”和目前美国人的“诺亚号”都是这样设计的。

但是前置引擎就大不一样了,船体不需要设计的像超重型火箭或大厦般厚重结实,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像绳子一样耐拉就行了,这也是为什么“火星快车号”及其“萤火号”的总长一度要突破1000米,且结构显得如此苗条的最大原因。

前置引擎的设计可以极大的降低船体结构的重量,让超大体量的飞船跨远距离星际航行成为了可能,前往小行星带采矿作业和运输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毫无疑问,这一点对于星际航行来说意义重大。

否则美国人的“诺亚号”为什么那么“小”?为什么是塔形陀螺状?而且迫于运载能力美国人的“火星计划”要分三次,而一次单程路途要近半年的时间,一次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往返加上任务时间就几乎要花费掉一年的时间,还要等待相对距离的黄金航程阶段,在当下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下,时间是多么的宝贵。

并不是说美国人没有那个财力,单单是参与“火星任务”的几个巨头企业并不是没有钱,美国也并不是没有钱。

真正的原因是激光技术领域不如中国,光帆技术和太阳能电池板领域同样被中国遥遥领先,光是在青海地区那如汪洋大海般的太阳能电池板就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更不用说最关键的能源供给问题上,对于没有紫源晶的美国人来说,这才是一个真正无法解开的死结,且不说成熟激光技术这个难题,就是想要获得足够的推力就需要更多的燃料供应激光柱的能量输出,而携带更多的燃料意味着飞船的体量要增加,这又需要更强的推力,显然,这是一个死循环。

但紫源晶帮助了cmsx解开了这个最大的死循环,即减少了飞船体量同时不落下能量供给。

此刻,“萤火号”空间内。

任鸿正在离心舱内坐在办公桌上盯着荧幕中那些令人头晕的数据一语不发,此次耗资天价投入,不远数亿公里距离前往火星,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上面的紫源晶石。

但显然,想要在火星上得到这些具有致命吸引力的晶体矿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能办到的,任鸿最担心和关心的就是怎么从那么大块紫色石头中一小块一小块的切下来,而且根据目前了解紫源晶的特性显示,估摸着想要首先在坠落点收集零散的晶石碎片这种想法有点不切实际。

连核弹轰击都不可能对这种石头造成分解,这一次偌大的“终结者”坠入火星地表,或许连块碎片渣渣都不会脱落,那意味着要从这个大家伙身上一块块地进行人工切割。

任鸿的确发明了切割紫源晶的技术,即“冷凝切割法”,但那是在地球上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切个对象的大小等优势,而面对一个以公里为单位计算的“终结者”,实在令人急的抓头。

这里是火星,不是地球,环境恶劣,要打造出一个具备无限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环境也是一个相对极为困难的问题,面临的不可回避的恶劣实际环境要求需要一个可移动的低温实验室才能满足。

让他感到庆幸的是,目前己方拥有大量蓄满能源的紫源晶石,即将要在火星上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需要海量的能量作为支撑,不论是哨站基地,移动切割实验室,尤其是制造超低温环境的移动实验室,驱动它运作的是吞噬能源的一员消费大户,好在有高储能的紫源晶能够支撑一系列设备庞大的能源消耗。

“老……呃不,王教授。7分钟前地球指挥中心传来了消息。”就在这时,扮演他的助手角色的肖克瑞来到他这里。

………

……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