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汉儿不为奴 > 第四百五十三章 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

清军南北消息不通,太平军却是通的。惠州方面的第二镇、第三镇每天都有消息经由靖海所的水师送来,得知陆丰那边一个生员出城劝降了一个蒙古佐领,得了三四百蒙古兵带马来投后,周士相不由对那生员生了兴趣,命陆丰那边把此人资料送来。

陆丰很快就将那生员资料送上了来,此人姓董名常青,惠州长宁县生员,清军入广东后不愿食清栗为异族效力,便发誓言“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在家乡造了一只船,偕母坐在船里,泛于河上隐居而生,吃穿都是由乡人买来后送至船上。

清廷委任的长宁知县知董常清事迹,生了敬重爱才之心,以保其一个举人功名为条件让人传话叫他上岸,董常清却不予理会。知县也不恼,生了一计,让衙役直接将人绑来,只要董常清上了岸,便算破了当日誓言,再以功名利禄相诱,晓之以理,劝之以情,实在不行就拿董常清老母要挟他。几管齐下,不怕董常清不就范。

不想此事却被县衙的人透露给了董常清的乡人,董常清知道消息后连夜带老母浮舟避往他处。绑人不成反把人给逼跑了,长宁知县哭笑不得,知逼不得董常清,遂作罢。这知县也是个心胸大度之人,未因此事生了害董常清之心,其后几年反倒刻意保全,若非如此,董常清这等不肯剔发不肯易服的读书人早就被清军捕来杀了,除非你跑到海上去。要不然江也好,河也罢,总是逃不出清兵手的。

自永历二年始。董常清整整十年未上岸一步,从青年成了中年。整整十年,他无日无夜不在盼着大明王师重回广东,却始终不得见王师,直以为此生再也无机会踏岸,不想却有乡人前来相告,惠州城头再次打出大明旗帜!

乡人相告之后。董常清于船头放声大哭,那刻,心中更多的不是因为大明军队的出现而激动。而是心酸——孤独等待十年的心酸。

其时长宁仍被清军控制着,惠州局势并不明朗,母亲又年老,所以董常清不敢轻易上岸。董母却劝他立时上岸去投惠州明军。不论明军这次能否支撑。总要去投了效力,免再遗憾终生。对于儿子的选择和坚持,董母从来没有责怪和埋怨过,她虽一介女流之辈,也知家国大义,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儿子考的是大明的秀才,不是他大清的秀才。所以儿子选择要为大明尽忠,做母亲的自然没有二话。这世上做大清顺民的太多。也不差他母子二人,便叫他母子为朱家皇帝尽个忠吧。

董母乡间女人,嫁与董家才几年夫君便病死,她一女人拉扯儿子,被人骂作克夫星,真怕有一日会叫宗族吃了他夫家的绝户饭,将自个卖到他乡给别人做老婆。那几年,董母活得真是担惊受怕,直到儿子考上秀才,董母才终是将压在心头十多年的心事放下,也算是扬眉吐气,敢直着腰身在董家族人面前大声说话了。这一切,只因为儿子考上了秀才,考上了大明朝廷的功名。董母念着大明的好,儿子读的是圣贤书,圣贤可没叫人去剔发替异族卖力,因此她坚定的站在儿子身边,选择和儿子一样不戴清朝天,不踏清朝地。

在母亲的力劝之下,董常清终是踏上了十年未踏过的陆地,在乡人的掩护下前往惠州投军,这一路无惊无险,顺顺利利就到了惠州,且成功投了军。不想惠州总兵胡启立却对这个在家乡名声很大的生员并不重视,一点也没有重才之心,只随意打发董常清在军中做个文书,负责钱粮来往的计支。

这文书但是识字的就能做,甚至于店铺的伙计也能当得,胡启立如此安排忒是叫人寒心。不过董常清却不嫌,也没有因此心生怨意,反而将职事做得很认真。后来潮州清军进攻惠州,董常清便跟着送粮的队伍到了陆丰城。在城头,他看到了潮州兵是如何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看到城中的惠州军是如何胆怯畏战,再之后,他看到了潮州清军又是如何望风而逃,又如何被追着一路逃奔潮州的,这一切只因为那支从广州来的太平军,那支斩了尚可喜,杀了哈哈木,屠了满城的太平军。

清简亲王率领大军前后攻了陆丰三次,危急时候,董常清不顾自己文弱之身也上城助战,他不知如何拿刀杀人,却知将城下的大石往城上搬。石头很重,董常清力气却不大,抱着走在城道上很是吃力,走不得两三步便要停下歇歇喘会气,可便是这样,他也始终咬牙坚持着,直到将石块搬上城头,转头再下去帮。看到伤兵他也能上前和民夫一块帮着抬,一开始,他见不得血,吐过几次,再后来却是习惯了。

第二镇的旅校于世忠无意看到了生员打扮的董常清,当时很是惊讶,他还从没见过一个读书人和民夫青壮一样在那使劲干活,一点不嫌累不嫌脏。于世忠找惠州军官问了董常清,军中有长宁人立时便将董常清不戴清朝天,不踏清朝地的事迹告知,于世忠大为佩服,认定这人有大材,便将其引荐给镇将铁毅。

铁毅自己不识字,但知道自家大帅是个秀才,所以他便很敬重秀才,和董常清交谈几句后见其应对自如,也无寻常读书人见自己时的卑微,偶尔还能就战事说几句颇为针对的看法,心下自然起了欣赏,便要他在镇中参谋。

蒙古佐领阿勒塔领着手下娃娃在城外烤马肉喝酒唱歌,城上太平军没一个当回事,董常清看了后却沉思开来,第二天便找到铁毅,提议派人出城和蒙古人交换军马。

铁毅很惊讶,蒙古人有马能杀了吃,怎会和太平军交换米面。董常清却道那马肉其实是吃不得的,煮不烂也消化不了,若长期食用,势必积在腹中不得排出,最终活活胀死。《本草纲目》中写得很清楚,马肉有毒,气味臭,无法排,故而蒙古人轻易是不吃马肉的,除非是逼入绝境。显然,城外的蒙古人是到了绝境了,要不然他们不会杀马来吃。这陷入绝境的人但能有吃的,便不会在乎其他,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若是有选择,他们是不会甘心被活活胀死的。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铁毅同意了此事,结果被董常清说中了,蒙古人真的愿意拿战马交换米面,哪怕交换条件被克扣到极点,对方仍是咬牙认下来了。

做了两次米面换战马的交易后,董常清又大胆提出趁势劝降蒙古兵,有了上一次的成功,铁毅自然不会反对。董常清自请出城,为了让自己更像个劝降的使者,他请人赶制了明朝官员的服饰,穿在身上便出了城。结果一番言语下来,蒙古佐领阿勒塔果然愿降,让太平军平空得了三四百蒙古兵外加几百战马,让铁毅乐得合不拢嘴,直赞董常清乃神人也。

周士相要铁毅将董常清资料报去时,铁毅顺便将董常清的一句话带了过去,这话便是“鞑兵已陷绝境,不妨以心战攻之,许以虏酋一人死而活全军,鞑兵为求活必杀虏酋,则伯爷不费吹灰之力可得数千鞑兵效命!”(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