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三国之模拟城市 > 第79章 高处不胜寒

三国之模拟城市 第79章 高处不胜寒

作者:懒猫不瘦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2-09-26 02:41:07 来源:笔趣阁

司隶,长安城。

自从天子和文武百官被挟持到长安之后,长安便进入了一个快展时期,昔日的三级都城,一瞬间便完成了两级跳,直升到一级王城。这个过程难以复制,系统的金手指是无敌的。

但是,长安的幸福时光到此为止,从一级王城开始,长安必须通过不断的扩建,逐渐展到王城的顶级——王级王城,这一点与其它的玩家领地没有本质的区别。

作为东汉王朝的都,长安可调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当惊人,理论上整个国家的资源都可以调用,那将使长安城的规模以惊人的度提升,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之后,内侍与外戚常达百年的争夺,东汉王朝内部已彻底腐朽,近些年如潮水般滚滚而来的天灾**、叛乱、战争,尤其是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和董卓乱权,已经让王权名存实亡。

除了司隶一小块地方外,其余各地大多被手握重兵的军阀掌握,虽其中仍不乏个别对汉室忠诚的死忠分子,但那些死忠派手中的实力相对太寒碜了点。绝大多数军阀或多或少都生出了一些野心,指望他们对一个日薄西山的皇朝毫无保留地效忠,还不如指望狼群集体吃素。

即使那些军阀此前并没有造反的野心,一次次见证了皇室的无能为力,以及某些野心家不遗余力地加强军备巧取豪夺之后,他们为了自保,也必将走上同样的道路,去努力获取更大的实力。

更大的实力,催动更大的野

当野心膨胀到某个临界点时,为自己而战、横扫**的念头将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数千年的文明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现在的东汉王朝虽然早已不具备多少实际控制力,但皇室表面上地尊严还略有一点留存。至少暂时还没有见到有哪个军阀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拒绝承认天子的权威。只是,他们也不会轻易将已经抓在手中的利益放出去,嘴里喊喊“顶天子”的口号倒也罢了,若是想他们拿出些实际的东西,还是省省吧。

现在的长安与战乱前地洛阳相比。根本不是同一个档次,一级王城与五级都城,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迁都之后直到现在,长安城的规模一直停滞在一级王城未有寸进,且五年内都没有晋级二级王城的可能,升级到五级王城更是遥遥无期,其中花费的时间和财富都相当恐怖。

其中固然有满足王城升级要求难度太大地原因。也与此前董卓对提升长安规模没有太大兴趣有关。升级王城地花费太大了。如果让他在眉坞和长安之间作个选择。当然还是董氏家族地眉坞重要一些。

据说。董卓曾经试图让各地诸侯捐钱捐物用于扩建长安。派出大量使者游说。“别忘了你们也是大汉地臣子。虽说现在各自盘踞一方。却也不能忘了为人臣者应尽地本份。侍奉皇帝人人有责。让天子住得舒服一些。这是你们表示对汉室忠诚地最好机会……不给钱就是叛逆!”

董卓地使者一个个浩气凛然。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正义地使者。但那些诸侯也不是从小在玻璃瓶里长大地。“如果董卓老贼连升级王城都办不到。那就干脆让天子到我们这里来好了。”所以。董卓也只能咬牙切齿地骂几句“一群目无皇上地卑鄙小人”。彻底抛弃那些不切实际地幻想。

没有庞大地财力、人力支撑。长安城地规模提升度自然慢了下来。但是。与领主玩家升级自己地领地相比。王城地扩建度还是足以令领主们瞠目结舌地。

董卓伏诛。其宗族也几乎被屠杀一空。在经过数日地欢庆之后。长安地秩序逐渐恢复正常。但这个新兴地王城并不平静。董卓掌权时地长安人。上自重臣下至平民。大多时刻生活在恐怖阴云中。他们中地许多人在无处不在地压力下不堪重负。他们地情感无处渲泻。日复一日地积累下来。当压在众人头上地大山轰然倒下之后。一些长安人对时事表现出了令人惊诧地兴趣。

大街上。酒肆中。学堂前。田园内……

到处都可以见到有人在公然评论时政,他们慷慨激昂口沫横飞,甚至还有人因为意见相左而争论起来,在这个封建时代,这样的现象极不正常。

这是个被扭曲地特殊时段,引这一畸形现象的当然便是董卓,正是这厮引了众口一词的谴责,长安人需要一些时间泄对董国贼的痛恨。清一色对董卓的唾骂,进一步印证了王允等人行为的正义性,对朝廷也有益无害,这便是朝廷为何会暂时容忍长安人现在的疯狂表现,而且,王允等人也希望借这些渠道,了解民众对董卓被杀的看法和其它期望。

做恶人能做到这步田地,董卓实在不是一般的强悍!

长安城内地一处府邸内。

王允沉着脸独坐在屋内,这些天总领朝政地经历,让他的身体疲惫到了极点,但他地精神却前所未有的亢奋,直到现在,他都没能从成功诛杀董卓的喜悦中脱出,一切都恍如一个梦,真实的梦境。国贼授,作为诛杀董卓的要功臣,王允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交口称赞,无论走到哪里,投过来的都是敬畏的目光。

那种感觉,很爽!

王允的气质已经生了变化,他不再象从前那样掩盖自己骨子里的锋芒和骄傲,董卓已死,他成了国家的功臣,不用继续刻意压抑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他不再低调,与朝臣集会时也很少象从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和决定国事,他总是正襟危坐在那里,曾经长期挂在脸上的和悦神色早已被他扔到九霄云外。

想到今天的朝会后,士孙瑞和杨瓒等老朋友一言不地结伴而去,没有象以前那样邀自己同行,王允心头不禁有些酸楚。他能够感觉到朝臣中那些昔日的朋友,与自己越来越疏远,大家不再象从前那样推崇他和拥护他,但王允并不是太介意。在他看来或许这便是成为上位者后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不希望任何私人感情影响自己对国事的判断。

高处不胜寒。

一声长叹,王允举目望着墙上的字画,喃喃自语着:“总有一日,你们会明白我现在的苦衷,失去的友情,毕竟没有朝廷的存亡断续重要!”

然而,王允却没有想过,作为一个上位者是否真的就不需要朋友了。一个国家的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齐心合力,目前他总领着朝政,更需要与朝中的栋梁之材合力同心,而不是刻意摆出一张臭脸彰显出自己的不凡,那样除了惹人讨厌之外,对治理国家并无任何帮助!

可惜的是,已经没有人能指出他的错误,从他听到董卓伏诛的消息那一刻起,王允就已经不再是从前的王允。他居高自傲,他变得非常敏感和偏激,蔡邕因一声叹息获罪便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潜意识里不愿听到任何异议,王允表现得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满不在乎,“董卓都被我设计干掉了,还有什么问题是我解决不了的呢?”

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拥有无穷智慧的人,现在根本没有人敢站出来置疑“英雄”的决断,处理某些朝政大事时他时常举棋不定。

现在长安城内最热的话题,便是如何处置那些曾助董卓的凉州兵将。凉州兵的战斗力极强,且对董卓颇为忠心,在董卓死后如何安置他的旧部是一件关系着国家安全的大事。朝中群臣已就此事多次朝议,众臣对此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至今都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让王允伤透了脑筋。

一方认为:董卓一个人力量显然不可能制造出那么多的血案、惨案,忠于董卓的凉州兵就是最大的帮凶,如果没有凉州兵将的大力支持,董卓又怎么有机会进京?如果不是因为董卓进京掌握住了局势,又岂有后面的倒行逆施?因此,凉州兵必须得到严惩!

另一方认为:凉州兵只是听命行事罪不至死,难道军队不听从上级指挥才正确吗?军队乃国家利器,军队不应该有思想,这样的要求根本不符合一贯的治军理念!法不治众,向来都是恶必惩,鲜少会有人试图将所有的协从者统统重责,再则,将骁勇善战的凉州兵取缔或重责,是国家的损失,逼着叛军不敢弃暗投明……

两种意见似乎都很有道理,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的决策权交到了王允的手中。

“该怎么做?”

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王允。

就在这时,王允耳边传来一阵脚步声,将王允的思绪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拉了回来,一位跟随他多年的家仆走了进来。

“大人,府外有人求见。”

“谁?”

“前骠骑大将军卢植,还有……凤翔城主郑阿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