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三国之模拟城市 > 第79章 完美借口

三国之模拟城市 第79章 完美借口

作者:懒猫不瘦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6:45 来源:笔趣阁

提到长安方面的进展,某城主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

蔡凉州军阀的接洽,虽没有卢植的南阳攻略来得顺利,凉州军阀倒没有过分为难蔡,至少表面上给足了蔡中郎面子

李、郭等凉州大佬,并没有就“长安城破之日吕布出现在博古境内,与凉州李蒙部火拼一场”的事,不依不饶地大兴问罪之师,干脆大大方方地抹了把稀泥,作出了“该事件纯属偶然”的官方盖棺之论,让那件事就这样过去。

他们也明白,就算想彻查此事,凤翔也绝对不会承认是自己刻意将吕布引去的。

更何况,就算真是阿牛派人干的,又何错之有?

凉州军上上下下都欲除吕布而后快,凤翔将原本已逃出长安、遁往关东的吕布引得偏离方向,客观上还为凉州军诛灭吕布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是李蒙自己没有把握住而已。闹腾起来反倒还显得凉州军无能,三千精锐的凉州铁骑,反倒和风尘仆仆筋疲力尽的吕布几百轻骑,拼了个两败俱伤,如果这都不算丢脸,世上还真没什么事情配得上“丢脸”二字了。

实际上,凉州军系的高层,也不敢断定吕布出现在博古,是否与博古城有关,凤翔第一次远征博古的时候,吕布就曾不顾相关律例派出中央军,还亲自跑过去为无敌东子助拳,几乎与凤翔远征军大打出手。

此事虽被各方合力压了下来,并没有在朝中掀起多大波澜,但那段时间惶惶不可终日地凉州军阀,对长安的风吹草动都无比关心,此等大事又岂能不知?虽说李、郭等人无从得知李儒所在的博古,如何与吕布勾搭上的,李儒在寻求凉州军帮助时对此也讳莫如深,但事实就是事实,温侯与博古存在某种密切联系已不容置疑。至少,在凤翔与博古城的战争中,吕布的态度是明确的。

逃出长安后破天荒地绕道博古,谁也不敢肯定,吕布是不是想到博古城做点什么,只是他没有想到李儒请来了西凉铁骑助阵,结果……两支理论上都能帮博古对付凤翔远征军地援军,却因彼此间不可调和的强烈敌意,先厮杀了一场。

耐人寻味的是,凉州军阀揭过这一页时,有意无意地没有提及博古城,即使蔡先生无比努力地想将矛头对准博古,李和郭也只是佯作不知,很快便岔开了话题。

这其中。固然有蔡擅使用阴谋阳谋。在事先得知了真相地情况下很难将谎言讲得理直气壮有关。凉州军那些大佬在这件事情上对博古地维护和偏袒。也是显而易见地。

李儒虽然从凉州军隐退了。那些凉州人多少还得卖他一个面子。

凤翔近期一系列造势显然起到了预期效果。蔡凉州军里地特殊地位也到完美挥。凤翔在长安地外交活动很快就取得了重要进展。凉州军阀不仅将前些日子地不愉快一笔勾消。并表示将继续承认凤翔重建洛阳地合法性。

更令人惊讶地是:凉州军阀还对“某些诸侯蛮横干涉领主间争斗”地恶劣行径。表达了强烈谴责和严重不满。并对天下第一城在此役中“英勇顽强与恶势力斗争”地勇敢精神表示了赞赏!当然。谴责和赞赏都只是口头上地。嚷嚷几句而已。凉州军阀再怎么狂妄。也不可能就此与所谓地“恶势力”兵戎相见。但凤翔毕竟是其中地受益者。自卫反击战地合法性变得更加牢固。

凤翔自然也不会去计较。“蛮横干涉领主间争斗”地。貌似凉州军也有份。阿牛最希望得到地安全保证。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达成了。顺利得让某城主都感觉惊讶。如梦似幻。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句话再次得到验证。

凉州军地高层,个个都不是善男信女,对凤翔的“友善”是有前提地——他们希望蔡伯重返长安入朝为官。

“公之贤名,海内共仰,还望以社稷为重,暂息隐退之念。若能重返朝堂,为天下百姓多做一些事情,则黎民之幸,社稷之幸……以公之大才,当总领内政,位列三公。”

不得不承认,凉州军阀对劝说蔡回归,是抱有很大期望和诚意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连“位列三公”之类地条件都肯给。

蔡听郭讲这话,老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半晌说不出话来。

负责游说的郭见状,心头大快,暗笑道:“人都道蔡伯只好修史,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乃皓穷经操守无亏地典范人物,今日一见,方知传言果不可尽信。文人,果好名也!”

三公之位,确是很多人做梦都不敢奢求的,不仅能够名垂青史,还能让整个家族长久受益!在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大气候下,这种荣耀和机遇,简直能让最矜持最低调的文人提着宝剑往前冲。

以袁氏为例。

现在袁绍和袁术哥俩在关东混得风生水起,分别占据了“天下之重资”的冀州和“东汉第一大郡”南阳,还引得豪杰之士纷纷往投,当地豪门士族尽皆支持,两人已隐隐有分别称雄南北的趋势。能有如此局面,绝非这哥俩都是东汉末年神州大地上的惊才绝艳之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袁氏的赫赫家世,“四世三公”岂是旁人能比拟的?

回溯从前,关东诸侯群起讨伐董卓时,明明有好几位刺史参与其中,其余诸侯也没有一人身份低微,袁绍仍能以区区一渤海太守的身份成为盟主,调集粮草的肥差也由袁术负责,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凉州军高层请蔡回去主持朝政,并不是看重了蔡治国之才,楞说一位只热衷于修史、连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欠缺的大儒,有安邦定国的才华,分明是骗人的鬼话。

凉州军要蔡回去,只因为他们需要一面旗帜,一块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掩盖他们以“兵变”的方式攻入长安并把持朝中大权的不义之举。让在民间声誉良好的蔡出来主持朝政,纵不能彻底平息各界对

篡权地质疑,缓和一下矛盾也是好的。正如当初董那样,拉拢声望崇高的儒者,蔡上一次就是这样被强征入朝,并差一点身死狱中。

不幸的是,历史的车轮再次碾中了蔡,唯一的区别,便是蔡得到地位更高了。

郭笑眯眯地看着蔡呆楞在那里,对方的反应早在情理之中。郭在等蔡回过神来之后的感激涕零,以及“愿粉身碎骨以报知遇之恩”之类地“获奖感言”。

他等来的是拒绝。

尽管蔡得比较委婉,但毕竟是拒绝,郭等人顿感措手不及。

凉州军阀个个都是武人,对于治国之道一窍不通,让那些习惯于刀枪解决问题的莽夫打理朝政很不现实,另辟人才是必然的。凉州军肯定不会放出军权,但内政总领也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干地,既要德望驰名于海内,又要与凉州军比较“亲近”,免得象当年的王允那样暗地里捣鬼,李、郭等凉州军巨擎可不想自己成为第二个董卓。

李儒已坚决归隐,凉州军入城时又杀了朝中不少大臣,想来想去,郭等人除了找蔡出山,一时间还真没能想出更合适的人选。如此一来,为了让蔡范,凉州军团想尽了办法。

在李和郭等人的授意下,凉州军里但凡蔡有过一面之缘的,轮番登门拜访,对蔡言相劝。李、郭二人唯恐蔡弃那些武夫粗鄙,强令长安城中幸存的官吏也加入到游说地行列中去,到最后,甚至连年幼的天子都为此下诏,辟蔡出仕。

—明眼人都知道,那份诏书多半是凉州军鼓捣出来地,天子和朝中百官早就被他们挟持了,这点手段倒也和昔日董卓的做法一脉相承。要是赶上他们高兴,弄好了之后或许会派人向小皇帝知会一声,心情一般般地时候,小皇帝就该干嘛干嘛去。

蔡在犹豫,煞是为难的样子。

蔡倒是真不贪图名利,当初被董卓强征入朝时便满心不乐意,经历过“叹息门”事件并差一点冤死狱中后,这位大儒对官场地恐惧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何况凉州军阀是以“为董卓报仇”的旗号,董卓“国贼”的头衔是怎么都摘不掉的,凉州军团悍然出兵进逼王城篡得大权,其行径再怎么掩饰,也与“大逆不道”四个字脱不了干系。

在凉州军阀举荐下入朝当政,声誉受损总是难免,搞不好哪天关东诸侯打将过来赶跑凉州军,还会平白无故地被当成反贼同党给法办。蔡政治触觉虽相当一般,这一点大是大非,他还是很清楚的。

这官,绝对做不得!

为难之处便在于,那份十有八成是伪造而来的诏书。

蔡没有天真到求证该诏书的真伪,凉州军团已经拿了出来,就算是假的,他们也能轻而易举地让小皇帝承认是真的。既然与天子扯上了关系,蔡自然不能象应付那些凉州人和朝中故吏一样,几句话就敷衍过去,总得好好思量一下措辞和借口吧。

可怜名满天下的蔡中郎,空有满腹经纶,一肚子的奇闻轶事,偏偏拥有书呆子的诸多特征。对他而言,讲些言不由衷的瞎话绝对是一件很有挑战性很有难度的事情,在那里长吁短叹满面痛楚地蹩了老半天,楞是没说出个一二三来。

幸好有人帮了他一把,迫使他飞快地作了决定。

“帮”他的人,便是凉州军的诸位大佬。

见蔡在那里犹豫不决,凉州大佬们还以为已方的种种努力已经看到了成效,至少已经不再一口回绝,当真是“精诚如至,金石为开”,值得痛饮几大缸烈酒地大喜事。至于蔡然沉默,那些凉州大佬们很快琢磨出了一些门道,“想来蔡中郎仍不敢完全放心,仍担心我等过河拆桥。看来,要想请他出山,必须再加一把劲,先解给他的心结啊。”

也知哪颗聪明的脑袋瓜灵光一现,想出了一个大家都认同、且人人踊跃报名个个乐于“奉献”的天才构想:

“既然蔡中郎对我等仍有忌惮,那是因为他与我们凉州军的关系不够亲近,我等若从此处着手,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依我之见,亲近莫过于一家人,我何不向蔡中郎求亲?昔日初入洛阳时,就听闻蔡中郎膝下有女名琰,生得花容月貌,又素有才女之名,当初许配给了河东望族卫氏二公子,可惜那卫二公子竟在成婚之前意外亡故,还未出嫁的蔡中郎家才女遂有了‘克夫’之名,至今未嫁。”

那人两眼放光,不胜嘘唏,嘴角有不明液体滴落衣襟而不自知,大义凛然地道:“虽说该女娶之不祥,然为了大局,为了我等凉州儿郎能更好地活下去,我也豁出去了!愿甘愿壮年夭亡之奇险,迎娶蔡>!”

话音刚落,“啪啪”之巨响已不绝于耳。

别误会,那不是鼓掌,而是大力拍桌子的声音,樊稠力大,更是将面前地桌子拍得散了架。

开什么玩笑?蔡>之名,在座的凉州武将中也有数人听闻过,“克夫”一说对这些见惯生死的武夫来说,根本就不是障碍,跟浮云一样虚无飘渺,娶得一个娇滴滴的大美人回家才是实实在在地。大家都是男人,那厮虽讲得慷慨激昂,象是吃了莫大的亏似的,其实谁都明白他打地什么主意,马上就有人跳出来阻止。

甲君:“此言差矣!如此危险的事情,怎可让汝承担?我反正也是孤家寡人一个,打了这么多仗也没死,是出了名的命,还是我去吧!”

乙君袖子一捋:“老子早就活腻了,我去!”

丙表态稍迟,情急之下刷地一下拔出腰刀,啪地一声剁进面前桌几上,怒喝道:“都住口,谁跟老子抢,先试试我地刀利不利!”……

当然了,作为一支剽悍的军队,凉州军的军纪还是很严明的,那些一脸悲壮地抢着捐躯地英雄好汉,很快就被李、郭、樊三大巨头联手弹压下来。按樊稠的话说

看看自己的身份,就凭你们,也配与蔡中郎家结亲情,怎么都落不到你们头上!”

正所谓再雄壮的胳膊,也扭不过更雄壮的大腿,樊稠的官职虽比另外两大巨头低一些,和议事厅中其他凉州武将平级,但在凉州军内部,他地地位却明显要高一些,他的话大多数时候也是算数地。

樊稠一出声,那些想混水摸鱼的武夫,一个个不讲话了,但事情还没有完,三大巨头彼此之间对由谁“奉献”也存在不同意见。

竞争之激烈,堪称空前。

三位都体现出了大无畏地勇气、堪比白求恩大夫更崇高的伟大情操,以及当仁不让地主人翁精神,拳拳赤子之心感天动地,大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味道。最终的结果,是谁也没能说服另外两位,彼此妥协之后,三人将选择权将到了蔡手上,“若先生不弃,还请从我三人中任择其一,与令千金成婚。”

蔡惊失色,差点没当着凉州军团三位大佬的面……呕吐。

稍稍缓过一口气来之后,蔡中郎无比决绝也无比利索地想好了说辞:“吾年老体衰,但盼有生之年能修成汉吏,余愿足矣。精力不济,确不堪以国事相托,天子和诸公的厚望,只得敬谢不敏,入朝为官之事切莫再提,否则,伯唯有一死以明心迹!”

蔡此前虽一直没有答应留在长安,却也只是婉言谢绝,从未象现在这般以死相逼。情况并未如凉州军高层预料的那样展樊三人顿感不妙,纷纷皱眉不语。

“小女蒲柳之姿,三位将军愿与小女结秦晋之好,实乃琰儿毕生之造化,本不该不识抬举。然小女旅居天下第一城期间,与凤翔城主朝夕相处暗生情愫,并由吾之老友、琰儿世伯卢子干代为作主,与阿牛城主订下了婚姻之约,倒也勉强符合礼数。此事我也是刚刚知晓,朝中更是无人得知,既已许了人家,三位将军地美意,自然也是不能受的了。”

凭心而论,蔡在讲的绝对是瞎话,偏偏还讲得活灵活现有鼻子有眼,倒跟确有其事似的,也使得凉州军三大巨头压根没有怀疑这番话的真实性,谁会想到蔡样的人会胡说八道,而且还是关系到自己女儿名节的问题上乱讲?

以蔡人品本不至如此,这纯粹是被凉州军逼出来的,蔡文姬珍逾性命,关系到文姬的终身幸福,大儒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可不想将文姬往火坑里推。要想彻底堵住郭、樊稠等人的嘴,并让他们没有办法继续打文姬的主意,蔡急之下只得出此下策。

看到成效显著,蔡中郎心头也不禁暗暗有些得意:“阿牛城主是先皇册封的五品昭德将军颇有身份,领地在他地治理下名扬海内,有几个人不知道‘天下第一城’的繁荣与强大?最重要的是阿牛风华正茂尚未婚配(蔡不知道小鱼地存在),与琰儿年龄相仿,把阿牛推到前面临时充当一下挡箭牌,这些凉州人也不好说什么。多完美的借口啊!”

蔡虑得可谓周到:说某城主与蔡琰已有婚约,自己前几天宣布的,举家迁居凤翔,也显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了。

蔡琰名节的问题,蔡倒不是没有想过,可他没得选择。若不找个比较有份量、凉州军又管不着地人物,凉州军的几位实权派人物也不是那么好打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至于被他“出卖”的阿牛会不会有意见,蔡倒真是一点都不担心。

无论是民间风评,还是老友卢植的评价,以及他自己平日里的观察,某城主地人品还是很过硬的。何况他这次冒着风险跑到长安,也是为了助阿牛解决难题,因公事遇上这么一桩麻烦,别说污某城主与文姬私订终身,就算两人已那个啥,阿牛还敢咋地?回去适当说明一下,这事也就过去了。

蔡中郎很是得意。

这位大儒浑身不知道自己情急之下的胡言,后来又在凤翔惹出一场风波。当然,那是后话,此时地蔡先生,还是可以继续得意一阵子。

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话已说开,蔡自然不想久居险地,以免再生事端,遂向郭等人道:“今番来长安,多承诸公厚待,公事已了,伯便告辞了。与诸公一别,吾当隐居凤翔,有生之年恐怕都已没有机会再入长安,然诸公情谊,伯有生之年,自会铭记于心。”

如果蔡这么一走了之倒也天下太平,李、郭等人虽是武夫,但能居高位者无不有几分城府。

以他们今时今日的身份地位,其实也不是真地贪图文姬美色,闻知文姬已与某城主有了婚约,也只是稍感失望,很快便恢复正常。他们提出联姻,本就是想留住蔡了,回过神来后,自然不肯就这样放蔡离开,软磨硬泡地楞是让蔡留下再住几日。

蔡乃一潜心史学的大儒,待人接物本非他所长,见对方一力相留,顿感盛情难却,且回洛阳去也须拿到凉州军的相应文书,或派使往见阿牛以确保短期内事无变数,遂只得硬着头皮留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一名面相凶恶的凉州武将来到蔡处,声称奉命调查凤翔与博古前段时间的争斗,并查出“凤翔逾期进犯”,按律,要追究凤翔相应的责任,不准蔡离开长安。该武将言语粗鄙,态度蛮横,把蔡气得够呛,跑去找对方“上级”,郭等人要么托辞不见,要么称“律法无情,爱莫能助”。

蔡下知道坏了,对方分明是找借口将自己困在长安嘛!

好在凉州军也知道此事必须有个交待,倒也没有将所有人都扣下来,也阻止蔡人回去报信。

(二合一,含本月3o票加更。

最近写得很慢,不能熬夜的书友可以第二天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