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天唐 > 第415章国号、年号、定都及册封百官

天唐 第415章国号、年号、定都及册封百官

作者:格鱼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6:35 来源:笔趣阁

两派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张瑄端坐龙椅之上,安之若素,不发表任何意见,听凭众人争执。

其实对于两派人来说,这不仅仅是国号、年号和定都之争了,而意味着新老权力集团的权力之争。

张瑄其实早有主张,固然可一锤定音,但如果不让这两帮人争一争,也显得失去了作为皇帝的风度。

陈希烈没有参与争论,他早就心中有数,因为张瑄给他透了底,这一锤定音的事儿还是需要这个老家伙出面搞定。

杨国忠丝毫不让,而郭子仪等人更是针锋相对。虽然国号、年号尚不确定,但郭子仪是知道张瑄意欲定都洛阳的,自然是据理力争。

争论持续了半个多时辰,张瑄终于有些不耐烦了。

他是穿越者,虽然对现在的家族有了一定的归属感,但不代表他会认同所谓“张良后裔”的身份,国号为韩,在他看来就是扯淡的事情。况且,这是先秦已有的诸侯国号,还与张瑄前世某个东亚小国国号雷同,他打心眼里排斥。

至于定都的事儿,虽然看上去长安最为合适,但在张瑄看来,长安位置稍偏西北,不利于掌控天下大局。他最为属意的是范阳(幽州),也就是后世的北平、北京,然而现在的范阳还远远达不到作为大国京都的各种要求,相对来说,洛阳比较合适。

当然,日后条件成熟,他还是有意迁都范阳(幽州)。

想到这里,张瑄暗暗向陈希烈使了一个眼色。

陈希烈长出了一口气,知道该轮到自己出场了。

他轻轻干咳了两声,躬身大声道,“陛下,老臣有几句话说。”

张瑄温和一笑,“陈相有话直说,朕洗耳恭听。”

自打陈希烈重新出现在朝堂之上,张瑄对他极尽礼遇,公开表现出了尊重和倚重的态度,而此次又以“陈相”称之,显然就确定了陈希烈在朝中的地位。

陈希烈心中感激,大声道,“陛下,老臣认为,陛下平叛定鼎于洛阳、起兵兴龙于洛阳,而洛阳九州腹地,龙脉集结之所,当以洛阳为帝都。至于国号,洛阳为天下之中、中华之都,为我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不若取这一个‘华’字为国号,号为中华帝国、天下万邦之主。”

陈希烈的话音一落,张瑄立即拍案赞成道,“然。陈相所言甚是,朕深以为然。”

“我华夏万里山河,中华巍巍上邦,国号为华,最是妥当不过了。既然如此,朕以为,当定国号为华,改元永宁。”张瑄霍然起身,环视众臣,一字一顿道。

张瑄都表态了,杨国忠等人自然是无可奈何,不敢再说什么,只能随着众人一起拜倒在地,山呼万岁不止。

“中华万岁,武皇万岁万万岁!”

耳边传进众臣的山呼万岁之声,张瑄纵声长笑,心底非常舒畅。

是日,华朝永宁元年十一月初九,张瑄在长安登基称帝,众臣商定,上皇帝尊号为“中华应天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

翌日,张瑄下诏定国号为“华”,对外亦可统称“中华帝国”或“中国”。同时,改长安为西京,是为西都;改范阳为北平,是为北都;改洛阳为中京,是为帝都。

一切尘埃落定。

李唐王朝覆灭,而张华王朝或中华帝国新兴。

第三日张瑄举行大朝会,便是册封百官的事儿了。

其他的册封,比如后妃的册封以及对张瑄父、祖的追封可以稍稍放缓一些,但百官册封却是当务之急,因为华朝新兴,所有百官需要重新任命定职定责,关系着朝廷的运转,不可小觑。

朝会之上,众臣山呼万岁已毕,张瑄环视众人,默然不语。

除了陈希烈之外,包括杨国忠在内,都忐忑不安,不知道张瑄会给他们一个什么官位,这关系着他们在华朝的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

哪怕是郭子仪、封常清这些张瑄的心腹大将,也都隐隐有些期待。

张瑄向陈希烈扫了一眼。

陈希烈会心一笑,出班朗声道,“陛下有昭——”

“沿袭三省六部制,改门下省为内务省,将中书省与御史台合而为一更名为都察省,将尚书省改为政务省,总知天下政务,下设六部……加设通商贸易司,列户部名下。”

陈希烈高声宣读着诏书,“……各道设立巡抚、各州设立刺史、各县仍设县令,县向州、州向道、而道向朝廷政务省,自上而下节制,总领天下政务。”

“各道设立都察使衙门……设立天下八大兵马大都督府,专司兵马防卫,受朝廷兵马总领大都督府统率。”

“自此往后,地方军、政、督察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独立运作。行政衙门主官不得干预军事,军事督率不得干预地方政务……钦此。”

这道诏书一出,众臣皆惊。只是新朝初立,任何规制礼制都是由开国皇帝主导,张瑄早已定下了基调,众臣谁也不敢多言。

当然,他们关心的其实不是政体,而是官职,属于个人的职位品级。

陈希烈宣布完张瑄的诏书,便退了下去。

张瑄略一沉吟,从案头上拿起他亲自拟定的关于朝廷重要官员的册封名表,缓缓道,“我朝初立,百废待兴。为安定天下,确保朝廷政通人和,朕经过慎重考虑,册封百官如下——”

众人的耳朵马上就竖了起来,认真倾听。

皇帝亲自宣布,由此可见皇帝对朝廷重要职位的看重。

“朕兼任天下总领兵马大都督府大元帅,郭子仪、哥舒翰、封常清为副帅。”

“册封陈希烈为政务省宰辅、太师。”

“册封杨国忠为吏部尚书、裴冕为礼部尚书、郭子仪为兵部尚书、杨錡为刑部尚书、张巡为户部尚书、公孙良为工部尚书,皆参知政事。”

张瑄宣布到这里,微微停顿了一下。

杨国忠如释重负。他虽然位居陈希烈之下,但终归还是六部之首参知政事,也算是小丞相,与他期待中的位置基本相符。而公孙良裴冕等人就更不用提了,他们作为唐臣,又是张瑄昔日的政敌,张瑄能抛弃前嫌委以重任,足以让他们感激涕零了。

张瑄之所以这样做,当然也有安抚旧臣的考虑。

至于将杨錡调任京师为刑部尚书,主要是考虑到杨錡的才干不足以安定西域,回京来入相参知政事,对他来说更加合适。

六部尚书中,郭子仪掌兵权,张巡掌人口钱粮经贸诸事,杨錡掌刑法,这才是真正的要害位置。这三人是张瑄的心腹。

而杨国忠吏部尚书虽为六部之首,但官员任免大权还是在皇帝手心里,张瑄若是严控,杨国忠就是一个傀儡。

杨国忠等人出班跪拜在地,“臣等谢主隆恩!”

张瑄淡然一笑,继续道,“册封颜真卿为内务令兼中京府尹、河南道巡抚,崔焕为关内道巡抚、陈通为河北道巡抚……”

张瑄一口气宣布了天下各道巡抚的名单。当然,除了颜真卿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其他的各道巡抚这些地方大员人选,都是陈希烈和杨国忠等人推荐选报的。

“册封仆固怀恩为威远侯、范阳兵马大都督。”

“册封杨涟为青海侯、陇朔兵马大都督、青海行军大总管。”

“册封哥舒翰为定西侯,河西兵马大都督。”

“册封封常清为安西侯、安西都护府大都护、暂代安西兵马大都督。”

“册封南霁云为清远侯、河南兵马大都督。雷万春为镇远侯,神策大将军。李嗣业为忠勇侯,神武大将军,张同为清宁侯,羽林大将军。”

“册封安思顺为剑南兵马大都督。”

“册封程千里为北庭兵马大都督。”

“安东兵马大都督由郭子仪遥领。”

……

……

张瑄将大部分重要的“岗位”文武主官都册封完毕,包括跟随他起兵的一干心腹,都封赏了相应的爵位和官职,兼顾心腹与旧臣的利益,可谓是皆大欢喜。

而这,正是张瑄想要的结果。

随他起兵的心腹,一来必须要封赏,这些都是开国元勋,还要为张瑄分掌重要权力;而对于哥舒翰这种旧臣,张瑄也不能薄待,要做到一定程度的一碗水端平。

接下来,就是陈希烈率他的丞相班子昼夜加班为朝廷各部司衙门配置人员,尽快实现运转,诸事杂多繁忙,自不待言。

而与此同时,陈希烈还要率众臣操持迁都洛阳的事儿,这也不是一件小事。

至于郭子仪,则在张瑄的授意下,开始了对天下兵马的再布局、再调整。

仆固怀恩率四万飞豹军和两万范阳降军镇守范阳,就不做调整了。而张瑄准备将神策军、神武军和郭子仪麾下的飞虎军布置在京都一线,作为京师拱卫力量和皇帝的亲兵,再加上张同的羽林卫,这些兵马共计有近十万人。

而其他的兵马,河西的重返河西,陇朔的归于陇朔,调配河南或者两淮的也立即启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