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天唐 > 第223章张瑄的心腹班底初步成型

天唐 第223章张瑄的心腹班底初步成型

作者:格鱼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10-11 06:38:48 来源:笔趣阁

长安风起云涌之际,张瑄在行军路上虽然也不断得到消息,但却都置之脑后。毕竟,对于他来说,此刻最重要的是就藩陇朔,尽快将陇朔的局面掌控起来,打造出自己穿越至唐的第一个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根据地”。

至于长安,他认为不会闹出太大的乱子来。就算是李亨强行上位,会引起一些风波,但也不至于影响到朝廷的根本。

张瑄唯一担心的是,范阳的安禄山。安禄山若是趁势起兵,肯定会彻底将这谭深水搅浑。只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安禄山提前起兵的可能性不大。

本原的历史上,安禄山天宝十四年起兵叛乱,而此时才是天宝十二年春末。不过,留给张瑄的时间也不算太多了。

他之所以要脱离大军,抄近道奔行陇朔,不是虚晃一枪或者故弄玄虚,而是出于某种深层次的谋划。要知道,他要将唐蕃和亲的事情搅黄了,避免万春嫁到吐蕃,就必须要提前赶赴灵州,做一些安排。

张瑄一向坚定不移地反对和亲,对于这种屈辱性的政治让步,他很难苟同。这不仅是向吐蕃人示弱、助长吐蕃人的野心和嚣张气焰,还会给吐蕃人带来诸多现实的利益。

比如万春公主庞大的嫁妆,这批嫁妆里包括大量粮食、财帛、金银制品和丝绸,乃至各种先进技术和工匠。而且,万春公主作为和亲公主,按照政治惯例,大唐朝廷要在唐蕃边境划拨一地作为万春的“沐浴食邑”,这很有可能会成为吐蕃人进攻大唐的重要补给基地。

金城公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金城公主的“沐浴食邑”,已经沦为吐蕃人的前哨据点,至今还掌握在吐蕃人手里。

而赤松德赞千方百计地追求和亲,目的就在于此。

目前的吐蕃人需要休养生息,需要粮草补给。而和亲就是最佳的政治策略。

因此,纵然万春公主不是张瑄的女人,张瑄也会想尽一切办法以某种公开的阳谋去破坏和亲。

这就是一种大局观。

一个月后。

张瑄率张巡、萧十三郎、雷万春、南霁云和花奴儿带500骑兵一路疾驰奔行,终于赶到了陇朔境内,朔方郡的朔方县。

黄昏时分。最后一抹血红的斜阳慢慢向西坠下,逐渐从面前这座高山之巅隐去,那林深茂密绵延数十里不绝的山脉,仿佛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红光。

张瑄一勒缰绳,止住了马。

轰隆的马蹄声停息。而他的身后,张瑄等人也勒住了马,500骑兵骤然止住马所掀起的烟尘漫卷,说不尽的苍凉与古朴。

张瑄打马上前,手指着前面不远处的高山以及那依山而建的一座小城池笑道,“大都督,那便是契吴山,而山下,则是朔方城,曾为大夏国的都城统万。”

“大都督,此地至上都一千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八百五十里,东至银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延州四百里,西南至盐州三百里,西北至丰州七百五十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下官所知,此地为陇朔兵马大都督府治下振武军驻地,驻扎有兵马2000余人,主将振武军使、右威卫中郎将仆固怀恩,此人是铁勒族仆骨部人,世袭金微都督。”

“振武军受朔方兵马指挥使、右威卫将军李光弼的节制,下官听闻,这两人关系密切,是患难之交。”

张瑄微笑点头,示意张巡继续介绍。

“大都督,陇朔兵马统率者有两人,一为郭子仪。原陇右节度副使,现陇右兵马指挥使、灵武太守。另一位就是李光弼……此二人都文武双全,在军中颇有名望。”

“只是……”说到这里,张巡微微有些犹豫,却是闭口不言了。

“只是什么?”张瑄笑着问道。

“呵呵,大都督,下官也是道听途说,不足当真。下官在清河县任上时,就闻郭子仪与李光弼不合……这两人都是天纵之才,互有不服,也是有的。”张巡轻轻一笑。

张瑄哈哈大笑起来,“郭子仪驻灵州,李光弼驻夏州,两人素有不合,本官也曾略有耳闻。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本官统率陇朔军马,这两人都在本官帐下……这就足够了!”

张瑄的话颇有些意味深长的色彩,充满了高高在上的自信。

张巡默然点头,再不多言。

张巡为人谨慎,可以说是谨言慎行,但到了关键时刻,张瑄身边真正能做到直言进谏居功无私的人,还是要属张巡。

张巡为人忠诚且有气节,品性端方且颇干练,进能领军杀敌,退能署理行政,可以说能文能武,非常全面。

所以,在张瑄心里,张巡的地位其实非常高。在张瑄后续的谋划中,张巡是一个关键人物,将逐步培养成他的副手。只是如今张巡资历浅薄,不可能一下子擢升高位,只能暂居封常清之后。

封常清也是重要的辅佐之才,但封常清虽能力足够、心性沉稳,却大局观不强,稍有骄矜。以张瑄来看,封常清治理一个藩镇没有问题,但若是放眼天下,就略有欠缺。

至于郭子仪和李光弼,这都是大唐历史上名垂不朽的帅才和名将,张瑄当然要重用。但仅限于军事领域。统率军马可,治理藩镇则不宜。

这是张瑄作为熟知历史拥有信息前瞻优势的穿越者,对封常清等人的客观评价。当然,其中也掺杂了些许的个人色彩。

张巡主管行政,兼顾军马,周旭初次之。

封常清掌握陇朔财政后勤,兼顾军马,崔进、陈通次之。

陇朔军马9万,郭子仪分领5万抵御吐蕃。

李光弼领军四万,经略藩镇内地,威慑安禄山。

而张瑄从京师换防而来的一万两千兵马,则由中郎将顾惜为首,萧十三郎、雷万春、南霁云次之。这是张瑄的嫡系兵马,直接掌控在他的手里。

上述,基本上就是张瑄未来一段时间内经营陇朔起家的心腹班底,在张瑄从长安领军离开一日开始,其实就初步成型了。

在这个小集团里,张巡、封常清、周旭初、崔进、萧十三郎、雷万春、南霁云等是绝对心腹,而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则暂时位居第二序列。他们固然是名将,但要得到张瑄的信任,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张瑄沉吟了一下,朗声一笑道,“张巡,你率军在此扎营,不要惊扰地方。我带几个人进城去看看。”

张巡犹豫了一下,本来担心张瑄的安全,后转念一想,此地已是陇朔境内,张瑄这个陇朔“一把手”只要表明身份,没有人敢动他,也就放心了。

……

……

张瑄还是一身文士公子哥儿打扮,而萧十三郎和南霁云、雷万春依旧是改扮城他的随从一路相随,花奴儿还是男装,亦是文士装束,紧随张瑄左右。

一行人在朔方城外的无定河渡桥处下了马。

前面的桥上,正有一队军卒押送着数十胡人打扮的男女过河。

这些胡人衣衫褴褛,形色狼狈憔悴,身锁铁链,在军卒的厉声呼喝和皮鞭驱赶中缓慢前行。

张瑄皱了皱眉,回头向萧十三郎轻轻道,“兄长,这好像是俘虏?兄长见多识广,这是回纥人还是吐谷浑人?”

萧十三郎凝视片刻,笑了笑,压低声音道,“这是回纥人。昔年我浪迹江湖,曾经去过回纥之地。”

“看这样子,应该是振武军抓获的回纥俘虏。”

张瑄一怔,在他的印象中,这个时代的回纥与大唐王朝的关系算是比较亲密和友好的,安史之乱期间,回纥人先后两次出兵帮助郭子仪平叛。

回纥与吐蕃不同,回纥并没有侵犯唐朝边境的野心,而只把唐朝作为后盾和援助。只有背靠大唐,回纥人才能抵抗吐蕃和突厥的双重威胁。

“回纥与我朝关系亲密,边境开放,往来不绝,不会有战事。既无战事,何来战俘?况且,这振武军主将仆固怀恩也是铁勒人,与回纥同出一脉,按理更不该如此!”张瑄皱了皱眉,向前望去。

萧十三郎默然无语。他心里也是有些好奇,当年他往来此地进入回纥地域游历,亲眼见到回纥境内很多地方杂居不少唐人,这显然是经过了多年的融合才形成的局面,唐与回纥之间或许有局面的小冲突,但大规模的战事最近二十年之中没有。

“走,我们跟上去看看。”张瑄将手里的马缰绳递给花奴儿,径自大步走上了桥去。

张瑄边走边沉吟,突然被一声清脆的鞭响吸引。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个彪悍的军卒扬起手中的鞭子狠狠地往一个回纥壮汉身上抽去,鞭子抽过去,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然那回纥壮汉虽满面痛苦之色,却犹自怒目而视,昂首挺胸,两只脚死死踏足原地,任凭鞭挞,也不肯前行半步。

“你这夯货,想要找死不成?再不走,老子抽死你!”那军卒见驱赶不动,更加恼羞成怒,手中的鞭子雨点般落下。

*************

求几张月票,虽不争月票榜,但希望不要掉出前一百名,呵呵,这个要求不高,请大家成全一二。谢谢。另外,不花钱的推荐票投出来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