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一百六十七节 投资拉动经济

大国崛起1900 第一百六十七节 投资拉动经济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五更完毕,求订阅!

————————————

除了那一次试点引资的企业外,后来为了说服英法等国,跟这些国家的合作企业也纷纷投产,比如自行车厂、电缆厂等都投产了。

为了给这些企业找市场,杨潮才大规模的从美德引入新的合作项目,这是典型的用投资拉动经济的方法。

为此杨潮不得不跟美国以六四的形式合资,跟德国更是以提供全额贷款的方法引进。

就是希望这第一期的六十多家企业能够盈利,然后给后面的引资起一个带头示范作用,掀起一场外资投资潮,尤其是德国资本,杨潮需要他们大规模投资山东,最后给自己留下一个庞大的遗产。

“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满,但是似乎有些太过了,暂时不要宣传了!”

杨潮拿着自从投产之后,一直收到饱满订单的六十多家大型工厂的情况后,突然感到有些脱离计划了。

因为德国企业看到在中国投资能发财,能发大财后,德国政府也不在阻止他们的企业来山东投资了,反而出台了一台山东投资指南,介绍了这批成功开拓中国市场的企业经验。

结果引来了一波更大的投资潮。

结果短时间内,有近百个德国企业跟德国青岛总督府联系,询问在青岛投资事宜,青岛总督自然欢迎投资,鼓动之下一大波德企磨刀霍霍,开始筹集资金,准备来投资了。

投资是好事,引进德国投资又是杨潮一直以来的战略政策,因为他打算一战中查封这些资产,但是得按照他的计划来。如果短时间内引来热潮,结果市场上容纳不了这些资金,只能引发经济危机,就好像俄国经济危机一样,到时候难道杨潮还得像俄国一样打算用一场日俄战争来化解危机吗?

一直以来,杨潮引入的项目。都是有计划、有针对性,而且有自己的产业模型,并且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过的,是完全可以良好互动的体系,如果一直按照这个模型进行扩张,基本上能够避免过热,可是正因为良好,很多企业都赚了钱,结果引来了过量的投资。过犹不及杨潮还是知道的,所以他反而要压一压这股热潮,起码不敢在鼓励了。

起码机床、火车机车、采矿设备、电力设备等,这些的市场不是随便就能开拓出来的。杨潮一直都是在用投资来保证这些企业的发展,但是投资拉动也不是万能的,是有一个容量极限的。

因为杨潮的铁路计划逐步实施,詹天佑今年就能将郑州的铁路延伸到西安,粤汉铁路也已经动工修建。川汉铁路测量了一半,铁路发展确实带动了火车机车的销量。而詹天佑的铁路公司一直执行杨潮的国内优先政策,让克虏伯和塔尔伯特合办的四方机车赚的盆满钵满,过去只有一个四方机车提供设备,杨潮发现竟然还需要进口相当一部分,所以就去德国专门引进了克劳斯玛菲公司。

但是杨潮没有预料到,四方机车的效益起到了示范效应。除了自己引进的克劳斯玛菲,计划外竟然多了数家自主来投资的。

第一个是美国著名的afc公司,他们在烟台开始建设一座大型机车厂,准备生产著名的蓝钢快车,但是克劳斯玛菲公司加上这几年把利润全都投入扩大生产的四方机车。只杨潮的计划中,中国市场就已经饱和了。

可是这些巨头看到四方机车的成功,可不愿意让克虏伯和塔尔伯特独吞这块肥肉,全世界公认中国是未来二十年内世界最大的火车设备市场,就跟美国afc一样,不少铁路巨头都有自己的判断,哪怕是进行过行业分析的,也都要挤进来,因为他们只计算市场规模,而不计算竞争关系,就好像一条恶狗看到一块肥肉的时候,只会考虑那肉好不好吃,而不会考虑还有没有其他恶狗来分食。

afc到中国后不久,因为一场大火而大受损失的美国铁路机车巨头利马公司,也打算开拓中国市场借此重新达到曾经的辉煌。德国机车巨头亨舍尔比利马公司更早跑来青岛跟四方机车竞争。

一时间接连四家新的巨头挺进中国市场,可以预见到,当他们投产之后,铁路机车市场会完全过剩。

同样的情况也在机床产业出现,杨潮大力鼓励的发昌机器厂这几年连续增添新型机床,已经用杨潮给的贷款买了上千台机床,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养活一个机床巨头自然不成问题,可是继希思公司之后,美国埃马克公司、辛辛那提机床公司相继而来,德国的恒伦公司、吉特迈等公司也相继投资,机床业的扩张比机车业还夸张,毕竟这是一个更加狭窄的市场。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其他行业,甚至杨潮很不希望引进的轻工业,德国人除了早在杨潮引资之前,就尝试在青岛开办的德华缫丝厂外,还建立了德华毛纺厂,德华皮具等德华系统轻工业这几年发展竟然相当不错。

德华系可不是一家私人企业,而是一个叫做德国殖民协会的组织建立的,这个组织是一个鼓吹殖民扩张的社会团体,1881年成立,全名是西德意志殖民及出口协会,起初是德国工业家中央联合会秘书长布伊克、军火巨头克虏伯等人的支持下成立的,带有一种浓浓的殖民扩张意识形态。

这个组织不求盈利,只求通过自己的示范,给德国工业寻找空间,德华缫丝厂就是他们在山东的第一个工业探索项目,后来由于杨潮在山东不断的发展,结果德华系也频频扩张,而且带来了十多家德国轻工业企业,有纺织、制皮等行业。

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在杨潮的计划之外,让杨潮的工业引进计划大受冲击。

杨潮的工业投资计划,说起来也就是靠投资拉动发展这种方式,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制造工业领域,集中引进大型项目,方便进行整体规划。杨潮以为,这种引进方式,既有利于国力的提高,也更容易控制,因为重、制造工业的产品销售往往都比较集中,无论是火车机车还是机床生产,杨潮都完全可以给他们制造市场。

比如要给第一批60个企业提供市场,杨潮可以引入第二批200个企业,而几年后要为这些企业寻找市场,杨潮就会引入更多的企业,如此慢慢滚动变大,直到完成工业化,可是一旦失控,就是资金链断裂,然后经济崩溃,经济转入漫长痛苦的转型中。

当然这种靠投资拉动的滚动,显然不是一种渐进积累的健康方式,因此格外的脆弱,以后世天朝的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尚且不断的引起通货膨胀,现在这个时代的组织能力,那几乎是难以想象。

所以这种投资方式,迟早会崩溃,但是如果在崩溃之前,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市场呢?

什么样的市场最大?战争!

这就是杨潮的打算,在一战之前,推动三波投资拉动的滚动式重工业发展,在整体崩溃之前,让欧洲的战争开始给中国输血,这样也就活了。

杨潮的第二波项目是从美国和德国总共引进了200家企业,类似中国一五计划中的156大型项目,除了给第一批企业制造市场之外,也是建立一个初步的工业体系。

按照杨潮的计划这200个项目,将在1911年开始逐步投产,全部投产基本在1912年,然后从1912年开始,在制造一次更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保证这200个项目的发展,到1914年的时候,就该整个欧洲战争给第三波工业项目提供市场了,杨潮就可以抽身而退,等到了战后,也就基本上让中国工业化了。

但是现在美国人和德国人自主投资的项目,比杨潮合作引进的项目多得多,杨潮只从美国引进了50个大项目,但是美国人自己涌进来100多个,在德国引进了150个大项目,德国人自己涌进来200多个,总共加起来打到了600多个大型工业项目,其中杨潮仅仅的不过200项,比杨潮计划的第二波投资拉动规模大了三倍。

虽然这些计划外的企业,杨潮可以不管他们的死活,完全可以让他们经营不下去而破产,但是他们破产对市场的冲击,是杨潮承受不起的。

本来投资拉动就是在走钢丝,一旦受到冲击,经济崩溃,杨潮不但不能在一战前建立一个大型重工业体系,反倒很可能在一战之前就崩溃,根本就没有机会窃取一战的胜利果实。

所以杨潮不能不管这些盲目来投资的资本,但是如果要为这些远超自己计划中的资本提供市场,杨潮下一波投资的规模就必须是计划中的三倍,而杨潮手里的黄金,完全无法支撑下去。

“除非欧洲提前爆发战争,或者日本和俄国在打一场日俄战争。”

杨潮心中暗叹着,发现好像只有战争能够缓解自己目前的困局了。

当然如果轻工业能够爆发式的增长,也能解决一部分机器制造业的市场。

“轻工业才是重工业的市场,可是我们的轻工业发展太慢了啊。状元公,你的效率还是不够高啊。”

杨潮不由向张謇叹息道,当然不可能有战争,所以重工业的市场,还得看轻工业发展,所以杨潮不断的走访张謇等资本家。

但是结果却很不理想,山东的纺织业不但无法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市场,反倒是自己困难重重。(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