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八十八节 运营仪式

大国崛起1900 第八十八节 运营仪式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第八十八节运营仪式

“詹兄,记者来了多少?”

跟随詹天佑一起来到福建会馆。

杨潮立刻问道。

“来了一百二十三个人,天津的记者三十,上海的有八十二人,广州的九个人,还有两个香港来的。”

詹天佑是工程师,数据上总是一丝不苟。

“都安顿好了?住在哪里?”

“都在顺德饭店。”

记者们的食宿、路费杨潮全包了,而且还打算给没人发个五十两的红包,大报记者给一百两。

不过詹天佑这些工程师就住不下了,只能委屈他们借住在福建会馆中。

“仪式筹办的如何了?”

“已经妥当。其实不必如此铺张!”

詹天佑对杨潮要大办开工典礼一事,颇为想不通,为了这次开工典礼,就花去了二十多万两银子,这完全没有必要。

杨潮笑道:“你不懂,这条路不是一般的铁路。我早就说过,他是一条争气路。值此列强欺辱,国家沦丧之时,我中国人太需要提一口气了。”

“不过说到底,铁路也是产业,日后的运营才是重点。你们应该能应付了吧。”

对于这些表面工作,杨潮认为很重要,但是核心的实际却更重要。

詹天佑道:“大人放心,吾等已然办妥,决不让洋人看笑话。”

其实六月份铁路已经竣工,当时詹天佑将施工队伍分为四队同时施工,速度奇快,比胶济铁路更先到济南,应该说是赢了德国人一筹,但是德国人十分不服气,其他洋人也纷纷发表意见,质疑中国的铁路质量,质疑中国人的运营能力,说就算修好了,也不会运营管理。

法国人后来修正太铁路,当收回所有贷款后,依然不肯还给中国,他们的理由就是,中国人管理不了。洋人的这种论调,就好像后世说中国人无法管理好香港一样,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种族主义偏见。

不过中国的管理能力确实很弱,詹天佑他们这些人其实也没有太多的运营经验,修铁路他们可以,但是运营管理上只能摸索着来了,于是从六月一直到现在,半年时间都在不断的招募工人,培训,试车,进行各种演习。

现在詹天佑有信心让这条铁路良好的运营下去。

十五日,顺德饭店大厅之中,张灯结彩,挂着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恭贺烟济铁路顺利开工运营,大吉大利!

詹天佑等三十几个工程师穿着长衫,掩饰不住一种喜悦,站在横幅下面。

他们对面则是一个个华洋记着,镁光灯不断的闪亮。

“现在记者问答时间,各位请坐,有问题请举手。”

拍完照,杨潮招呼记着和工程师们坐下。

刚说完话,就立刻有一个记着举起手来。

“我想请问杨大人,听说在施工中死了很多人,都被就地迈进了铁路路基中,有人传言说每一根枕木下都躺着一个无辜的灵魂。”

这是一个法国记着,还是一个女记者,用悲悯的口吻说着,似乎十分痛心。

杨潮笑道:“这位美丽的小姐,这个问题本不用我来回答的,但是我还是要说,释放出这样传言的人,肯定是别有用心。烟济铁路确实有伤亡,不过所有伤亡数字都有统计,我们也对不幸牺牲的工人家属做了赔偿。并且尽我们的一切努力,不让死者家人生计无着。并且我们已经修造了纪念碑,就树立在各个火车站,如果有兴趣,你们可以去看看。我要说的是,这条铁路是中国人修的,中国的铁路,我们不可能让自己的工人尸骨不存。我们不会像某些国家那样,对待为他们做出了贡献的华工以卑劣的态度。”

很显然杨潮在指桑骂槐呢,骂的是美国人,是排华最为严重,在中国还最装模作样的美国政府。美国的太平洋铁路的枕木下,躺着无数中国华工的亡魂,他们流落他乡,连尸体都不能归葬祖坟。得到的,确实美国人的忘恩负义。

女记者拿笔刷刷刷的写着,不住的点头。

“下一个!”

杨潮喊道。

“一直有人说中国人解决不了管理铁路的问题,我听说你们的管理人员中基本没有运营经验。我不认为你们这是一个理智的态度,一个洋人管理人员都不聘请,我认为是不明智的。在科学面前,有时候无谓的自尊心,并不可取。”

一个中年洋人记者问到。

杨潮示意詹天佑解答。

詹天佑点点头:“本人是烟济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本人负责建起这座铁路,也将负责经营她,至于没有管理经验的说法,我承认我们的团队此前没有独立负责过铁路运营事务。但是我想说一句,我们也没建铁路,但我们建成了,我们没有运营经验,我们也一定能够胜任管理经营工作。”

詹天佑说的挺不错,杨潮点了点头:“下一个。”

接下来一连几人都是华人记者,他们更关心的铁路修建的过程,遇到的困难等等。

华人的提问就好回答多了,詹天佑他们专业的解答,也让记者很满意。

“恭喜你们,你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又一个洋人中年记者提问,他先是很礼貌的恭喜一番,接着就提出一个专业且尖锐的问题。

“很抱歉,你们的铁路一运营,就要面对着胶济铁路的竞争,对此我本人很难乐观的看到这条铁路的前途。而且我一直认为,这条铁路本身就是多余的,山东不需要两条铁路。”

这是一个德国记着,从青岛来的,今天一早才到。

看到詹天佑有些为难,其实詹天佑自己都对这个问题没有信心,胶济铁路问题,确实是一个死结,德国人垄断了沿途矿产,几乎就垄断了大宗货物的运输。

看到詹天佑不知怎么回答,杨潮笑着接了过来:“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想德国人肯定不会这么想。山东无论人口还是土地,跟德国人也差不了多少,德国的铁路是欧洲第一,加起来超过一万公里。他们修了那么多条铁路,也不担心经营问题,而整个山东目前才只有两条铁路,我认为这位先生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我认为不但不用担心铁路经营的问题,反而要担心铁路的负载太重,我们都已经在规划复线的建设问题了。”

记者连忙快写,同时抢问了一个问题:“修建复线,这是您的认真态度吗?”

“当然!”

杨潮飞快的回答。

然后道:“下一个。”

记者提问虽然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比如有些洋人记者不友好,很傲慢等等,但是提问结束之后办的酒会上,杨潮还是很友好的跟他们聊天,最后这些记者对杨潮的评价是,跟一般中国人不同,十分自信,且乐观。

记者会后,还有大量的华洋商上门来恭贺,送礼就送了一万多两银子。

张謇结束之后,当天傍晚就赶回去了,而杨潮却要在烟台多待一天,他要跟两个客人会面。

来自上海的大隆机器厂和发昌机器厂的东家,严裕棠和方举赞二人。

这两人都没有官方背景,是典型的民族资本家,在上海的红海中杀出来的。

严裕棠十九岁就去了上海,在洋行中做过事,后来在铁厂当跑街,去年跟人合伙开了一家机器厂,专门维修纺织机。

方举赞的资历比严裕棠老多了,1866年他就与人合伙在上海创办了发昌机器厂,起先只是打铁作坊,接一些外国人船坞的配件活,很快就开始使用机床,十年后就仿制了小火轮,并且开始仿制机床,但是这些业务都没有开拓出来,主营依然是帮洋人修理轮船。

杨潮找这两人来,是希望他们能够仿制纺织机、纺纱机等机器,表示他们仿制出多少,杨潮就要多少,张謇的纱厂需求无限,而且杨潮打算劝说张謇往上游开拓,纺纱跟织布结合起来经营。

严裕棠的机器厂虽小,但是却有修理纺织机的经验,方举赞虽然没有生产过纺织机,但是却拥有两百多个技术工人,都是能够熟练使用机床的技术工人,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杨潮相信,这个时代的机器并不复杂,只要有市场,他们还是能够仿造出来的,毕竟二十多年前发昌机器厂就已经仿造过小火轮了,说明他们的技术能力是有的,只是产品质量比不过洋人而没有市场罢了。

杨潮打算给他们创在一个市场,把机器制造业培养起来,培养一大批技术工人出来。

张謇经营轻工业是很成功的,但是一直购买洋机器,这没有什么意义,在杨潮看来,轻工业最大的贡献,第一是解决就业问题,第二是积累工业化资本,第三正是给重工业提供一个市场。

所以杨潮愿意承担发昌机器厂这样的小工厂早期不够优良的产品,给他们提供一个试错的机会和成长的环境。

跟两人交谈了半天时间,两人都对杨潮的保证十分满意,立刻签订合同。

杨潮告诉他们,可以向他们提供优惠贷款,邀请他们到东营附近投建机器厂,专门制造纺织机、纺纱机,并且承诺,他们仿造出来的机器,只要不是比洋人机器差太远,就全部收购,而且是按照洋人的价格收购。

定下来这两笔生意之后,杨潮第二天才返回东营,赶在纱厂开工仪式之前赶回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