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九十节 战争真是好东西

大国崛起1900 第九十节 战争真是好东西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第九十节战争真是好东西

“不需要?哈哈,好吧,他们会求到我的。告诉马腾飞,不要再去找洋人了,等洋人来找他。”

马腾飞从北京发回来电报,他已经分别跟日本和俄国公使见过面了,告诉他们自己手里有一大批军火,问他们要不要。

结果无论是日本还是俄国,都表示他们不需要军火。

尤其是俄国人,讥笑说这种战争,还用得着采购军火。

日本人暂时是不缺军火的,他们为了筹备这场战争,可以说从甲午之后就开始了,武器弹药应该是很充足的,但是日本人是根据甲午战争的经验来储备的,但日俄战争的规模远大于甲午战争,而且武器装备比十年前也大大进步了。

俄国人则纯粹是太看不起日本军队了,他们调集了两倍于日本的陆军,海军总吨位加起来,也是日本人的两倍,他们看不到失败的可能,猖狂的认为,战争不需要持续多久,只需要进行一次决战日本人就会要求求和了,但是俄国人不打算跟日本人和谈,他们开战前就做好了要攻占日本,到东京跟日本天皇谈判的打算了。

“兵工厂的武器弹药生产了多少了?”

杨潮又问道。

张念回到道:“莱芜兵工厂已经生产了一万只步枪,到今年年底,肯定能生产十万只。青岛那边已经有十万只存货了,询问我们何时交货。”

杨潮的订单已经下了,青岛因为早就开始正常生产,而且生产就没有停过,反正杨潮直接包销每年的十万只步枪,他们根本就不用愁销路。倒是美国人建造的莱芜兵工厂竟然能生产一万只步枪,让杨潮没有想到。莱芜兵工厂去年年底才刚刚安装完所有机器设备,美国工程师赶到后虽然努力的调试机器,年前就开始进入生产,但是这才两个月竟然就生产了一万只,要是生产理顺后,他们的产量肯定能翻一番。

“美国人就是积极啊!”

杨潮叹道。

张念道:“美国人最近都日夜两班,人停机器不停的生产,所以快了些。”

杨潮点点头,他也听说了,不然无论如何美国人是不可能这么快进入生产状态的。

“嗯。美国人这边不用担心,订单都下了,工厂也在莱芜,美国人反悔的机会不大。德国人那边要注意了,要是日本、俄国高价采购,他们绝对敢把库存都买了,那可是我订的。这样吧,你带张国柱去一趟青岛,把枪支弹药、机枪和大炮都转移到烟台,然后运回来。德国人如果问你钱的事情,还是我告诉他们那句,全部交货后一次性支付。我在兵工厂可是有股份的,跑不了。”

关于钱的问题,杨潮早就跟德国人讲过了,虽然很不满意,但是他们也接受了,杨潮怕他们借故为难才跟张念提了一句。

张念走后,杨潮去了一趟纺纱厂,张謇最近的生意突然暴涨,来拉货的小船在莱州湾排成了队,都等着拉货后去烟台呢。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日俄战争打响后,原本被日本人占据的东北棉纱市场,突然没有了日本棉纱,严重缺货,此时无论是价格还是订单,都增长了一成。

这让刚刚投入生产的大生二厂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杨潮自己一直指着这次战争发财呢,没想到他还没吃到甜头,倒是让张謇先赚了一笔。

“恭喜状元公啊!生意兴隆。”

见到张謇的时候,张謇正红光满面,但同时忙前忙后的照顾经营,他的纱厂这两天也是日夜不息,轮班作业,人休息机器不休息。

“哈哈杨大人取笑了。生意吗,有好有坏,这不是正巧赶上了。等仗打完了,日本人还会去的。”

“那可有的等呢。”

日俄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到时候日本人就是想抢回市场,也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状元公,你这新厂开工,可一定要注意质量啊。出现次品的话,你们怎么处理?”

杨潮有些担心的问道,中国人物资短缺惯了,因此出现次品也舍不得扔掉,以次充好的事情是很常见的。

张謇笑道:“杨大人太小看老夫了。次品当然不能要了,都送给厂里的工人,让他们拿回家去用。”

这年头,虽然江南的纺织业已经起步,洋人的机织布早就进入了中国,可是中国的土布从来没有停止过生产,张謇的棉纱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供应土布织户的,中国还没有大型的纺织厂,因此也就没有大规模的棉纱订单。准确的说纺织业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条产业链。

“烧掉吧!”

杨潮建议道。

张謇奇怪的看了杨潮一眼。其实张謇的做法是最实际的,既不产生浪费,也不影响质量。

“烧掉。让工人拿回家,总会流出去的。到时候一说是大生的魁星牌棉纱,砸牌子啊。状元公也不想伤了脸面吧。”

张謇皱起眉头,这种事他不是没有听说过,但是他也没有太当回事,反正他不是有意做这种事的,都是几个贪图小利的工人做的而已。

不过对于自己的脸面,张謇还是很看重的,他是状元,身份不同,生产的棉纱,用的是魁星牌,影示的就是他的身份,要是砸了牌子,伤的还是他的脸面。

“烧掉一批烂棉纱也少不了多少钱。状元公还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意外收获?”

张謇不解。

杨潮也没有解释,状元公烧次品,坚决不让流出厂子,这传出去就是最好的广告啊,当然只能第一个人用,第二个人用就是邯郸学步了。

“杨大人,你看我大清会不会参战啊?”

张謇不再说棉纱的事情,转而开始关心政事,他终究是一个士大夫,士大夫的标准就是心怀天下,所以他不能不关心国家大事。

日本人围绕着旅顺跟俄国人僵持着,此时大清朝的朝堂上几派人也闹得沸沸扬扬,比战场还要激烈。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朝廷内外的大臣就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展开了讨论,连中国这些大臣都觉得日俄必有一战,很难想象俄国人竟然始终不相信战争会发生。

但是对于战争中站在那一边相持不下,因为中俄之间有密约,如果俄日发生战争,中国有义务出兵帮助俄国,可是这次战争却是因为俄国跟日本因朝鲜利益冲突,因为俄国占领中国东北引起英国人的不满所致,如果按照跳跃帮俄国人,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

所以洋务派地方督抚大多主张联日拒俄,总理大臣张之洞、邮传大臣盛宣怀、两广总督岑春煊、贵州巡抚李经羲、广东巡抚张人骏、湖南巡抚端方、闽浙总督魏光焘等等都上书朝廷,希望联日。

“俄胜势必吞并,日胜无非索酬,两害相形,则取其轻。与其畏俄而不许,何如亲日而获成。不助日仍无全理,助日则或有幸望”。

这些人认为,帮助日本人还有希望,俄国胜利了肯定要吞并东北,日本胜利了,也许还能归还。

湖广总督端方认为:“此事我无终守局外之理”。

为了中国的国土而发生的战争,中国保持中立,实在是说不过去,朝廷大臣也不是那么无耻的。

张之洞认为朝廷没有中立的余地,建议朝廷:“借助于日本以御之,以日本之将校,率我之兵,庶几可与俄人一战”。

就连民间都是这种看法,各地报纸纷纷呼吁“联日拒俄”,收复东北。

官民难得立场一致,可是这时候有人反对了,反对不是别人正是手握重兵的袁世凯。

站前袁世凯就致电外务部,要求朝廷在即将爆发的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

袁世凯认为:“附俄则日以海军扰我东南,附日则俄分陆军扰我西北,不但中国立危,且恐牵动全球。日俄果决裂,我当守局外。”

但是袁世凯表示,可以暗中帮助日本:“如日船在各口购备战物,地方官应按局外公例,行文诘阻,如用兵强办,我亦无可如何,但不可由我接济,及由我明许。至无论将来如伺,必须先从局外入手。”

同时如果民间募捐助日,朝廷也可以不加干涉。

这就是袁世凯的态度,扩军备战的时候他十分积极,真要打仗了,他却拖后腿。

但是袁世凯说的没有道理吗,是个人都知道清军打不过任何一方,你只能中立。

所以最后朝廷只能采纳袁世凯的意见,在日俄战争爆发四天之后,宣布局外中立。

战争进行了一个多月之后,看不到海军夺取制海权的日期,陆军终于等不了了。

日本陆军在3月21日,日第1军3万人,携带100余门大炮,在黑木为桢大将的指挥下在朝鲜镇南浦登陆向北挺近,4月中旬,未遇抵抗就抵达鸭绿江左岸。

对岸俄军由扎苏利奇中将指挥,人数2万人、有62门大炮,构筑了一道绵长的堑壕,堑壕中驻守一万士兵,另有一万士兵则在十公里外的后方作为预备队。

4月30日夜间,日军发动进攻,5月1日在九连城展开激战,日军兵力占优势,其火炮从隐蔽阵地上发射,压制了俄军炮火。俄军害怕被包围,下令向辽阳撤退。东西伯利亚第11步兵团被日军包围,随成功突围但伤亡惨重。

这是两军陆军第一场较量,日军战胜了俄军,打开了进入东北的大门。

日本人初次胜利,让全世界刮目相看,能在野战之中打退俄军的军队可不多,因此一战即被认可。

这场战斗过后,英国人才开始认为日本有可能获胜,至少不会遭到毁灭性的失败了。

被英国鬼子忽悠的日本,其实连英国人都不看好,也真够悲催的。

不过杨潮却十分感慨:“就是这种,这种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任何代价,敢跟任何对手玩命的精神!成就了日本啊。”

所有的西方国家,英法德俄,凡是成功的在19世纪取得世界地位的国家,都有为了国家利益,不惜动武的态度,比如英国人打**战争,普鲁士打普法战争,法国人联合英国阻止俄国进入地中海的克里米亚战争等等,无不是为了利益而打的。

反观大清王朝啊,从未有为了利益而拼命的时候,总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总是求和平,除非别人打上来,否则绝对不会主动出击。

“不过打起来就好,大规模陆地战争打起来了,那么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该买军火了。”

杨潮心里暗道,这是他唯一的期盼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