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四十七节 扩建烟台港

大国崛起1900 第四十七节 扩建烟台港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英国人商人叫做艾柯夫,他是烟台西商会的会长,他三十七年前就来到了烟台,开办了一家和记洋行,主要做商务、保险与代办业务,代办了中印船运航运公司等20余家海运公司。还自有三艘轮船,开办烟台至天津、烟台至香港的航线,可以说垄断着烟台的船务与保险业务。

很显然因为业务的关系,烟台港的港口设备规模等等,都会对他的洋行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从去年开始,艾柯夫就开始呼吁烟台华洋商人共同集资修建烟台港。只可惜应者寥寥,没人敢对这样的大工程进行投资。

艾柯夫之所以这么着急,跟德国人对青岛的建设有关,德国人那么疯狂的建设青岛港,让他深深的感受到了压力。

事实上艾柯夫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各方对烟台的忽视,青岛建成后,很快就成了北方最大的港口,从此再也没有变动过,烟台彻底失去了跟青岛竞争的资本。

“杨大人,您看看。烟台虽然是一个海湾,左右都有陆地怀抱。但却是一个开口状,潮水影响很大,港池里经常帆船。而且码头水深太浅,才四五米深,现在最多能停靠五百吨级的货船。现在我们都是租用小船,开到外海将货物转下来,然后在转移到码头上。夏天还好说,到了冬天简直要命,工人们得穿着厚厚的皮裤,上面还得抹上桐油。要是掉到水里面,一下子就去了半条命。去年一年,我们就冻死淹死了十个人。”

烟台山灯塔下,一群人正在商讨着,这群人的核心就是杨潮。

说话的是一个洋人,年纪五六十岁的样子,正是来中国开创了一片天地的艾柯夫。

杨潮不住的点头,他不是工程技术出身,但是基本的道理还是听得懂的,再说了艾柯夫说的很透彻。

“所以我们现在得自己修建防波堤,然后把码头往深海里推,这样千吨大船就可以直接停靠码头。如果我们不这么做,等青岛港建好了,恐怕烟台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德国人可是野心勃勃,我相信您也不愿意看到德国人控制山东的海运吧?”

艾柯夫果然搬出了德国人。

杨潮笑着点点头:“当然让英国人控制山东海运更好一点!”

艾柯夫脸一红,但是却争辩道:“这不一样。您看看,烟台有海关,有常关。中国政府还可以在这里设海关监督,德国人到现在都还没有允许青岛派驻海关机构,您认为德国人在青岛会允许中国政府设置官员吗?”

这倒是事实,烟台这里是第二次ya片战争之后开放的口岸,由于位置重要,英法两国都很重视,两国第一时间在这里设置领事馆,包括烟台码头都是当时通过海关拨款建造的。

但是说到底这里只是口岸,跟上海一样的口岸,比上海好的地方在于,这里没有租界。

当时英法在烟台建港的时候,起先其实跟清政府商定的是开登州港的,因为登州本就是一座港口,可是后来发现,登州是明代起就建立的军港,地理位置是很好,但是却不适合作为一座商港。

英法两国可不想德国人这样,早就选好了青岛后,才选择性的占领。他们当时发现登州不适合做口岸之后,勘察了附近,发现当时还是渔村的烟台很适合,于是跟清政府商量,该开放烟台为口岸。

清政府巴不得呢,登州可是军港,而烟台只是渔村,于是就答应了。

烟台就这样开港了,并且很快建设了码头,但是当时修建的码头只是容纳五百吨级的,在当时是很先进了,可是工业革命催动下,西方造船技术日新月异,如今千吨级的大船就已经是常态了,谁也没有想过那么先进的码头会过时。

这一点德国人在青岛做的也更好一些,他们直接开建的就是可以容纳六千吨级的码头,就跟他们城市的建设一样,留了很大的余量。

“所以,我们只要修建两道防波堤,然后就可以新建新的码头,到时候完全可以停泊千吨级的海船。”

艾柯夫朝着大海比划了一个怀抱样子的形状,意思是修建两条手臂把港口抱起来。

杨潮道:“造价呢?”

艾柯夫道:“至少一百万两吧。”

一笔巨款,要是二三十万两银子,大家凑凑也就罢了,百万级别的那不一样。

杨潮笑道:“那如果要修建停靠万吨级轮船的码头呢?”

“万吨级!”

艾柯夫一惊,口气有些犹豫:“那恐怕得更高,三百两怕是少不了。”

杨潮道:“不要怕花钱。你找专业人士做个估价。然后大家把钱凑一凑,凑多少算多少。剩下的呢,交给我。不过这次出钱的人不会白出,本官会奏请朝廷,这次修港,谁出钱谁得利。可以获得港口运营权三十年!”

众人一下子愣住了,港口运营权?这个词汇可没听过,但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呢,这就是要把港**给私人?

杨潮知道他们不懂,立刻解释道:“也就是这次出钱的人,我们合在一起成立个公司,就叫烟台港务公司,负责运营港口业务。什么装卸船了,仓库存储了,这些都可以收费的。就算不打算自己搞,出租出去还可以收租金。反正啊,就是负责管理运营这座港口的。”

杨潮又对几个华商说道:“像孟老板这样的,也不要总想着挣了钱回去买地,然后娶一大堆姨太太,生一大堆儿女,最后家产一分再分。你们跟本官做声意呢,这家产该怎么分,本官管不着,但是大可以分股份啊。”

孟老板点点头,分股份是一个好办法,山西那帮人就是那么玩的,但是地产大家还是会分的,土地吗,都觉得地契抓在手里才踏实,分家第一件事就是分地。

孟老板叫孟洛川,在后世也有点名气,在现在名气更大,因为他是孟子的子孙,白手起家开办绸缎庄,家里的产业就是鼎鼎大名的瑞蚨祥,主要在北京经营,是北京有名的八大祥之一,不过呢,八国联军进北京,他家的铺子给人一把火烧了。

青岛这里是瑞蚨祥一家分号,恰好是来欢迎杨潮的,结果被邀请,今天一早就上了山。

“道台大人说的是,小人都记住了。”

虽然是孟子后人,但是待遇跟人孔家可就差远了,否则孟家也不至于为了糊口经商啊,儒家可是很鄙视经商的,谁见过孔门子弟出来经商的?任谁家有二三十万亩良田,也不会冒这个风险。

所以孟洛川在官员面前,也没有孔家那么从容,跟小民也差不了多少。

“孟老板,本官不是跟你说笑的,也不是劝你募捐的。你看好港口呢,你就投钱,不看好呢,就不投。拿出你孟子后人的气魄来!”

老实说孟子可比孔子刚烈,敢在战国时代就说出民为贵君为轻的人,确实有虽千万人吾往也的魄力,大概跟他出身底层,而孔老夫子是奴隶制小贵族有关吧。

孟洛川尴尬的笑笑,他又不是孔家人,而且也不是孟子嫡系,一向没有多少朝廷优待,怎么可能有什么气魄。

不过既然人家道台大人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怎么也得意思意思,出点钱给道台大人捧捧场不是。

孟洛川不知道他此时的想法,会让他后悔一辈子。

“好,那就这样!艾柯夫先生呢,帮忙联系港口建设招标,各位商界翘楚呢,大家也商量着入多少份子。如果是官面上的事情,就来找本官。十天之内,各位到道台衙门一聚,我们在议一议,这事就这么定了!”

烟台开港这不是什么坏事,这是有利于烟台当地发展,而且能够推动山东发展的好事。

要知道青岛之前,烟台可一直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天津、营口都比不上烟台,从海外输送到河南、山西一带去的货物,可都走的是烟台。以为这里跟天津等地相比,有一个特别的优势,那就是不冻港。这时代可比后世冷多了,冬天天津港可是跑不了船的。

而且现在烟台港还在朝廷的掌控中,那更不能不为他的发展考虑了,青岛港虽然也能刺激发展,说到底还是在德国人手里,无论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是涨涨国人尊严,杨潮都要把烟台港打造成北方第一大港。到时候跟青岛双港起飞,也算是促进了山东的发展。

处理完这些事务,杨潮才回到衙门。

衙门就在烟台,准确说起来,只有烟台这里,才算是杨潮真正的地盘。

因为按照惯例,登莱青道台,一直兼任烟台海关道,烟台这座港口城市的一切,都归海关道管辖。法理上来说,只有在这里,杨潮才有治权,在下面的州府里,杨潮只有监督之权。

杨潮虽然是孤身一人上任的,但是衙门里却不是空荡荡,该有的其实都有,比如吏员。

对于中国古代官府的吏员,杨潮的认识就是后世的公务员,是做实际事务的,而官员,则是负责统筹领导的,是不负责具体事务的。

另外官员身边一边还有幕僚,也可以叫做师爷,也是干具体事务,并且给官员出谋划策的。但杨潮新官上任,还没有来得及招募师爷,因此衙门里只有两个老吏员。

这是远远不够的,杨潮打算大力扩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