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七百一十三节 确实是北方

大国崛起1900 第七百一十三节 确实是北方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为什么北方那么让人关注,因为李思第说杨子集团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此事,同时又宣布去北方参加苏俄跟中国之间的油气管道通气仪式,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当年杨潮用自己的方式跟整个苏俄对抗的事情。

反倒是油气管道本身,关心的人少多了。

这条油气管道,杨潮回国主持经济大局的时候就开始修建了,基本上是跟渤海隧道、青藏铁路同时开工的,渤海隧道已经修通,青藏铁路还困难重重,但这种管道就顺利多了,在没有动用特殊手段的情况下,如期完工。

当然也不是没有过困难,至少苏俄就是一个大困难,杨潮回国之后可以修建中国这段的管道,但是苏俄那边却没有动静,因为在中国驻军秋明的情况下史达林坚决不同意开建,哪怕中国政府对这个攻城描述的多么有前景,每年能进口多少多少石油,给苏俄带去多少多少外汇,史达林也坚决不同意。

外界舆论的评价是,史达林放不下跟杨潮的私人恩怨,直到杨潮在柏林奥运会之前,出访了一次苏俄,达成了撤军协议后,苏俄才开始决定修建另一端的管道。

所以说,杨潮可不是白白撤军的,是换取苏俄修建油气管道,向中国输送油气的。

至于油气管道修建技术方面,反倒不是太大的困难,石油管道洛克菲勒六十年前就修建了输油管道,技术早就成熟了,杨子实验室经过多年研究和技术储备,也解决了动土条件下的施工也保护技术,早就完成了设计,要不是之前的俄罗斯帝国排华,以及之后的苏俄入侵,这条线路早就修通了。

输气管道也不是什么难题,早在7年前的31年,美国人就把输气管道从德克萨斯州修到了芝加哥,总长度达到1600公里,美国第一条输气长距离跨洲输气管道更是在1891年就从印第安纳州修到了芝加哥,可以说输气管道的技术也很成熟了。

唯一的困难还是苏俄一方,当中国驻军撤退之后,史达林立刻开启了油气管道工程,本来按照中国工程人员的计划,他们至少要用5年左右,才能够修通这一条管道,可是史达林派来了30万劳改犯,硬生生用两年半时间就修通了这条管道。

当然其中中国技术人员,甚至美国技术人员,也大量参与其中,美国人至少焊接了西伯利亚段一半一半以上的焊缝,而且供应了不少路段的管道。

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只要负责总施工以及提供其中的防冻技术和动土施工技术,当然总施工方案也是中国技术人员提供的,因为他们早在经济危机前就已经着手进行设计了,经验最为丰富。

但能这么快修通,应该还是靠着苏俄犯人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或者说他们官僚牺牲他们的犯人的无畏精神,根据中国的施工方案,土建工作每年只能在夏秋季节进行,每年施工时间最多七八个月,冬休期至少要四个月,可是在苏俄官僚的行政命令下,苏俄工人不但冬夏不停,而且日夜不息两班、三班倒,冬天用火烤化动土施工,夜里用发电机照明施工,结果36年下半年施工,硬生生在39年底前就完成了。

这条输油管道很重要,管径超过美国人普遍的600毫米,达到了1000毫米,每年输送石油数量可以达到5亿桶,而且由于第一次采用大口径管道,所以设计余量很大,技术成熟之后,增加油泵压力,还有大量提升的可能。

但天然气管道,杨潮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原因正是西门子都不太看重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技术,杨潮让西门子研发这个技术,打算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所谓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后世很热的一种概念,就是不通过长距离输电,而是直接在当地发电。

之所以有长距离输电,那是因为早期发电厂无非是火电和水电,水电是根据河流来决定的,因此要送到外地必须用高压输电,而火电虽然较为灵活,可如果分散开来,则运输燃煤的成本太高,远距离输电更节省成本。

但是随着天然气管道的普及,天然气的运输成本甚至比输电消耗的还少,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最为发达,用天然气发电厂,在各地进行当地发电,大大节省了输电损耗,而且电源更稳定。

杨潮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给蒙古高原提供能源,显然地广人稀的蒙古高原上,不可能拉一条高压电过去,那样损耗太大,可能损耗在路上的,还比人口稀少的蒙古城市消耗的多,因此只能就地建厂,那么天然气就比燃煤更有优势了。

同时从西伯利亚输往中国的天然气,毕竟蒙古高原,更是让这里拥有方便的天然气接口,用天然气发电条件得天独厚。

西门子的燃气轮机虽然功率还不算大,但是两座电厂,也足以满足库伦这样的城市用电和工业用电了。

但除了杨潮,对天然气发电前景看好的国家并不多,不然也就不会让瑞士走在最前列,美国人肯定早就发展起来了。

现在杨潮抢先一步,抢占了技术的制高点,就等这条管道修通了。

李思第11月初就到了库伦,参观了发电厂,对发电厂的技术表示了赞叹和好看。

现在电厂还只能用气罐运输的天然气,因此进行必要试验之外,一般是不会开机的,就等天然气管道通气了,不过输气管道也已经完成了分段试验,目前正在进行全段通气试验,如果能够成功,李思第表示,要在蒙古高原上的每个城市中,都修建这样一座电厂。

一直不太重视燃气轮机发电的西门子,这时候才开始重视,可是他们发现研发汽轮机的整个团队全体都跳槽了,这让他们又尴尬,又被动。

接着李思第又参观了油气管道。

油气管道从苏尔古特开始,以高架管道的方式,一直修通道新西伯利亚,然后转变为地面栈桥方式,在必要的位置留出通行通道,供火车、以及动物通行。一直往南,修到中国的阿勒泰,然后往东往南横穿蒙古高原,到达华北地区。

其中有几个总站,苏尔古特算一个,秋明油气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这里汇集,然后加压输送,经过托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两个大型加压站后,在巴尔瑙尔汇集,这是第二个总站,进入中国境内,阿勒泰是第一个总站,接着沿着阿尔泰山脉南麓一直修到包头,这是第二个总站,从这里南下山西、陕西,往北到库伦、往东到北京是第二个总站,从这里往南到达山东,送到终端东营。

显然在中国境内长度占了总长度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修建速度慢的原因之一,总长六千多公里的管道,在西伯利亚只有一千多公里长。

李思第盛赞这是一个工程学奇迹,跟渤海隧道一样伟大。

之后他除了参观输送试验外,还频频与苏俄官员接触,商讨油气管道修通之后的石油贸易问题。

但外界的解读显然比较多,他们认为此举跟李思第宣称的,通过杨子财团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有关,显然杨子财团正在跟苏俄密谋。

苏俄这个神秘的国家,确实给了中西方报纸足够的遐想空间,甚至有人提出了,杨子财团肯定想要效仿当初杨潮的做法,在全世界招募雇佣兵战斗了,可是当你他们可以招募到足够的陆军数量,现在要突破美国的海上封锁,他们难道还能招募到海军不成?

带着这个疑问,时间到了11月中旬,输油、输气实验都非常成功。可外界关心的人都不动,更不用说库伦的天然气发电厂成功并网发电的事情了。

大家都期待着杨子财团会如何应付美国的海上封锁,但让他们费解和焦急的而是,杨子财团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具体可行的方案公布,不由让人怀疑他们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杨子财团始终没有动作,很快世界舆论的注意力就转向其他方向了,因为这一年可是极不平静的一年。

西班牙内战还在继续,并且还看不到结束的迹象,有大量美元假钞支持的西班牙政府,物质条件比历史上好得多,通过走私始终在死撑着战局,马德里、巴斯克地区的战局始终焦灼不清,让人看不到战争结束的期限。

阿道夫却已经开始玩起了政治钢丝秀,先是在年初,通过暗中支持奥地利政变的方式,在英法的绥靖之下于上半年吞并了奥地利,下半年开始,又制造接客斯洛伐克境内的苏台德区紧张局势,对这一地区提出了领土要求,最终又是在英法的绥靖之下,于八月份吞并了苏台德区。

但阿道夫显然不打算收手,依然在制造舆论,在国内大肆抨击接客斯洛伐克对德国的不友好行为,让欧洲紧张不已,生怕战争再一次降临这片饱经一战战火摧残的土地。

就在这时候,东亚边缘的朝鲜,宣布要对墨西哥进行友好的访问,并进行军事交流,才再一次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东方。(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