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六百三十二节 劫富济贫

大国崛起1900 第六百三十二节 劫富济贫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第270票。

————————————

既然在上海,自然要见一见中国最大的包租公梁启超的,这些年他不断的盖房子,在全国各地盖了100多万栋租屋,为1000个以上的家庭提供了廉价住房。

不过住他的公屋的,都是城市里的最底层,经济危机之后,很多人都退租了,那些人大多回到了乡下。3年经济危机,对公屋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因为退租的人太多,而公屋建设都是用借债推动的,租金少了,债可没少,该还的钱还得还。

要不是国家紧急出手,公屋公司可能就破产了。

梁启超在某些脾气上,跟张謇是一样的,那就是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张謇始终坚持,上不给官府惹麻烦,下不给百姓添负担的道德观,梁启超也差不多。

现在靠着国家才能活下去,让他觉得十分不痛快,这种传统士大夫,总愿意将更多的社会责任放在自己个人身上,从而获得一种牺牲奉献后的精神满足。

可有时候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某些失业的,不可避免的要依赖到政府,西方人认为组建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些个人无法提供的社会服务。

这些道理,梁启超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他有他自己的道德观。

所以他很不痛快,甚至可以说痛苦,人都憔悴了不少。

杨潮跟他谈以公屋名义发小额债券的事情,他都有些无精打采,不感兴趣。

梁启超显然对这时候继续修建公屋不感兴趣,他更没有兴趣把自己的困难向杨潮抱怨,还不够丢人啊?

幸好杨潮早就将一切调查清楚了。

公屋现在的入住率已经降低到了一半,以公屋的运行条件。如果入住率达不到七成,基本上就面临着亏损。

入住率降低的最重要原因,是那些最小型的,30平米的房子开始变得无人问津,50平米的房子倒还算受年轻夫妇的欢迎,在城市里刚刚建立家庭的年轻人。对这种租金不高,水电保证的小房子比较满意。

但是30平米的单身公寓,就不太受欢迎,当年大繁荣的时候,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有些两口之家,甚至三口之家,宁可挤在30平米的房子里,但是经济危机过后。很多人走了,之后最低日薪法案颁布,即便有返城的工人,工资也整体提升,对这些小房子就有些看不上了,现在租住小房子的,主要是单身青年。

可以想象,即便经济慢慢恢复。这些小房子恐怕也很难在恢复过去的辉煌了。

“启超公,如今不同了。公屋过去是给穷人盖的房子。可是中国人不能老是穷人。您说是把有钱人的钱都没收了,让所有人都变成穷人好呢,还是让所有人都办成有钱人好?”

这其实就是苏俄模式和瑞典模式。

梁启超不耐烦道:“当然是人人富裕的好。”

他很不想回答这样脑残的问题。

杨潮笑道:“我们现在就是这么做的啊,你看看,是不是所有人的工资都涨了。一个泥腿子一年挣360两银子,这种事。您跟康保皇当年搞维新的时候可曾想到?”

梁启超冷哼一声:“犯不着在老夫跟前卖弄。”

梁启超以为杨潮在自己面前夸耀他的政绩呢。

杨潮道:“这可不是卖弄,而是让您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今时不同往日了。你觉得一个一年能挣三百多两银子的人,会愿意住30平米的房子吗?”

梁启超沉默片刻,最小的30平米公屋。随着成本越来越低,现在月租已经降到了2两,50平米的不过3两,对于一个月能挣30两银子的人来说,他们愿意多花1两住的更舒服一些。

杨潮又道:“所以啊,您那小房子该退出时代了。不过公屋还是得建,毕竟不是人人都买得起花园洋房的。但是大家也愿意住上花园洋房那样的大房子,怎么办?还不是得靠您给他们建。”

杨潮给梁启超戴着高帽子。所谓花园洋房那是只有富豪才能住得起的,什么商品房之类的现在还没有出现。

最早的商品房,大概是香港的霍英东在50年代后搞出来的,他采取了卖楼花的方式,按照一家一户的方法来卖房。

在他之前,还没有出现将一座大楼分拆出售的先例,哪怕是高楼大厦,也最多是一层一层卖的,政府发给大楼的房契,也都是一栋楼一个门牌号一张房地契,一家一户都拥有房产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房地产市场几乎都是富豪的独家生意,高楼大厦也主要用作商业,普通人家只能挤在胡同里弄之类的脏乱差的地方。

公屋开始之后,给了很多人一个选择,那就是只要花很少的钱,普通人也能住得起高楼大厦了,但公屋的房间面积毕竟太小了,新鲜感一过,中产家庭就不愿意挤在这样的住房里面了,很多人都选择去租里弄的民房,自己租一个院子,里面有自己的厨房,有自己的厕所等等。

“你的意思是盖大房子?”

梁启超疑惑道。

他确实始终认为公屋就是给穷人住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这是一种情怀。所以公屋全称寒士公屋,当然是给穷人住的了,现在要盖更好的房子,这让梁启超有些犹豫。

杨潮笑道:“当然要盖大房子,盖70、80平米的,还要盖100以上的,200的,300的,甚至500和1千的。”

梁启超皱起眉头,如果说盖70、80平米的他还能接受,这就算是穷人变富了,理应让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500、1000的给谁盖?还不是给那些富豪,有什么意义?

梁启超冷笑道:“有钱人自己就住得起花园洋房。还要让他们来占公屋的便宜?”

在梁启超看来,这简直就是岂有此理。

杨潮道:“谁说让他们占便宜了?我们可以实行累进制租金啊。就是房子越大,缴纳的房租比例越高。30平米的房子,一个月交2两房租,50的3两,那么100的。我们就收10两,200的收30两,500的收100两,1000的收500两。住的房子越大,我们赚的越多。”

梁启超又道:“公屋还成了赚钱的买卖了?”

这真是死脑筋,难怪他维新不成。

杨潮道:“为什么不能赚钱,赚了富人的钱,可以拿来补贴穷人啊。比如我看那30平米的房子,租金就可以降到1两。50平米的降到2两。这不是很好吗。”

梁启超这才点了点头。

杨潮也不知道中国某些传统知识精英的世界观,为什么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仇富的情结,为富不仁的观点为什么能影响到他们?

“这算劫富济贫吗?”

梁启超想明白了,还有心情开玩笑了。

杨潮道:“那倒也不是,只是普通的社会财富调节罢了。而且不仅租,还可以卖。哈同那样的大富豪的花园洋房,现在少了100万两休想建的起来。即便是有钱人,也不是人人都能住的起的。但是我们可以帮他们造。他们造一栋豪宅动辄百万,我们可以盖高层。盖个二十层,每层一栋豪宅,均价怕都要不了10万两,卖给富豪30万也未必卖不出去。”

哈同花园是1902年建造的,当时花了70万两,随着通货膨胀和工价、低价增长。现在要盖同样的房子,没有个2百万怕都拿不下来,嘉道理十年前建造的豪宅就花了100万两,现在100万两,也就是地价而已。

但是公屋公司不缺地。上海政府免费给他们划了大量的土地,他们建造的豪宅虽然面积上可能比不上哈同他们的,但是却比他们的便宜的多了,像嘉道理家那种14000多平米的豪宅他们自己建造得100万两,公屋连10万都用不了,卖30万,50万的,未必卖不出去。

可梁启超又一次犹豫了。

他是盖房子的初衷是为了给穷人提供体面的住所,现在不但要给富人盖房子,还要卖房子,这跟做生意有什么区别,他梁启超的身份,岂能沦落成一届商贾。

再说了,给富豪建便宜的豪宅,这怎么看都是在为富豪们谋福利,这违背了他的初衷。

“用上海市给的免费地,给大富豪们盖便宜豪宅?呵呵。”

梁启超不由冷笑起来。

杨潮明白,这些传统士大夫们考虑问题,从来不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中国从来不是一个经济主导的社会,他们更多的是从社会,从传统道德,从理想主义出发的,他们能看到穷富不均,却不知道资本积累,所以他们更愿意小国寡民,愿意鸡鸣犬吠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就像梁启超反感的,用上海给的免费地,给富豪建低价豪宅,感情上确实难以接受,但话说回来了,公屋公司是一个非盈利性机构,相当于公益性质的企业,最终是要服务社会的,那么钱在这里,跟钱给了政府没什么两样。

反正就算公屋不这样卖房子,迟迟早早也有商人会悟出来卖楼花的招数,到时候房地产市场就要开始飞腾,房产商开始成为暴发户,与其那样,杨潮更愿意让公屋来做这个房地产开发商,起码它赚取的巨额利润最后还是返还给了低收入阶层。

但梁启超可不容易说通,杨潮也没时间三顾茅庐。

“启超公您自己个儿考虑吧。单靠盖大房子收租,您什么时候能收到,等房子盖好,招到租客,至少得一年以上,以现在的行情,怕是到时候公屋就该破产了。公务公司是我创设的,但是您争着来当这个总办的,如果他在您的手里倒了。应该没人骂的到我。”

杨潮威胁了一下梁启超,然后就起身告辞离开,梁启超很矛盾,一副失神表情,杨潮离开他都忘记了送。(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