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五百八十七节 宠物狗和野狗的世界观

大国崛起1900 第五百八十七节 宠物狗和野狗的世界观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第270票。

————————————

拿着枪做生意的好处显而易见。

大量的军火物资不断生产出来,大量的工人得到工作,不止是兵工厂的,工业体系是一条锁链,是一张网,兵工厂开始生产,需要原料,那么钢铁厂就开始运转,钢铁厂需要铁矿和焦炭,煤矿、炼焦厂开始运转,铁矿、煤炭需要运输,航运甚至造船业也能得到利益。纺织厂开始生产军装、被服,缫丝厂、纺纱厂受到利益,然后是蚕农和棉农得到收入。

所有的工人都得到了持续的收入之后,他们就会开始消费,收音机、电话机、自行车、汽车都会进入他们的采购名单,当经济滚动起来,这张网就开始扩张,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就到了。

不过还没有那么容易,只是一次小小的刺激,中国这么庞大的经济体还不可能就此开始恢复繁荣,除非是世界大战那样规模的战争,否则是不可能让世界经济再一次回到繁荣期,依然会在萧条中挣扎许多年。

这就是自由经济的烦恼,要享受效率,也要承受萧条。

苏俄经济模式就不存在这种烦恼了。

一切按照计划来。

计划则是人制定的,所以归根结底是要控制住人,控制人的方法统称为权术。

史达林从来跟弗拉基米尔不是一路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的那种精神洁癖他完全没有,只要能达到目的,他什么都敢干,什么都能干,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当年为了给苏维埃筹款,他多次抢劫过银行,行径比上海的青帮更为恶劣。

史达林在弗拉基米尔死后又维持了几年的新经济政策,当苏俄经济彻底恢复到战前后,他立刻就着手推行大经济建设,工业上采取的是计划模式。农业上开始推行集体农庄制度。

29年,史达林宣布“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然后派出了两万多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号称‘二万五千人大队’,到一个个农村去做动员,这些人工作效率极高,用了一年时间,就将一半的苏俄农民赶紧了集体农庄。

这些‘专业’人员的手段确实很专业,通过将120万户‘富农’当做典型流放到北极圈。或者公开枪决,很容易就让其他农民‘自愿’加入了集体农庄。

由于他们太急于求成或者上面逼的太紧,结果导致了非常惨烈的内耗,老百姓在加入集体农庄之前,就大量屠宰自家的牲口,因为牲口以后就不再是自己的了,于是苏俄农民在集体化运动中,屠宰了三分之二的马。五分之四的牛,六分之五的猪和85%的羊。

大牲口的损失。本来就会让没有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大集体制度下失去了劳动激励后,普遍的偷懒让耕种质量也会大大降低,同样的播种,过去富农会把庄稼当做祖宗一样伺候,而现在的集体农庄职工随随便便洒上种子也就完事了。

本来失去了最懂得耕种的富农。耕种质量就已经降低,加上集体制度下的怠工,生产流于表面,这些情况苏俄高层不可能不清楚,史达林很快就知道了结果。但他并没有思考深层次的原因。

于是史达林想过要缓和,真理报当即批判了两万千人大队在农村的工作,违背了‘自愿’原则,开始允许农民脱离集体农庄。

史达林太乐观了,他认为大多数人还是自愿加入的,只有小部分才是被那些积极工作的同志用错误的手段请进去的,结果他猜错了,当政策公布之后,大量农民离开集体农庄,秋收之后,更是基本上都要走光了。

史达林这个政客明白,他是被底下的人蒙蔽了,不是少部分人被强迫加入,而是所有人都不是自愿加入的。

但是他并没有立刻进行改良,而是改变了他之前的政策,不再允许农民脱离集体农庄,并且开始强行推行集体化,他提出了口号‘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史达林不在幻想,明白他的政策是不得人心的。

可是明知道自己的政策不得人心,为什么还要推行呢?是这个人残忍吗?

不,这不是道德层面的,就好像后世的某国明知苏俄的历史教训,还要学习苏俄的集体化运动,这是发展工业的必然手段。

集体化之后,苏俄的农业发展是大大退步的,产量还赶不上沙皇时代,但是粮食征购量却比集体化之前翻了四倍,这就是一切的原因:可以更方便的榨取农民的剩余价值。

通过建立集体农庄,苏俄完成了一种严密的征购制度,他们用远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征购粮食,农民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积极性,加上消极对抗,屠宰牲口,造成粮食耕种面积大减,可是征购额却没有降低。

结果导致老百姓不得不把自己的口粮低价卖给国家,然后在黑市上购买维持生计的粮食,黑市面粉的价格比国家征购的高6倍。

在这种情况下,饥荒是必然要发生的,可悲的是,乌克兰在沙皇时代,拥有整个俄国谷物耕种面积的90%,甜菜耕种面积的85%,这样一个富庶的流淌蜜糖的地方,竟然也出现了饥荒。苏俄后来表示,这是自然灾害,可是离奇的是,一河之隔,同样住着乌克兰人的被波兰控制额西乌克兰土地上,却没有发生什么灾害,苏俄这边的乌克兰人游过河去就能得到同族的救济。

更可悲的是,一面有人饿死,一面苏俄却在大量出口粮食,派警察、军队到农村去征购粮食,拿走农民的种粮,造成欧洲粮仓乌克兰饿死了400万人,后世也有统计说是800万人,甚至乌克兰政府说有1000万人。

有多少人不重要。只要出现了大面积饿死人的情况,那么基本上整个民族都在挨饿,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饥饿,这种记忆会伴随整整一代人,这就是为什么后来阿道夫的纳粹军队打进乌克兰的时候。会受到乌克兰人普遍的欢迎,直到戈林那个愚蠢的种族主义胖子,在乌克兰推行灭绝政策后,乌克兰才出现了大范围的起义。

后世的乌克兰将这次饥荒称为苏俄的种族灭绝政策,是有意的认为制造饥荒,有意的灭绝乌克兰民族,为此和俄国打了很多次口水官司。

但何止是俄国,全世界都知道此时,英国知道。法国知道,美国也知道,但是丘吉尔,罗斯福都保持了沉默,因为死的都是俄国佬,站在国家的角度,没有人希望别的国家强大,俄国人在饿死自己人搞工业化。在当时的英美看来,这是崩溃的前兆。

但是他们失误了。苏俄硬是利用自己老百姓的性命为代价,堆出了一个超级工业体系,最终让俄国第一次拥有了可以跟世界第一强国抗衡的经济力量。

史达林当然知道农民吃不饱,知道国家在压迫农民,知道农民将集体农庄称作第二次农奴化,当然也知道农民在大批饿死。但是工业计划不能停止,已经下达的订单必须采购,机器设备必须进口,可是钱从何来?当然要从农业中来,通过向欧洲市场出口粮食。换取外汇从中国购买机器设备。

所以无论乌克兰农民积极不积极,他们都必须要出那么多粮食,无论他们饿死人不饿死人,他们都必须拿出这笔工业化资金。

史达林敢这么压榨农民,把农民当成工业化的奴隶压榨,是因为他知道没有组织的农民是不能跟有组织的暴力机器对抗的,集体化中出现了上万次农民起义,无一不是被镇压。据统计,苏俄最多时候劳教人员高大5000万,占四分之一的人口。

农民不但要提供工业化的资金,还要承担工业化的劳动力,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跟军事有关的机器制造业比沙俄时代增加了9倍,大工业的工人数量从300万增加到了600万,人从何处来,不言而喻。同时农村中2000万户农民编入了集体农庄中,建立了2000多个拖拉机站,用机械生产来代替损失的人力。

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工业化,农业劳动机械化,农业人口工业化,只不过跟英美走了不同的道路而已,付出的代价多了些而已。

当然这种事情,也只有史达林这种文化观念的人才做得出来,换成丘吉尔做不出来,换成罗斯福做不出来,换成杨潮同样做不出来。

因为丘吉尔、罗斯福这种豪富阶层出身的社会精英,他们的世界观跟史达林这种人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不一样,他们面对的竞争压力不同,丘吉尔家族是大贵族出身,丘吉尔本人出生在一个宫殿式庄园中,罗斯福家族可以追溯到美国第一代移民,他叔叔就当过总统,罗斯福本人在银行业中工作过,他继承的遗产高达数百万美元。

罗斯福、丘吉尔比之史达林,就好比是住在主人豪宅中的宠物狗跟外面草原上的野狗,宠物狗之间也有冲突,也有竞争,不过在他们眼中,竞争的目的不过是你吃肉还是啃骨头的区别,而史达林这种野狗的眼中,竞争就是你吃一口我就得饿死的区别。

因此一个倾向于让自己过的好也让别人过得下去,一个是则认为自己要活下去,别人就得死。

所以罗斯福等人至少做不出为了工业化而让十分之一人口饿死的恐怖事情,而在史达林眼中,这些都不是个事儿,他对乌克兰等地饿死人的情况心知肚明,但他认为“死一个人是场悲剧,死几千人就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了。”

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不在乎死人多少。

不过杨潮并不反感史达林,因为他知道史达林的选择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他甚至还有些欣赏史达林的统治手段,因为史达林真的很精通东方权术。(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