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四百二十二节 西伯利亚风(第七更)

大国崛起1900 第四百二十二节 西伯利亚风(第七更)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感谢萨扎比的月票,第六张月票了,还剩四票下一更。

————————————

“最后能剩下多少兵,就看你手下这些人的成色了,不合格的都得清掉。回奉天的话,我给你递个话,在省府谋一个警察局长之类的实缺,应该不是难事。”

张作霖手下土匪出身的人太多了,十万骑兵中土匪出身的至少有三万人,尤其是其中的军官,很多都是过去的土匪头子,战斗力就不用说了,不提正规化,骑兵这个兵种就已经是一种落后兵种了,都机械化了,谁还玩马刀?

因此要裁撤的话,剩下的士兵不会太多,张作霖这个集团军司令,能剩下一个师的编制就求神拜佛了,所以当裁军的军官团来跟他宣布了政策之后,张作霖才会狗急跳墙玩出这一手土匪手段来。

他闹出这些事情后,在军中影响很坏,吴佩孚力主从严处理,是杨潮压了一头,毕竟这些人从当年的日俄战争后,很多就为杨潮出力了,真要动刀子于心不忍。

张作霖两难啊,去奉天当警察局长是一条出路,但那只是他个人的出路,他手下大量的兄弟怕是没有这个待遇,就这么抛下他们于心不忍,土匪讲义气那一面让他有些纠结起来,到底是为了个人前途配合政府,还是为了江湖义气对抗政府。

“没有第三条出路吗?”

张作霖试探道。

杨潮摇摇头道:“蒙古眼见稳定下来,这里满清三百年间也没有大乱,蒙古人早不是成吉思汗的勇士,而是老老实实过日子的牧民了。这里不是用兵之地,而骑兵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多少出路了,没有草原就不会有骑兵。你应该明白。”

张作霖点点头:“可是裁撤的人也太多了,他们不会养马种地,除了打仗没有什么其他能耐,总不能看着他们落魄饿死。”

杨潮叹道:“时代变了,人总要变的。这样吧,我做个主。裁到三万人,但是全都调到新疆去吧,听命于杨增新,哪里现在还比较乱,维人兄弟、蒙古王公在加上十万白俄溃兵,杨增新手里没兵应付起来也很吃力。你的骑兵出身虽然不好,但是应付起这些事情来倒也得心应手,起码不会有心理负担。至于留什么人,裁什么人。你自己看着办吧。首要是得心应手,办事得力,没准需要你们干一些脏事。说句不好听的,也许你手下一些人就盼着干这种事呢。”

张作霖神色凄婉,但是重重给杨潮磕了几个头。

“谢大总统栽培,大总统但有所命,雨亭肝脑涂地。”

“起来吧。最好不要让你肝脑涂地,那不是好事情。”

张作霖明白杨潮说什么。因为如果杨潮真要用他的时候,怕不是什么好事。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时候,恐怕才会用到他这种人。

张作霖仓皇走后,杨潮不由叹息,一个时代结束了,属于草莽的民国气息渐行渐远。希望永不回复。

“大人。您瞅瞅!”

张作霖刚走,张念跑进来,穿了一身黑色皮毛。

“这是貂皮吧?”

杨潮摸了摸,感慨道。

张念笑道:“可不是嘛,上等的貂裘。拿到上海去,至少一千两银子!”

裘跟皮不一样,所谓的裘,指的是胳肢窝下那一小片皮毛,最为细腻,最为保暖,色泽最好。

杨潮叹道:“这群落魄贵族,倒把风尚给引导起来了。”

没错,这就是最近流行的时尚,西伯利亚风尚。

这股风从西伯利亚吹起,席卷到了库伦,显然张念身上这件,肯定是张作霖在库伦买的,或者通过别的方式弄来的。

这股风吹到库伦不出奇,都冲到上海去了。

冲到上海也不出奇,在巴黎都吵得热火。

说起来也奇怪,战前巴黎还流行波西米亚风尚,可自从俄国革命,大批的俄国贵族流亡巴黎,将老旧腐朽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宫廷文化给带到了巴黎,早就没有了贵族文化的法国人对俄国人这种落魄的文化,推崇备至,俄国人很快就成了巴黎社交场合的名流。

文化的冲击,让俄罗斯文化借助巴黎这个时尚平台突然热了起来,当然其中也许也有西方人对俄国贵族的同情在内,才吵起了这股风尚。

随着沙皇在西伯利亚的根基稳定,贵族再次获得了权力和地位,很多俄国流亡贵族从全世界各地赶往西伯利亚,让这个人口稀少的地方,贵族和平民出现了极为夸张的比例,加上圈子变小了,而且又受到了打击,失去了希望等等,这些人玩命的醉生梦死中,爆发出来的文化能量继续在西伯利亚酝酿,寒风都挡不住这股歪风邪气。

于是由巴黎发端,在西伯利亚开始发展,接着扩张到全世界。因此这股风尚也被叫做西伯利亚风。

杨潮不知道这股风能够吹多久,因为这很显然是一股歪风,当然哪怕是歪风,也必须是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够吹的起,比如俄国革命,贵族大量流亡,才可能造成多种文化的交融,可是这种文化交融后出现的新文化,能不能被认可,被认可多长时间,那就得看机缘了。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往往是随着硬实力的扩张而起,比如法西斯文化,大家一下子就能想到纳粹,后世各种年轻人还崇尚纳粹,包括被纳粹消灭了上千万人的俄罗斯人,他们的光头党动辄在头上纹一个纳粹卐字标志。

再说美国文化,二战之前,美国人疯狂的享乐主义,大量的歌舞厅、夜总会、游艇等,都被认为是腐朽的,堕落的,趋向灭亡的,可是当美国人拯救了欧洲之后,却反而变成了自由的象征,美国文化开始受到全世界的推崇,吃一口炸鸡,喝一口可乐,就是自由的生活方式了。

可以想象,如果纳粹赢了,顾忌佩戴卐字标志,吃黑面包,喝德国啤酒才是风尚。

就算纳粹失败了,他们的文化依然流毒全世界,得到无数民族主义的推崇,可谁知道,法西斯的开创者其实是墨索里尼,是意大利人,可全世界想到严谨、强权、扩张这些词汇的时候,谁会联想到意大利?

连阿道夫起家的时候,都把墨索里尼当偶像,可后世没几个人会认可墨索里尼,还不是因为纳粹硬实力更强,打遍天下无敌手吗,同样的道理苏俄即便解体了,在全世界依然有无数崇拜者,我大****太祖的头像,不也在全世界流传?

但现在西伯利亚这股风气,根本就没有硬实力支撑,这就让杨潮有点弄不懂了。

类似的文化现象,还有波西米亚文化,也是不跟强权挂钩的,如果说是因为俄国贵族的凄惨遭遇得到了同情,吉普赛人的流浪生涯充满了传奇,那么犹太人呢,他们的苦难不比俄国贵族少,他们的传奇不比吉普赛人少,犹太人怎么就没有什么文化被推崇过?

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杨潮还想推广中国文化呢,可他真的想不明白,搞这种时尚文化,还得是人家时尚圈的人嗅觉敏锐。

“走,去西伯利亚,我们也去感受一些这股寒流,时尚一把!”

火车开动,迎着西伯利亚的北风,快到冬天了,这个年杨潮不打算在国内过了。

由于西伯利亚石油和矿产的开发,蒙古这条铁路倒是跟着沾了光,修建了完备的复线,而且复线跟西伯利亚铁路标准一致,采用了俄国人的宽轨,轨道宽了,车厢也能跟着加宽,杨潮这列专列可宽敞的很。

走起来也很平稳,后世很多专家都认为宽轨比标准规有优势,可谁让英国人势大呢,他们的铁路就是标准,最初是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实力强大就能让他们家两匹马的屁股,决定世界铁轨的宽度。

而中国不选择英国标准行吗?全世界所有的铁路基本都按照这个标准,自己关起门来发展一套宽轨技术,等于是在跟全世界竞争,杨潮没有这个野心,也没有这个伟大的性质,他打算顺势而为,将来高速铁路技术谁知道哪国先研发出来,是日本还是德国?反正标准轨道的国家研发出来的几率要大得多。

而且中国大多数铁路都是按照标准轨道修建的,因此也就只有要跟俄国铁路接轨的地方,才会保留宽轨,比如东北铁路,在比如蒙古这条复线。

除了宽轨之外,还生产了大量的重型铲雪车,足以保证冬天铁路的畅通,只要不是百年不遇的大雪,秋明油田的石油就不会出现运不出来的情况。

火车很快就进入了西伯利亚地界儿,出了买卖城继续往北走三个小时,就看到了辽阔的贝加尔湖,沿着贝加尔湖往西,最后开到伊尔库茨克,这里是现在俄罗斯帝国的首都。

一场大雪不期而遇,当杨潮走下伊尔库茨克的火车站的时候,大雪中的车站有些陌生,走了大半年,这里完全大变样了。

巨额石油和矿产收入的刺激下,俄罗斯政府可是有大把的资金用来装点门面,伊尔库茨克车站进行了返修和扩建,整个车站装修的跟个艺术馆似的,车站大厅铺设着大理石,到处都有画家的油画,巴洛克式的穹顶上,也绘上了华丽的笔画。

这哪里能看出来是一群落魄贵族的统治区?

杨潮不由摇了摇头,抬腿踏上了接他的汽车。(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