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三百五十七节 给东方指路

大国崛起1900 第三百五十七节 给东方指路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日本人十分谦卑,他们不但代表日本政府,而且代表天皇家族对杨潮表达友谊。

日本人现在通过各种方式在宣扬对杨潮,对中国的感激,就好像他们后世宣扬跟美国人的密切关系一样,被美国侵略也能被日本人宣扬成帮助他们开国。

日本人是真敢这么玩的,在自己国内宣扬一个把自己痛打一顿的国家的恩德,也只有日本人敢这么玩。

但是杨潮是不会受到迷惑的,他知道日本人之所以如此乖巧,那是因为横须贺和佐世保有中国的海军基地,东京还驻扎着十万陆军,一旦撤出在日本的军事力量,谁知道日本人会怎么宣传,以日本人对他们政府的信任,对天皇的迷信,日本上层说什么他们都会信的。

不管怎么说,杨潮还是很认可日本人的态度的,这是他们跟中国人最大的不同,他们很识相,而中国人不识相,哪怕明明已经比不上别人的时候,中国人还会死鸭子嘴硬,就是坚持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却完全认为外国的月亮圆,最保守和最洋奴的人在中国都能找到,毕竟国家太大了。

而日本人上下一致都很识相,打不过别人的时候,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的接受别人的准则。比如伊藤博文当年的那些可笑的事情,专门组建鹿鸣馆,邀请欧洲人按照欧洲方式跳舞,强迫日本的贵妇们陪洋人跳舞,让洋人看到日本‘文明开化’的态度,想以此来修改条约。

换做李鸿章就绝对做不到这点,起码李鸿章的小妾如果跟洋人肌肤相亲,李鸿章会疯掉的。

不止是上层,下层也一样。欧洲人到了东方,他们看到中国女人十分保守,跟欧洲男人说句话都会脸红,躲着不见面,于是他们说中国女人保守,是不文明。可是到了日本,他们发现日本人比他们还要开放,日本女人连洗澡都是跟男人一起洗,欧洲人又说日本野蛮。

面对欧洲人这种以自己的标准为最佳标准的评判,中国对此不屑一顾,洋人说中国人保守,中国人说洋人野蛮;而日本人接受了,他们也说看来自己是太野蛮了,怎么能男女在一起洗澡呢。于是政府禁止了男女混浴。

到了后世,欧美掀起了天体运动,认为衣服是对人性的束缚,男男女女流行到沙滩上不穿衣服,日本人也开始着手恢复传统,这时候没人说日本野蛮了。

很显然在文化标准问题上,日本人是没有自己的东西的,也不坚持自己的东西。

连文化都不坚持的民族。在其他问题上就更不会坚持了,极端的实用主义。

日本人的乖顺。也得到了杨潮和中国政府的奖赏,不断的将战争订单交给日本。

得到了战争订单后,虽然大部分利益都被中国的财团给拿走了,日本只得到了加工费,可是这至少让他们的企业恢复了产能,工人开始找到了工作。社会慢慢稳定下来。

同时日本采取外汇管制,他们赚取到的中国银两变成储备,稳定了日元汇率,经济已经稳定下来,日本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虽然经济规模比不上中国,但是明治维新三十多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是中国比不上的,他们有完备的教育体系,义务教育覆盖到95%以上,在发达国家中这个数据都是很漂亮的。

大量接受教育的国民,就是最好的优质劳动力,而且他们的教育也采取了实用主义,教育的中坚力量,不是大学,而是一大批工业学校,日本人很容易就能培养出合格的工人。

因此投降后,日本不但很快的稳定经济,半年时间就恢复到了战前,而且在个别部门开始了告诉扩张,比如水泥工业,比如机器加工业。

日本经济的良好发展,当然少不了中国市场的开放,加入了东亚经济互助同盟之后,中国只对纺织业等轻工业进行了保护,对重工业反而没有保护,虽然日本的纺织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依然保持萧条,可是他们的重化工业却开始发展,这些重工业的利润可比轻工业高的多,因此他们赚取的外汇还是很可观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就更要“感激”中国了。

“如果好好经营,我认为日本是能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发达国家的。现在你们没有军队,政府财政压力很小,正好可以投入经济建设当中。你们的条件也很好,甚至比我国都要好。我相信在未来十年,日本的经济水平就可以达到欧洲人的水平。你们对此也要有信心。”

杨潮对日本驻华大使伊集院彦吉不吝赞美。

而事实上,杨潮也是这么设计的,日本人在解除了武装后,一心搞经济还是很有前途的,最关键的还是机会,战争是一个机会,战后更是一个机会,就好像历史上日本被美国解除武装之后,他们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很短时间内就赶上了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

现在依然如此,战争期间日本人肯定能获得充足的外汇,为战后经济崛起打下坚固的基础,战后欧洲国家的重建依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日本便宜的水泥会获得一个更大的市场,一战后一直到1929年,全世界都会经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客观的经济增长,接着这股东风,日本人完全有机会复制后世的经济奇迹。

“日本想要发展,还是离不开中国的支持,贵我两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还得拜托贵国继续支持日本。”

伊集院彦吉十分谦卑的说道。

杨潮摆摆手:“中国支持日本是处于大局观,东方必须团结起来,才能共荣。而日本是亚洲不能忽视的国家,所以我们有意愿支持日本恢复经济,甚至愿意支持日本恢复在世界上的地位。当然主要还是你们自己努力,靠别人帮助是永远站不起来的。”

这一点杨潮也不算客气。中国的贷款帮助自然给日本战后重建注入了第一股新鲜血液,可是之后的发展,还是日本人组织能力强,顺服的日本国民在政府的领导下,忍饥挨饿重建国家,以东京为例。他们拆走了烧毁的废墟,用钢筋混凝土开始修建新式建筑,重建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进一步推进了日本水泥工业的发展。

重建同样也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给数十万计的日本人提供了工作机会。把人组织起来,生产物质,这就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战争之后,经济发展速度都会很快的原因。

但是如果无法将国民组织起来,就会限于一次接一次的动荡之中。这一点上日本人做的很好,哪怕在重建期间,他们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中国,甚至比朝鲜人还低,可是他们咬住牙关奋斗,终于恢复了过来,半年之后,日本就能赚到充足的购买粮食的外汇。

现在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已经全面超越了自由的朝鲜人。

日本的发展势头。让朝鲜感到十分紧迫,可是朝鲜的基础比日本差太远了。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虽然也建立了学校等一些现代机构,可是工业基础太薄弱了,日本只是在朝鲜建立一些初级品加工厂,还有铁路罢了,但是日本投降后,撤走了自己的技术人员。别说这些工厂了,朝鲜的铁路几乎都瘫痪了,因为朝鲜火车司机基本上都是日本人。

现在朝鲜王国复国了,经过被日本人的折腾,朝鲜王室彻底失去了政治野心。反而促成了朝鲜的君主立宪,现在朝鲜的政治完全被金九这个强力人物控制,说是君主立宪,不如说是挂在君主名义下的权臣毒菜。

就像杨潮当初设计的那样,朝鲜du立之后,依然将日本视作最大的竞争对手,日本的发展态势让朝鲜人十分紧迫,可是他们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资源没资源,而且跟外国关系也不好,因为时至今日,欧美也没有认可朝鲜的国家地位,因为朝鲜不肯给欧美国家优惠的利益。

他们只能依靠中国,他们没有选择。

“你们的基础太差,没有任何工业积累,国家一贫如洗,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确实困难重重啊。”

朝鲜这大半年以来,国家经济也就是勉强达到日本占领期间的水平,说句不好听的,甲午战争时候朝鲜什么样,现在依然是什么样,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都是日本人害的,日本搜刮了朝鲜二十年让朝鲜一贫如洗。”

朝鲜驻华大使李承挽愤愤说道,二十年的殖民统治,朝鲜人是不会忘却的。

不过日本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他们向朝鲜赔款4亿两白银,这就是巨大的积累。

只可惜日本人可以一边支付巨额赔款,一边还能发展经济,朝鲜人却拿着巨额赔款,一边依然穷困潦倒。

如果朝鲜棒子们能拿出后世韩国四小龙时代的精神来发展经济,他们倒是还有一点希望,如果一味地这么把自己的不行推托到日本身上,那是没有希望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找借口没有意义,就好像后世大陆把发展落后推到光头哥把黄金弄到了台湾一样,只是为无能找理由。

“如果能找出一些优势产业,重点打造成世界先进产业,还是能带动朝鲜成为发达国家的。”

杨潮给朝鲜人支招道。

李承挽也不是傻子,他是受到良好教育的海归。

当即道:“朝鲜的优势产业,无非高丽参而已,朝鲜要强大,必须要有自己的工业。”

李承挽说完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杨潮,他拜见杨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贷款,要技术。

杨潮笑道:“何止是高丽参,朝鲜北方的山林里连绵的森林,这也是巨大的财富。所谓工业,可不是狭隘的纺织、机器,工业其实就是一种生产模式,用机器替代人来劳动,将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将产品规模大大增加。谁敢说木材加工业不是一种工业呢?至于贷款和技术,我无法帮到你们。但是你们可以招商引资啊,就像我们当初做的那样。我们从德国,从美国引入了数百亿的资本,才打造了一个可观的工业生产体系。朝鲜如果想走捷径,在没有人才,没有资本的情况下,那就只有打开国门,直接引入投资,这样不但有了资本,有了技术,通过外资的渠道,还拥有了一个巨大的外部市场。”

谈话之间,杨潮就给朝鲜指了一条明路。

李承挽若有所思,要是引入外资,除了在中国引资之外,似乎没有第二个选择,但是引入资本容易,如何让这些资本为朝鲜所用,而不是赚了钱就跑,这是一个问题。

“可是如果引入外资的话,一旦情况不利,这些外资还是要撤走的。俄国人陷入长期的动荡,不就是因为外资大规模撤离吗?”

李承挽询问道。

杨潮笑道:“你多虑了。所谓资本,还是要依附人的。俄国人做不到的事情,不意味着朝鲜人做不到。你看看,德国人当年在中国投资那么大,现在青岛经济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在战争期间越发的发达,为什么?因为德国资本走了,但是德国那些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可都没走。留住人才是根本,俄国人之所以陷入动荡,那是因为开矿的办厂的外国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也随着资本一起撤走了。如果能留住人,哪怕资本撤走了,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保住产业,钱总是能花完的,但是生产能力一旦形成,就是永久性的创造财富的机制。”

杨潮的话让李承挽茅塞顿开,他一直奇怪为什么青岛的德国资本都变卖了,可是青岛依然在发展,他归结为上海金融市场提供了替代资本,可是俄国人当年为什么不用这种方式,他就想不明白了。

现在他们明白了,最关键的还是人。说到底,从美国回来的他,可不像冥冥中的对手金胖家族那样漠视人,不像苏联人那样太过于强调物质。

至于留住人,李承挽心里已经有了打算。(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