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一百五十五节 新的朝局

大国崛起1900 第一百五十五节 新的朝局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对于这些官场内幕,杨潮可是清清楚楚的,马腾飞至今活跃在北京的八旗权贵圈子里,那里的朝廷情报,几乎是公开买卖的,不难打听到内幕。

杨潮对这些并不是很感兴趣,在一个还没有法律意识,一个法制观念淡薄的国家,你施行什么宪法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没人会把那道宪法当真的,我天朝到了21世纪,都没有设立宪法法院,多少法律违宪,却找不到地方纠正,更有直接绕开法律的各种条例,地方政府随便发一个条例就可以收钱的时代,你扯宪法,有毛用?

杨潮一直都是坚定的工业党,准确的说是工业化党,通过推动实质性进步,倒逼制度,杨潮认为这才是有用的,印度三个和一些非洲黑叔叔国家,不都是沿用的欧美体制,但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制度不是最关键的,关系国计民生的还是经济。

很少有人知道,大清律例在香港沿用到了21世纪70年代才被废止,英国鬼子统治香港都在用大清律,也没有什么宪法,不照样造就了香港的繁荣。

只是康梁这些人,他们是玩文科的,就过度的夸大文科相关的制度问题,把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都看成是宪政的胜利,完全不顾日本工业努力建设了三十多年。

虽然不情不愿参与康梁他们的争斗,难题却已经摆在了杨潮面前,因为皇帝下了旨意,让他进京做协理大臣,让杨潮加入这个皇族内阁,成为仅有的四个汉人之一。

可是张之洞还没有辞官呢,这显然是康有为利用载沣的皇权。在强行推动了,敢问康保皇一句:这符合宪政吗?

杨潮一旦选择加入这个内阁,势必等于站到了洋务派的对立面,接着就卷入洋务派和康梁集团的政治斗争之中。

杨潮对康梁这一招,实在是不敢认同,还以为他们这些年进步了呢。没想到还是那么的激进,眼见刚刚在朝廷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的要跟洋务派摊牌了,想把大权全部掌握在手里,凭什么?就凭有皇帝支持?

难道他们看不到洋务派三十年苦心经营,从朝廷到地方,从满人到汉人都根深蒂固,结成了一张庞大的势力网。

他们仅凭皇权,就想自上而下的改革?太天真了!

看来康梁二人还没有成熟到张之洞这样洋务派的老练。依然在想着自上而下的推动,只想着自己张张嘴,底下无数人就去做事,然后就能完成现代化了?

当年百日维新短短百日皇帝下发了几百项措施,但是完全不顾底下有没有能力执行,他们知道修铁路要用到多少专业知识,他们知道炼钢需要多少设备,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就只知道下旨。

只想着抓到最高权力,然后以为就能操控一切了。却根本不思从最底层开始建设,标榜日本那种维新,却不看看伊藤博文那些人,为了维新,都把自己子女送到工厂里脚踏实地的干,更有涩泽荣一那种人。放着高官不做,开始不断的推动组建现代化工厂。

而且他们做的事情实在是太绝了,连杨潮都算计到了里面,难道不知道杨潮是现在能制衡洋务派唯一的势力吗。

“康保皇啊,这什么臭棋?想让我进京帮你们瞠目。却明升暗降想将我的实权都收走,这水平比大头哥差太多了,难怪当年你们输。”

杨潮突然想起来袁世凯,他突然有些怀念袁世凯了,要是袁世凯当年趴窝在直隶不动,打死载沣和康梁也不敢让自己进京吧,巴不得自己掌控几万大军牵制袁世凯呢。

杨潮突然发现,他犯了一个政治错误,当年就不该让康梁将袁世凯挤走,他应该力保袁世凯,因为自己当时就是朝廷拿来制衡袁世凯的势力,狡兔死走狗烹,袁世凯一倒台,自己也落不了好处。

想到袁世凯,杨潮又想起了袁世凯应对朝廷召唤的方法,第一是装病,第二是闹事。

“要不然我也来一发?”

杨潮心中暗道。

很快全国各地的报纸纷纷刊登了一条大消息,杨潮因为在救灾中感染风寒,卧床不起,不能处理事务了。

社会各界纷纷发来慰问,江南工商业团体,两江总督衙门,还有各国公使、烟台领事,全都发来了慰问电报。

杨潮然后以同样的理由,给朝廷上折子,告诉朝廷自己伤寒严重,恐怕无法担任协理大臣的重任,请求朝廷另选贤能。

杨潮是真的不想走,山东工业发展才开始,第一批引入的德资工业才修建了一年,绝大多数工厂都还没有开工生产,这时候让杨潮走,他哪里会愿意,他早就告诉了康梁,三年之内自己就会给朝廷一份答卷,这伙人连三年都等不了。

皇族内阁的事情,也很快天下皆知,结果各地督抚都在上折子反对,直隶的杨士骧,两广的张人骏,连湖广总督赵尔巽和两江总督端方这两个旗人都表示反对。

沸沸扬扬了两月,载沣才下了一道废除新内阁一切扔依旧例的圣旨。

但是这一次的斗争,却起了一个很坏的效果,首先是让天下人看到了,皇权十分衰微,竟然到了被天下督抚驳回圣旨的情况,也让天下人看到,还是人家洋务派实力强大。

其实端方和赵尔巽这些人,虽然都是旗人,但是大多数都是洋务派,无论旗、汉,顽固派进一步的衰微,就跟他们守旧的皇权一样,正慢慢被架空。

但让天下督抚十有**都反对的原因,还有一个,新内阁出台后,各地督抚没有在直接向皇帝上奏的权力,而统一归内阁管理,这让倾向于皇权的督抚感觉到,似乎他们被康梁集团给排除出了权力核心之外,甚至他们认为皇帝是被蒙蔽了。如此一来康有为不是把持了朝政吗,所以大多数旗人督抚才会反对。

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因为康有为想集中权力,而地方督抚不愿意看到权力集中,或者不愿意看到权力被康有为集中。

“康保皇该哭了啊!”

杨潮在收到朝廷撤销旨意的电报后,不由感叹起来。当年在光绪的时候,康有为他们用皇权强行推行变法,当时他们天真的以为,光绪的皇帝名义可以抵消慈禧经营起来的权力网,现在则傻乎乎的以为皇权能够撼动张之洞这些实力派。

“载沣也该哭了啊,虽然他自己心里清楚,大权早就旁落了,现在被直接解开来展现在所有人面前,这还有脸吗?”

杨潮想到载沣因让天下人都看到他虚弱样子而悔恨交加的表情。心里并没有多少痛快,反而立刻想到了一个严重的事情:

“康梁又要倒台了!”

出了这种类似于逼宫的事情,康有为的政治前途这次恐怕要真的完了。

首先他怂恿皇帝通过圣旨来处理事务,甚至直接拿下了张之洞的内阁总理之位,洋务派肯定不会放过他,因为他这是坏了规矩了。

其次载沣之所以发这封圣旨,恐怕也是被康有为忽悠的,康有为弄不好严重的夸大了他的实力。跟载沣表示过他已经说通了绝大多数官员,否则载沣的犹豫性格是不可能玩这么强硬的手段。

果然。载沣的圣旨下达十天后,就又有新的变故,康有为被罢免,梁启超被罢免,康梁集团昙花一现,转瞬就倒台了。

而且经此一闹。洋务派大权独揽,张之洞的地位更加稳固,而载沣越发的势弱,臣强主弱之局大白于天下。

幸好载沣遇到的是张之洞这个老人,如果遇到的是袁世凯。怕是会被吃的骨头渣子都不剩的。

不过既然一派掌权也好,毕竟这几年洋务派还是做了不少事情的,尤其是张之洞一当了总理大臣,立刻就上《奏定学堂章程》,经过程序通过后,全国各地都开始大办新式学堂,尽管很多省份做的不是那么好,但两江、湖广和两广这些经济重地,人口大省,且又是洋务派的传统地盘做的还是不错的,当然派送了数万名旅日留学生一事,不是那么漂亮。

到如今七八年过去了,仅仅是山东一地,初等学堂数量就超过了八百多所,其中五百所是杨潮这两年建立的,中等学堂两百所,其中一百五十所是杨潮办的,高等学堂三十所,其中二十所是杨潮办的。

山东一直是一个穷省,虽然经过杨潮努力,势头开始转变,但是底子在哪里,其实还是比不上湖广、两江这样基础好的地方,湖广小学堂数量超过了一千,两江更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冠绝全国。

全国超过万所小学堂,入学人数达到两百多万,这个成绩还是很客观的,虽然比不上日本人办教育的速度,但总比炮哥推翻清廷后,开启长达三十年的内乱要好。

尽量维持这种局面,一步一步磨出一个工业基础,等一战发了战争财后,也基本完成初步工业化了,那时候要资本有资本,有人才有人才,哪怕就是发生了内乱,恢复起来也更有底气不是。

一群穷光蛋杀来沙去,是杀不出钞票来的。

因此杨潮是最欢迎这种情况的,立刻致电朝廷,表示自己的病好了,可以开始工作了,第一个工作计划是,打算去一趟欧洲,继续招商引资。

杨潮在电报中,详细将山东一年多来的工业发展向张之洞做了一个汇报,告诉张之洞,山东建立了电力、化工、钢铁等五十多座大型工厂,投资额达六千万两白银,以及近十座纺纱、纺织厂,销售收入达到一千万两,预期三年后所有工厂投产后可以创造两亿以上的产出,缴纳税收两千万两。

而杨潮这次去欧洲,将催促洋人落实后续合作,旅行合同,同时进行一次更大规模的招商活动。

上架了,求订阅,一周五更!!!(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