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七百零二节 纽带

大国崛起1900 第七百零二节 纽带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杨仲义十五岁了。

在他十五岁的生命中,他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人人对他都极为友善,尽管他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他父亲是一个英雄,因此他一点都不难过,尽管没人能告诉他太多的消息,只告诉他他父亲姓杨,是一个英勇的战士,在把朝鲜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的战争中英勇作战,但几年后惨遭日本浪人暗杀。

但是他父亲到底是什么家庭出身,老家在哪里,却没人说得清楚,只说是一个中国的军官,家庭住址等档案遗失在战争中了。

对于父亲的印象,杨仲义也只知道他父亲叫做杨生,杨仲义并不知道,这是暗示他父亲没死还活着,但他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罢了。

杨仲义的母亲是极其贤惠的一个朝鲜女人,这些年杨仲义在中国读书,他母亲每个月都来看他,而且给他带许多许多的吃的,生怕儿子在山东的学校里吃不饱,搞得同学都笑他,在中国还怕没吃的,甚至有时候让他很生气,因为这些人竟然敢嘲笑朝鲜的美食,那是他母亲亲自做的泡菜。

好吧,杨仲义有时候也觉得,坐着飞机飞过渤海,就为了给他送一坛子泡菜,确实有些不够聪明,他有时候也逆反,不想让母亲老来看他,可是母亲被他顶撞的时候,从来都一言不发,又让他很不忍心。

相比之下,他大姨就可怕多了,掌管着朝鲜最大的印刷公司,业务遍布整个亚洲,十足的女强人,小时候每次回来见到杨仲义,都要考他的文章,做的不好的时候,还要罚他,每每这时候,他母亲都会偷偷帮他抄写,所以杨仲义从小就怕他大姨。

除了这些无伤大雅的家庭问题,杨仲义的人生过的十分顺利,甚至有些平淡乏味。

因为所有人都对他很好,让他没有见识到太多的苦难,他叔祖父是朝鲜大权臣金九,在朝鲜呼风唤雨,虽然他从小就在中国隐瞒身份上学,但身上随时都装着一封信,遇到问题后可以直接送到朝鲜领事馆,到时候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小时候不知道这封信轻重的杨仲义真的用过,当时有同学欺负他,他忍不住,就拿着信跑去领事馆让驻华武官出手,帮他打了几个德国籍同学。

他上的是德国人开办的私立小学,因此学校里既有德国人,也有中国有钱人家的子弟,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分为两个派别,相互对立,经常打架,一开始的时候,他的中国话带着浓浓的口音,中国学生不待见他,德国人却把他当中国人,因此受欺负是难免的。

打了几个德国同学之后,他不得不转校,转到了烟台上学,这里就没有德国人了,可一开始还是不顺利,依然会有人欺负他,他发觉金九的信好使之后,又让朝鲜武官打了同学,这一次他不但被迫转校,而且金九亲自来到中国,当着他的面,用木棍将两个朝鲜武官打的头破血流晕厥在地。

转校到了东营之后,杨仲义就在也没有动用过自己的特权了,他学会了忍耐,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竭尽全力的融入其中,有时候甚至不得不讨好一下中国学生。

他的小学就这样过去了,到了中学,环境就变了,他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朝鲜小子了,不但发育成了一年年轻的小伙子,而且年少多金,不但没有男同学欺负他,而且在他身边聚拢了一大批酒肉朋友。

这种生活只持续了一年时间,因为他成绩下滑的太厉害,恐怖的叔祖父金九再次出现,警告他如果他在这样胡闹下去,就带他回朝鲜去。

杨仲义不想回朝鲜,因为谁都知道中国是tian朝,这里的一切都比朝鲜好了太多,而且回到朝鲜,他就不能在上学了,不能到学校上学,而是必须待在家里,请家庭教师教他,他将没有朋友,没有伙伴。

终于在他母亲一直陪伴了他一年之后,杨仲义学乖了,开始懂得认真学习了,因为他生高中了,升到了一所平民学校,但却是一所精英学校,这里的孩子不像之前那样,都是家里有钱的人家,但确实最努力,智商最高的学生,是通过层层选拔才能进入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只有一个目的,考入大学,或者考取留学名额,改变自己以及家族的命运。

在这种氛围下,杨仲义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因为每次考试都挂在最后,被学霸们用成绩碾压的滋味很不好受,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多,在他母亲请来的家教折磨了一年多之后,他的成绩勉强能排到中游了。

但这种成绩,显然无法让他进入大学,中国的大学太难考了,因为学生太多了,学校又不够多,才100所正规大学,有的学校每年才招收1000人左右,每年能升大学的学生才只有30万人,而高中毕业生却高达1500多万,50个人中才能考取一个。

好在中国有钱,大把撒钱把学生送到国外去,每年送往欧洲20万人,其中德国就有10万人,送去美国的也有10万人,但杨仲义依然考不上。

不过他年轻,因为他上学比其他人都早,他家人安排他去跟一个人学习学问,中国的大名士张謇,中国最后一个状元。

他认识张謇,因为他时候,就是张謇给他蒙学的,那时候张謇在山东,后来张謇走了,他也进入了正规学校读书,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他对张謇印象深刻,因为张謇太严格了,严格到让他感到恐惧。

说心里话,他是不想跟张謇学习的,但他无可奈何,他敢跟他母亲说不,甚至敢跟他大姨说不,但是他不敢对张謇说不,张謇是他叔祖父金九之外,第二个让他害怕的人。

所以张謇一个电话,他只能收拾行装,前往南京。

让杨仲义意外的是,张謇并没有叫他读书,也没有考他学问,而是非常关心的跟他谈了谈这些年的学习,然后让他去农会实习了。

让一个湖南籍的农会干部带他,这个湖南人叫李胜利,中国官话说的还不如他好,但是学问很好,能做诗词,十分健谈,说话之间很有感染力,仿佛天生有一种战天斗地的气魄,让他好生佩服,天然让他生出亲近感,觉得跟着这个人能让自己的人生更为精彩。

李胜利精神很好,生活上虽然略显邋遢,但是凡事都要穷根究底,带着杨仲义到各地的农会视察,常常能在各种文件当中找出最难以察觉的问题,经常让当地农会官僚哑口无言,只能承认错误。

跟着李胜利也让杨仲义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中国农会的具体操作,每年定期在农闲十分教授各种农业课程,推广优良种子,下乡拜访一些大家族的族长,甚至普通农户,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最紧迫的困难,统统记录下来,回去整理成册,一项一项解决。

最重要的工作是筹建乡村工厂的问题,李胜利告诉杨仲义,这关乎中国农村能不能发展起来,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第一等国家的最关键一步。

李胜利喜欢说第一等,他有浓厚的大国主义情结,他天然认为中国人就应该是第一等,如果不能成为第一等那就没有一点意义。

李胜利讲道理总是一套一套的,而且很难被人驳倒,尽管很多时候杨仲义觉得他说的东西好像有问题,可总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总是被李胜利的逻辑所困住,要么被他说服,要么被他慑服。

李胜利带着杨仲义,检查一个有一个农村的生产条件,土地化验结果,适合大规模种植的作物类型,然后来选择适合发展的工业项目。

李胜利说,工业既要讲集中,也要讲均衡,把工厂放在农村是不合适的,但是不放在农村,就会让城市和农村失衡,所以农村小工厂不止是工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社会问题。

但还要讲方法,不能胡乱的建厂,即便是在农村,也要把工厂建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方,最好是靠近河流,能通船舶的地方,四里八乡的农产品都能用小船运到工厂,经过加工后在用大轮船运到城市去。

杨仲义在中国学习,吸收营养,他不知道的是,张謇是把他当做亲传弟子在培养的,甚至打算让他将来接手农会,而这个青年骨干李胜利会是他最好的帮手。

可是他叔祖父金九不这么看,更希望他能在中国读完大学,然后回到朝鲜去,听说金九已经在给他安排学校了,可能是北京的某个大学,也可能是上海的某个大学,但是杨仲义发现,他已经爱上农会的工作了。

他不知道在对他的教育问题上,金九和张謇的矛盾已经十分严重,几乎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

因为他不知道,他是一个纽带,一个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纽带,也是中国和朝鲜跟某个人之间的纽带,两国的政要人物,都认为,把自己的国家跟那个人牵上关系,是未来三十年的保证。(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