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一百四十一节 匠心

大国崛起1900 第一百四十一节 匠心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老实说,美国人的投资,杨潮不是很欢迎,因为这些投资吸引来了,就很难撵走了。

德国人是战败国,战后他们的投资,那是必须没收的,可美国人的投资怎么办?

他们一战、二战都是胜利者,最后赢得了世界霸权,想把世界霸权的企业驱逐出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刀口不硬就不要想了。

但是美国人确实很积极。

他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国内有大量的剩余资本,这些资本有强烈的投资愿望,但是美国的投资机会已经饱和,这些资本留在美国就只会不断的推高美国资产的价格,制造一次又一次金融泡沫而已。

当然此时的经济学还看不到这些,但是美国人投资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他们一听说杨潮的国家铁路计划,就迫不及待的在山东扩建钢铁厂,因为他们得到杨潮的保证,给与他们国内资本待遇,一切采购优先,美国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吃下十万公里铁路建设的大单。

不但扩建了钢铁厂,还在烟台开始投资建设铁路机车工厂,生产蒸汽机火车头。一听杨潮在德国发出的山东铁路支线计划,要用支线将整个山东县城都连接起来,而且优先发展电力机车,美国通用电气立刻就在烟台建设电力设备制造厂。

一时间来山东投资的民间企业,德国才不情不愿杨潮用各种优惠才吸引来了三十家,美国人自己却积极的跑来了二十家,一时间大有德国占青岛,美国经营烟台的格局。

没错,德国人还是喜欢青岛,尽管杨潮表示会在东营盐碱地给他们免费的土地,但是他们最后宁可放弃这个优惠,也选择在青岛购地建厂,这是德国政府出面的结果,让杨潮觉得自己又被德国政府摆了一道,很显然这些企业在青岛,就脱离了杨潮的控制。

杨潮对此也只能忍了,允许这些工厂在青岛经营,却享有自己在山东其他地方的优惠,如果将来收不回青岛,杨潮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1907年刚刚开年,各地就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大办企业的热潮,一时间五十个企业大规模动工,一时间把山东的建材价格都带了起来,水泥价格增长了三成,木材价格涨了四成,砖石都统统都在涨。

这倒是引起了另一轮的投资,这倒让唐廷枢开办了唐山细绵土厂沾了光,作为管理不善的洋务企业,一时间竟然利润丰厚,很快三个唐山厂的技术人员就在杨潮的贷款下,建立了三个私人企业。上海等地受此刺激,也有人开办洋灰厂。

一时间让杨潮感慨,还是投资拉动经济啊。

当然得益最大的,还是日本人,日本的水泥产业当然比中国发达的多,他们抓住了这次机会,日本水泥产品大肆侵入山东,杨潮也没有办法,这也是他帮助唐山厂技术人员建立企业的原因。

另外得益的,还有东北人,东北深山老林里的木材开始大量的从鸭绿江变成木排流下,然后转口到烟台。

山东各地也纷纷开办各种小型砖窑,杨潮专门去了几家砖窑厂,都是传统的砖窑厂,积极鼓励下,有两家临清窑主咬牙答应从德国引进设备,开办现代化大规模的砖厂。

不要小看砖厂,尽管中国有悠久的制砖历史,传承久远的临清砖也是赫赫有名,历代都用来修建城墙和皇宫,可是到了现代,还是不可避免的落后了,西方工业化制砖厂不提产业,单论质量也把中国土法制砖比了下去,西方人用科学的测量方法,生产各种标号的砖块,这就是中国粗放式生产的死穴,没有办法保证质量,能生产出最优的,也有大量的劣品。

工业化肯定能带来大量的机会,给中国人留下的机会,尤其是杨潮只引进中国人不能生产的,而给中国保留了大量的可以从事的领域,比如纺织业。

但是纺织业却是杨潮最担心的。

他在东营大生纱厂待了半个月,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考察。

大生纱厂的发展堪称跨越式,让张謇这几年日子过得极为舒心,人都仿佛年轻了很多。

他刚刚在山东的工厂开工,就遇到了日俄战争的良机,结果大声的棉纱大规模出口东北,代替了原本的日本棉纱,一时间利润丰厚无比。纱锭数量从二万锭,第一年后就扩张到了五万锭,现在已经有十万锭的纱锭了。

又在杨潮的鼓励下,开办了大生纺织厂,用大生的棉纱进行织布,利用英国机器纺织出来的棉布质量不错,从烟台到天津占据了不少的份额,只是利润在英国布的冲击下,并不是很高。

但是张謇乐在其中,他是一个士大夫,做实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实现理念,是为了救国,他认为实业强了,国家自然就强了。

因此张謇不但没有关闭利润不高,把资金都集中在纺纱业的举动,反而继续增添机器,扩大生产。

“状元公,最近机器没有出问题吧?”

杨潮跟张謇一见面就问。

大生纱厂的机器问题,可是让杨潮困扰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隆铁厂生产了大量有问题的纺纱机全都塞给了张謇,要不是那段时间行情好,恐怕大生都有可能因此倒闭。

“你呀,放心吧,老夫不会找你麻烦了。”

张謇笑道,他以为杨潮打趣他呢。

其实杨潮真的不知道:“哦?这是为何?”

张謇笑道:“发昌机器厂给我把所有的零件都快换了一遍了,现在机器好的很。”

杨潮也笑了:“这么说发昌机器厂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接着张謇就好好的将发昌机器厂夸赞了一边,一听这个,杨潮也放心了下来。

发昌机器厂的资历更老,两个老板方举赞和孙英德都是铁匠出身,老实本分。

可这也是杨潮最担忧的。

当大隆铁厂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纺纱机的时候,发昌机器厂却始终造不出来,杨潮为此还专门去他们这里走了一趟,杨潮对中国机器业可是寄予厚望的。

一参观,杨潮才知道原因,对这两个老铁匠出身的企业家突然就敬佩了起来。

他们三年都没有造出第一台纺纱机,不是他们的技术力量不行,他们手下有两三千数量掌握机床的技术人员,没有道理仿制不出来机器。

可是一套现代机器,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一套纺纱机成千上万的零部件,虽然机械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可是每个零件的用材、处理方法都是不同的。

发昌机器厂也是很快就仿制出了机器,甚至比大隆铁厂都早,但是他们没有立刻卖给张謇,而是雇人自己试验,他们很快就发现,他们的机器跟洋人的机器相比,在寿命上差的太远,面对这个问题,老铁匠和他们带出来的学徒一筹莫展。

只能一个个改进零件,将损耗最快的零件加厚,但是这又影响到了其他部件,不得不进行更改,最终的结果是,他们造出的第一台可靠的设备,在体型上就比洋人机器大了一圈,因为他们很多承力部件都是加厚的。

得知他们的问题后,杨潮立刻就找到了莱芜兵工厂的机械专家约翰逊,给他一笔顾问费让他帮忙解决这些问题,约翰逊一下子就看到问题症结,原因出自热处理工艺,不同的零件需要不同的热处理工艺,虽然机器的材料都是钢铁,可是同样成分的钢铁,经过不同的热处理后,有的耐磨,有的抗压,这是不一样的。

在约翰逊的指导下,老铁匠们顿时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了,不由受挫。

但是杨潮鼓励他们,高薪替他们联系了一个英国机器厂的工程师,帮他们革新生产工艺,同时鼓励老铁匠鼓励学过金属材料和机械的洋学生,培养骨干技术人员。

现在看来,杨潮的帮助收到了效果。

张謇告诉杨潮,用了正正两年时间,老铁匠们采购了一整套热处理设备,将西方现代热处理工艺引入了工厂,他们生产的零部件已经完全不输给英国人了。

张謇也帮了他们一把,将过去大隆铁厂生产的那些不合格的零件替换业务,都交给了他们,让他们制造生产出来替换掉,发昌机器厂的零件,也确实让张謇的好心没有白费,机器质量大大提高了。

“那就好。这件事让在下还是很有感触的。在下一直不明白,中国人的手艺精湛,可为什么有的产品就比不上洋人。”

杨潮感慨的绝不仅仅是现在,不是大隆铁厂那种企业,甚至包括一百年后的中国企业。

同样的机器设备,同样的技术图纸,同样的生产材料,每每中国工人生产出来的,就是不如外国工人。

以前杨潮以为是中国工人的知识水平差,人家洋人都是大学生在做技术工人,中国工人很多都是大专生和技校生。

可是开机床要什么技术水平,大专毕业的和技校毕业的有什么区别?

现在杨潮明白了,主要不是出自技术,而是出自内心。

如果人人都有发昌机器厂老铁匠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出场的产品怎么可能有问题。

大隆铁厂拿着杨潮的保证,最快速度的生产,最快速度的发货,最快速度的赚钱,可是对于技术有什么好处?

他们又缺了什么?

他们缺的,刚好就是老铁匠最珍贵的,一颗心?

什么样的心?

匠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