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六百二十五节 川江号子

大国崛起1900 第六百二十五节 川江号子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第180票。

————————————

张謇死活说不通,杨潮都苦劝了两个多小时了,当年将农会交给张謇,就是认为张謇这个人不但重视农业,在农业资本中颇有影响力之外,也有丰富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杨潮认为张謇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不至于做出让自己头大的事情。

但是杨潮忽视了,张謇跟潘训一样,是一个有自己du立思想的人,他的很多想法,都跟杨潮不一样,而且双方互相不认同,张謇在某些方面认为杨潮太功利,杨潮却认为张謇太理想。

这种有自己du立思想的民主精英很可贵,但有时候真的很讨厌,因为他们也很固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而且坚定的相信自己的思想,这种人的思想很难改变,即便用马教理论来熏陶,也改不过来。

可是为什么他会跟潘训站到一起呢,潘训可比杨潮功利的多,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传统知识精英,满脑子的阴谋诡计,没有任何节操,不讲任何规矩,只讲权谋,只看结果,杨潮认为他跟潘训是两路人,可这两路人偏偏走到了一起,还拧成一股绳,怎么都分不开。

扯了两个多小时,杨潮总算弄清楚了,张謇其实跟潘训的私人关系很好,原因很简单,潘训极其重视教育,张謇偏偏也是。但米青和李富安也不可能忽视教育,他们之间的理念,只有极微小的偏差而已。

所以这不是决定性原因,决定性原因是,张謇对米青很不满,至于李富安张謇就没把那种民族主义当回事过。纯粹认为是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年轻小辈。

对米青不满的原因是米青不顾财政,疯狂的推行赤字招募国家雇员,当然张謇也不是食古不化的人,他也知道失业的工人可怜,必须得到救助,为此让他捐出家产都愿意。可是米青做的太过分了。

张謇认为,给城里那些失业者提供救助就可以了,结果米青没有上限,来多少要多少,很多懒汉去混工资,连报纸都在报道这种事米青都不顾,而且还在扩大,这让张謇觉得,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赌上了国家的命运,甚至说不好听是拿国家的钱,在给自己买选票。

张謇认为,国家复兴开发公署维持3000万的雇员就顶天了,完全吸纳了城市失业者,那些平时在农村就懒懒散散的人,不愿意进城打工挣钱的人,看到可以在国家工程中混日子才加入的。根本就不能要。

这种不满让他跟潘训站在一起,而且坚定不移。

潘训则告诉张謇。如果他当政的话,肯定会削减那些混日子的懒汉,同时慢慢缩减国家雇员,将更多的资金用到教育上,不但要办理大学教育,更要办理一大批职业教育。山东过去的职业教育是企业办的,但是经济危机让企业大受打击,当年鼎盛时期,西门子、克虏伯这些大型企业建立了5000多家附属技校,但现在还在维持的不到3000家。潘训认为,国家应该把办教育的担子接过来,继续提供这种职业教育,让一些人可以学到技术,对个人对国家都有好处。

张謇对这个问题深有感触,他建立的大生集团基本上就是被大量的学校给拖累倒的,现在在他儿子手里,把大量的学校扔了出去,马上就起死回生了。虽然很不满儿子的做法,认为辱没了他老张的名声,但是张謇也吸取了教训,知道有些事企业办确实不合适,国家办教育则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潘逊用几个很合张謇胃口的施政纲领,就将张謇拉倒了自己的战车上,并且打算任命张謇为总理,全权负责农村和教育问题。

很难办。

杨潮沉默了许久。

“跟我去趟三峡吧。”

他突然说这话,显得那么的突兀,完全没有兆头。

张謇瞥了他一眼:“你觉得我很清闲吗?”

张謇当然不清闲,农会的事情有他忙的,幸好他长期从政,而且管理着一个党派,尽管不是全国性大党,可是在江苏一统天下,也有几万成员,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知识精英,毕竟江苏是一个发达地区,人才并不匮乏。

可是即便有这些人帮忙,全都投入全国性农会组织,但依然杂事繁多,中国4亿多农民不是那么好组织起来的,尤其是当这些农民不是在几千座城市,而是在几十万,几百万农村的时候。

张謇手下的骨干,平均每个人都要负责近百个乡村,那真是跑断腿的事业,有时候张謇是深深的感觉到农村的交通太不发达了,但是让他提出给村村通公路,打死他都不会提,他知道不现实。

这反而促生了张謇的工业化决心,他之前可是坚定的农村伦理维护者,但是如果农村不能让人活的好,实用主义的张謇,就会支持农村人进入城市生活。

所以他越发的看不惯把一些懒汉都招到国家复兴开发公署,而那些钱本来都是拿来给失业工人维生的。

不知不觉间,这个民族资本家的世界观越来越倾向于工业化,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资本家了。

“水运很重要,您大概不知道,同样货物运输量,美国大平原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是四川的五分之一。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密西西比河水道运输,而四川的农产品,却大多数要靠川汉铁路和成昆铁路等代价高昂的铁路。”

一说到农产品,张謇顿时就认真听起来了。

杨潮所说的数据,有些是后世的数据,不过他自己脑子也记混了。

杨潮记得同样货物运输量,在美国的运输成本比为1:4:15,铁路水运比差不多四比一的关系。

“我找水利专家做了一份疏通三峡水道的设计。如果最高水准施工,可以让3千吨航船出入四川。如果四川将岷江等河流进行综合治理,整个四川的水运条件。不会比欧洲的德国差。四川的环境不错,最适合农业发展,如果运输条件也解决了,依托本地的农业,四川可以形成世界第一等的食品工业。”

杨潮说完,张謇点了点头。

随即问道:“那么投资呢?”

杨潮道:“投资不是问题。应该说经营水道是最划算额,形成同样的运输能力,河运、铁路、公路所需的基础投资比为1:3:7,疏通三百公里的三峡水稻,顶多也就是一百公里的铁路造价,你说能花多少钱?”

张謇马上道:“那很划算啊,那还等什么。”

杨潮瞪了他一眼:“你说干就干啊。还要等水利专家继续做进一步的论证,目前数据还不够,我打算亲自去调查一下。跟上海的水利专家一起。你去不去,如果你没空的话,就算了。”

张謇马上道:“谁没有时间,时间多得是,关乎川蜀八千万父老生计的大事,必须得去看。”

杨潮心中暗笑,张謇上钩就好。

马上出发,上海专家早就准备好了。坐火车到奉节,然后从这里坐船。顺流进入瞿塘峡,瞿塘峡的壮观,让张謇这样的文人颇有一番豪情。

张澜派来的水利专家曾弘是留日学生,曾在川汉铁路上做过早期工作,但是薪水微薄,常常需要家里补贴。通过留日同学关系,在水利局找了一份工作,在黄河上积累了水利知识。

这次四川要修三峡,张澜又把他请了回来,当年就是张澜请他在川汉铁路上工作的。当年没钱,现在有钱了,给他涨了工资。

“您小心点!”

曾弘很谦卑,这是留日学生的普遍现状,不是从日本学到了那一套,而是杨潮主政开始,留日学生在中国普遍混的不如意,因为杨潮偏爱留欧、留美学生,觉得日本学生让日本人给塞的私货太多了,但打败日本后,杨潮就不再对日本学生有歧视了,可社会已经形成了日本不如欧美的惯性认识,所以留日的背景,还比不上在青岛上过学来的好。

进入瞿塘峡,看到了很多船。

四川货物多走铁路的概念,杨潮认为也不对,因为他看到了很多船,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水运现在的制约太大,无法运送太多物资,才让铁路占据了绝大多数货运量,倒不是四川人不想用长江运输,是运不出去。

有轮船,还有木船,显然这里的航运十分落后。

很快就看到一处比较平缓的河岸,发现很多船停靠在岸边。

曾弘很健谈立刻解释起来:“前面是黑石滩,有一块黑色的巨石堵在江中,逼仄水道,水流湍急,过滩需得拉纤。这些船留在这里等着过滩呢。”

川江纤夫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职业,因为像现在这里,几十艘船聚在一起,船工们互相帮忙,一艘一艘拉过去后,才一起走,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互助习性,纤夫就是船工,船工就是纤夫。

“那如果有船落单,就像我们这样,怎么办?”

杨潮笑道,他们是一艘轮船,不过是艘小轮船,三峡过不了大船,千吨是一道坎。

曾弘笑道:“我们的船虽小,但是马力大,不惧激流。若是落单的木船,则需要找纤夫了,这两岸山崖上就有不少村子,山崖种不了地,他们有的在岩洞中凿盐水煮卤,平时也帮人拉纤。”

杨潮疑道:“那怎么找他们呢?”

这又没有电话。

曾弘的手圈成一个筒状捂在嘴上,突然发出呜噜噜噜的声音,也不知道是什么号子。

“就这样,川江号子,听到就有人来了。”

杨潮恍然大悟,原来川江号子,是起这作用啊,这是古代电报啊,他还以为川江号子就是唱唱黄歌,纤夫们苦闷之下用来解闷呢。

“看,黑石滩到了!”

曾弘突然提醒,杨潮抬头一看,一座巨大的黑石,几乎压在江心,将长江水道急速收紧,水流突然加速,发出哗啦啦啦的水声,而那黑石上充满气孔,地理学家肯定知道,这是一块巨大的火山岩。(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