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五百四十节 支持谁

大国崛起1900 第五百四十节 支持谁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米青和李富安同时出选,是他们看到了机会。

潘训上次之所以能够连任,是因为突然发生的中美冲突,让他得到了广大的民族分子的支持,但是经过四年时间的消磨,这种民族激情已经消磨干净,这几年中潘训有没有特别吸引眼球的政绩,他虽然始终热衷搞教育,但这几年政治力量对比,已经不是几万个老夫子就能决定结果了。

教育虽然是一个惠及全民的事业,可却是一个水磨工夫,需要的耐心的培育和积累,百年树人或许夸张,但百年树校却并不夸张,要建一所世界名校,没有个百来年的积累,是很难达到的。

所以中国目前普及了基础教育,大学却只有50所,大学在校学生不到15万人,而其中负有世界名誉的大学,目前还真的找不出来,最好的大学还是德国人当年在青岛建立的几所大学,最好的大学教授,依然是从德国聘请来的大学教授,毕竟不能指望茅以升这样30来岁的年轻博士,能够拥有普朗特这种大师的水平,他们起码要浸淫个几十年,等他们到50多岁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大师,中国那时候才有可能涌现出一批世界名校。

因此这次是潘训最为虚弱的时候,但执政期间的经济繁荣,还是让他有大量的拥趸,比如很多经济界认识都认为,这些年的繁荣,是跟潘训始终执行的缩减开支政策分不开,潘训通过裁军,第二个任期的四年中,将中国国防军数量降低到了100万人,军费开支缩减到了最高峰的三分之一,同时又通过变卖政府资产和土地等方法。偿还了上百亿政府债务,将政府负债水平降低到了30亿两,已经跟每年的财政收入持平了。

共和国的财政收入并不算多,相比这么庞大的国家,30亿确实少了,但这只是中央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每年还能收到差不多50亿的税收,作为一个地方势力强大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难得了,这其实也算是潘训这几年的一个政治运作结果。

要知道他上任之初,中央财政跟地方财政相比,只占到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当时中央和地方基本上是二八分成的。

潘训通过十几次国会的激烈争斗,才通过了多项财政措施,将财政分配比例提高到了现在的3比5。一个政府最重要的只能就是收税,能收上税也是证明一个政府良性运转的一项重要标志,大明当年灭亡就是因为地方拖延税收,堂堂世界第一富国,税收收入跟同时期的英国差不多,而当时的英国还只是一个吊丝国家,还远不是日不落帝国呢。

同时能提高自己掌握的财政实力,也是一个政客能力的体现。这一点上潘训十分合格。

但即便以潘训的能力,也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现在的国会依然是地方势力的代表,这不奇怪,美国国会同样是各地利益的代表,可既然都是地方势力的代表,那么就天然排斥降低地方财政实力的政策。

潘训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完成的。

第一是改革税制,通过多轮投票通过了将全国性企业的税收交由中央。而将地方性企业的税收留给地方的法案,通过这个法案,铁路公司、制盐公司等大型企业的税收成了国税。

潘训给国会议员的理由是,各地为了税收争斗不休,各自出台了许多争锋相对的政策。比如各地纷纷提高食盐这种必需品在各地的消费税,还呈现出互相抵制的态势,产盐的四川倾向于少税收,可临近的湖南、湖北则倾向于多收盐税。

产煤的北方对南方对北方煤炭收重税很不满;南方则对北方省份对茶叶销售的税收税率颇有微词。同样生产钢铁的山东和东北、上海和广东,都对对方的钢铁产品进入本地十分不友好,出台了许多小动作来限制。广东为了将自己的荔枝卖到北方,就对南洋来的同类产品进行限制,向广东的专门运输南洋荔枝的运输公司收取特别税收。

等等不一而足,各地的官司没少打,在国会中争斗不休。

潘训就利用了这种矛盾,才通过了跨省性的企业都归中央直管的法案。

这个法案的通过,让大企业的税收基本上都归了国库,因此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

当然地方议员不是傻子,很明显山东这种大型企业最多,受损是最大的,因此是坚决的反对派,联合了上海、广东和东北的势力抵制。

但潘训则游说了西部和内陆的大批省份对抗。

跟人们印象中不同的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中,越是富裕的地区越倾向于du立,越是贫穷的地区,反而越是支持中央。

原因很简单,中央财政对贫穷地区的补贴最大,比如贵州的基础教育经费80%基本上都是中央补贴的,而山东、山海的基础教育经费,则全部自己承担。

第二是提高关税分配比例。

此前的关税分配比例一直是二八分,这还是康保皇当年为了换取地方支持对抗张之洞,在清朝时候就确立的。

潘训要求将中央分配的比例提高到4四成,达到慈禧时候的水平,自然还是要受到山东等进出口贸易大省的抵制,连湖南湖北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可是潘训得到了陕西、甘肃等西北省份,尤其是得到了四川这个人口大省的支持,尤为重要。

经过更激烈的争吵,才勉强将关税分配比例提高到了三七开。

第三步是增加一项全国性的义务教育税。

这一项反对声音倒是低了一些,毕竟在一个有几千年办教育传统的国家,办教育是积阴德这种观念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认同,但都很认同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而且那个议员如果反对,恐怕会被骂祖宗八辈,因此教育税反而很轻易就通过了。

光是提高政府财政这一项,就足以证明潘训已经对中国式政治模式的掌握的炉火纯青了,他确实是目前最有能力的政客。

在看他的竞争对手。

米青这几年踏踏实实深入基层,在广大的工人同胞之间活动,她出入各个工厂车间,跟大批工人直接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当然不是真正想知道他们所想,而是做给外界看的,她每次出行,必然是要让报纸跟踪报道的,视察完,说两句同情工人的话,很容易引起一片赞誉。

用了4年时间,米青将富强工会组织已经覆盖到了全国百分之60的工厂,控制了7成的工人,但仍然有3成工人被其他组织所影响,最大的就是北京的大招先生组建的组织,跟苏俄意识一致,信奉马教的势力。

米青通过富强工会,已经在自己身上完全贴上了工人老大姐的标签,她也确实已经是一个老大姐了,年纪已经到了50岁,而且去工人间活动的时候,刻意不化妆不打扮,时刻显露出斑白的头发。

李富安则完全是另一个路数,他始终打着自己是杨潮正统继承人的旗号,将自己的各种观点打扮成杨潮当年的执政方法,并且从历史上寻找各种证据。

李富安的执政思想,是继续推动工业发展,相比米青那种要求提高工人待遇的竞选口号,李富安则跟资本家********一致,哪怕是为了提高选票,他也是建议通过减少企业负担来让企业返利给工人。

两人不同的做法,得到的反馈是不一样的,米青虽然得到许多工人的支持,可是竞选经费却始终不足,而李富安的竞选经费十分惊人,大量资本家踊跃给他捐款,他手里持有的资金超过了一千万。

因此两人也选择了不同的竞选方略,米青是不辞辛劳全国各地去路演,向民众直接传达她的观念。李富安则较少面向基层,即便路演也多是去一些明星企业,他最主要的竞选方式是通过大量在报纸上投放广告。

在看两人一心要打倒的对手潘训,则跟以前没什么两样,大多是去大中学校,大学中的学生已经到了选举年龄,是合法的选民,投票意愿也较高,即便是中小学校,也有大量的教师是潘训的铁杆支持者。

不过跟历次竞选议员,潘训喜欢出幺蛾子,从来不走寻常路。

他这一次又玩出了新花样,他比谁都清楚,再靠年轻人和老夫子是无法将他推上总统宝座的,他必须开辟新的票仓。

这一次潘训将目光看向了被城市和工业挤压的喘不过气来的农村和农业,他把目标选定在了广大的农民身上。

不得不说潘训又一次走在了米青和李富安之前,瞅准了农民阶层是这些年受益最小,受害最重,怨言最大,因此也自容易拉拢和收买成本最低的弱势群体,如果能得到中国最广大的农民支持,米青和李富安这次再次失败板上钉钉。

面对这三个人,杨潮也有些犯难,潘训是最成熟,能力最强的人,李富安是最得资本家支持的新派,理论上来说,其实李富安的观念是最符合社会发展的,米青则笼络住了工人,对国家安定有重大意义。

那么杨潮该支持谁,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