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四百四十四节 哈尔滨风情

大国崛起1900 第四百四十四节 哈尔滨风情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所以杨潮觉得自己有必要将手里的钢铁股票慢慢出售出去。

杨潮是钢铁业的大股东,东北钢铁公司的三十家大钢厂过去都有杨潮的股份,山东就更不用说了,莱芜钢铁杨潮是最大股东,烟台美资撤资的时候也是卖给了杨潮,所以把杨潮说成中国的钢铁大王都不为过。

想到就做,现在股票市场上慢慢卖掉东北钢铁公司的股份,至于山东两家钢铁公司,在抛售股票之前,让莱芜和烟台钢铁合并成一家公司,当两家公司宣布合并之后,新公司的股价又涨了一些,市场还是相当看好这两家盈利最好的公司的。杨潮则趁着股价高昂,将股票悄悄抛售了。

抛售了这些公司的股票,杨潮一点都没有感到可惜,杨潮更愿意做轻资产。

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已经到了7月,杨潮立刻放下所有事务,跟奥丽嘉请了一个长假,告诉她自己要去处理一些秘密国事,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

为什么是一个月,坐月子可不得一个月。

金雪慧十月怀胎,终于生产了,给杨潮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二狗?为啥要叫二狗?”

“赖名好养活吗。”

生了孩子当然要起名字,生下来就要取一个小名字,老百姓说有了名字就好养活了。

但是对于孩子的名字,他妈妈和大姨都有争议。

“可是怎么是二狗?就算是赖名,也该叫狗子。”

金月慧很坚持,杨潮又没有孩子,叫个二狗,好像是老二一样,她妹妹的孩子。可是杨家的长子。

杨潮道:“就叫二狗。二狗好听。”

心里却叹道,狗子在另外一个时空的。

大名杨潮也早就想好了,现在还不能叫,等过了五岁后,才正式给他取学名,否则估计金家姐妹又要有争议了。因为杨潮给儿子起的大名叫做杨仲义,仲就是老二的意思。

陪伴女人坐月子,杨潮认为是男人的职责之一,哪怕他是一个渣男,但也是有责任感的渣男,所以骗老婆来陪小三,既渣又暖。

陪伴的日子是幸福的,哪怕月子房里的味道不好,可是分别就不那么好受了。哪怕外面是金秋八月。

火车上金雪慧抱着孩子,金月慧看着车外,两人都很不高兴。

但是她们必须回朝鲜去,杨潮也想把孩子留在身边,但是作为一个政治背景浓厚的人,他不能冒政治风险,万一他有一个私生子的消息传出去,会对他跟女沙皇的婚姻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国家间的关系,而女沙皇统治西西伯利亚是杨潮政治布局中重要的一环。

政治人物没有私人。这是必须要付出的牺牲。

杨潮将护送两人直接到朝鲜,为此杨潮还安排了一次去朝鲜访问作为掩护。

一路上也要进行一些政治活动。

这次去朝鲜,走东北铁路。

东清铁路两千七百多公里,成t型,从满洲里到哈尔滨继续往东延伸沟通海参崴,从哈尔滨分出一条直线往南延伸。经过长春、奉天连同到大连。

这两千多公里铁路,算是老毛子留给东北最重要的遗产。

虽然是沙俄侵略的产物,但是不可否认东北因为这条铁路收益的地区不少,铁路经过地区的经济都有促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受益最大的大概要数哈尔滨这个城市。

无论是奉天还是吉林、长春,都是老城市,唯有这个哈尔滨,完全是因为这条铁路才得以成为一座城市的。

铁路修建之前的哈尔滨,只不过是松花江上的一个渡口,附近则发展出了田家烧锅等几个镇子。

从铁路修建开始,哈尔滨就慢慢成形,俄国施工队进驻哈尔滨,在这里建设了机修厂,开启了哈尔滨工业的基础,铁路修建带来了人流,城市慢慢成形了。

因为这种历史背景,让哈尔滨跟这条铁路的关系,显得比其他城市要特殊的多。

铁路修通之后,过去的渡口哈尔滨,也自然成了水陆交通要冲,松花江流域的物产汇聚到这里,然后通过铁路运往俄国或者大连出口,哈尔滨成了整个东北北方最大的物资流转口岸。

新生的城市,一片空白,机会却是大把,于是吸引来了一大群的冒险者,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哈尔滨也是。

而且这里的侨民数量极多,汇聚了三十多个国家的商人在这里经营,洋人的数量竟然占到了一半,可谓是中国洋人比例最高的城市。

洋人中最显赫的一群人,还是犹太人,准确的说是俄国犹太人。

俄国犹太人几乎是随着这条铁路的修建就到了这里发展,当时恰好是沙皇俄国排犹浪潮,起因是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遭到革命党刺杀身亡。由于怀疑犹太人有涉嫌,反犹主义在俄国境内空前高涨起来。

俄国所有的民族几乎都参与了这场血腥的反犹运动,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哥萨克人都拿出了屠刀,这是一次极其暴力的排犹,集体迫害,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在全国各地发生。

继承皇位的亚历山大三世的顾问康斯坦丁·波贝多诺斯策夫建议消灭三分之一犹太人、驱逐三分之一犹太人,同化三分之一犹太人,要让犹太作为一个民族在俄国彻底消失。在政府的默许和支持下,俄国民众针对犹太人的集体大屠杀在各个地区相继发生。

沙俄政府还施行了对犹太人的一些官方政策《五月法令》,严格限制犹太人在栅栏区(犹太定居点)以外进行活动,不许犹太人从事政府公职、教授、军官,甚至农民等职业,连信贷业都要求只有东正教徒才能从事,让犹太人连他们最擅长的银行业都无法经营,等于断了犹太人的生计。

这次排犹从1881年开始,一直持续懂啊了1914年,所以大量的犹太人逃出俄国。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一批人逃到了中国来,恰好俄国在修建东清铁路,这让很多犹太人甚至直接介入铁路修建,之后又继续靠着铁路发财,在中国东北站稳了脚跟。

而哈尔滨则是犹太人最大的聚居区,东北战争之前,这里就有了8千多犹太人,现在已经超过了1万人。

哈尔滨一半的商业,现在都控制在犹太人手里,中国商人才排名第二,第三是俄国人,剩下的日本、朝鲜、英法等西欧国家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小。

这些情况都是杨潮从哈尔滨市长口里得知的。

杨潮没有任何表示,只是让市长跟自己坐在车上,在哈尔滨的街市间转悠。

杨潮看到,由于有大量的洋人经营,这里充满了欧式风情,俄国人也做过规划,街道宽阔整齐,两边欧式建筑鳞次栉比。

只是道路有些问题,就连最繁华的中国大街竟然都是夯实的土路,没有硬化,一下雨肯定满是泥泞。

“外边看着光鲜,怎么连道路都不好好修一修?”

1898与铁路修筑同时,哈尔滨城市建设也开始了,大量中国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将沿江古河道荒凉低洼的草甸子开辟成了一条土道,用来供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通行,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条大街的雏形,街道旁居住的都是中国工人,因此也被称为中国大街,1900年的时候,这条大街已经颇具规模,嗅觉敏锐的中国商人在这里开了大量的铺子。

铁路建好后,这里靠近河道,称为最佳的埠头,俄国商人也来这里开始经营,此时虽然名字还是叫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洋人修建的欧式建筑,已经形成了一条殖民地性质的商业街区。

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大街的规模继续扩大,两侧华丽建筑更加密集,但是基础设施显然没有跟上。

市长解释道:“设计方案早都出来了,华洋商会都愿意修路,他们也愿意出资,只是出资比例定不下来。洋人坚持要由商铺数量比例来出资。但是华商虽然人数众多,可是多是小本经营,所以一时定不下来。”

市长显然支持华商利益,毕竟他可是靠选举上来的,哈尔滨的洋人虽多,但是选民可都是华人,洋人又决定不了谁当市长。

洋人希望按照商铺数量分摊,华人则坚持按照经营规模出资,双方僵持不下,所以才耽误了下来。

“田市长,为什么要找商人募捐呢。修路架桥,改善交通,这本来就是政府的职责。”

杨潮问道。

市长姓田,家里是酿酒的,用黑龙江的粮食,小麦、高粱为原料,质优价廉童叟无欺,经营有年头了,是本地大家族。

田市长道:“官府一时拿不出那么些钱。修路所费颇多,预算上百万,没有那么大的盈余。”

哈尔滨是繁华的商贸重地,财政情况良好,但是一下子拿出上百万辆修路,还是很有压力的。

市长是当地大族,他们家在这里生活了上百年了,比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还长。

只是观念太老旧,还管政府叫官府。

杨潮知道这种人物是不太愿意负债发展的。

“田市长,我给你个建议,去上海发债券。以哈尔滨的财政状况,债券利息不会太高。然后收税还债,就由这条街上的铺子交税,收专门的筑路税,不用太高,百分之一就够了。什么时候偿清债款,什么时候停止收税。政府不会有任何影响的。”

“大人说的极是,极是。卑职谨记,谨记。”

杨潮不是官,但是田市长可不敢把杨潮当成眼中的庶民。(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