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三百八十八节 寒士公屋

大国崛起1900 第三百八十八节 寒士公屋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在跟英国人谈判期间。

杨潮手下的精干团队也组建完成了。

工业方面以李富安的工业局为班底,另外还招募了东营市政局的班底。

东营市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市政改造,培养出了一大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人才。

杨潮给这些人提出了新的任务。

“开封、西安、成都、广州等十八行省的省城都需要进行规划,注意保护古建筑,城墙也尽量保持完整,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城墙上开洞。我们毕竟是一个古国吗,就应该处处都是古建筑。但也不能影响了现代交通。”

“另外,苏州、无锡、郑县、重庆这样的人口大城,也必须进行规划,凡是人口十万以上的有限进行规划改造。”

“就以东营为蓝本,不过必须重新设计,毕竟那些城市跟东营不同,东营是在荒滩上发展起来的,不存在拆迁。”

“但是要求是一样的,必须提前规划,省会城市都以500万人的规模为依据进行规划,街道该拓宽拓宽,没有给排水系统的,要进行建设。重庆、成都、广州、武汉、上海这几座城市,我认为应该按照一千万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

杨潮一个又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让东营市的施政人员赶到压力重重。

“你们的人手怕是不够,放心大胆的招募人员,就是有一万人也不算多,中国招不够,还可以去外国招吗,日本就很不错,他们的土木建筑人才,不比我们现在少。”

事实上控制了日本之后。杨潮从日本得到最大的利益,不是赔款,不是转移了日本培育了三十年的造船业,而是日本积累了三十年的人才力量。

现在可以放心大胆的雇佣日本技术人员,日本政府也乐得派遣这些劳务到中国赚取外汇,可谓互惠互利。有日本技术人才的补充下,詹天佑的铁路公司工程力量至少翻了一番,纺织、缫丝等工业领域的技术水平,也提升了一个台阶。

建筑领域招募个几百上千的日本土木工程人才,也应该不难,毕竟日本人的技术学院根基还是很雄厚的,加上日本战后重建,培养了大批有经验的工程人员,现在是经济危机期间。日本国内建设暂时停顿,这些人很多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日本人不够,还有德国人吗,最近从德国来了很多人才,不加以利用太可惜了。”

从德国来中国寻求工作的德国人才通过青岛的大量德资企业为纽带,不断的涌入青岛,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有。虽然中国现在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可是比战败的德国还是好了太多。起码在中国,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吃饱饭是不成问题的。

将任务交给东营市政局,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足够多的有经验的人才,无论是青岛的德国人,还是日本人招募起来都很近,不需要太多时间。

然后他们就开始划分项目组,奔赴全国各地。现在各大城市进行实地探测,测量数据后在进行合理的规划。

规划一座城市需要的时间可不短,几个月到一年时间都有可能,所以杨潮不可能等他们所有规划都做完的时候才开始行动,拉动经济刻不容缓。早一日开始复苏,就早一日享受到繁荣,这个繁荣期打1929年可就结束了,杨潮可不想浪费哪怕一天时间。

所以他要求各个项目组的工程团队,优先将用作居住区的土地规划出来,他告诉这些人他将建设一个庞大的项目,在全国各大城市,建设可以供一千万人居住的出租屋。

杨潮将自己的这个大项目成为寒士公屋项目,取自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句,建设廉价的公屋,让天下寒士欢颜。

杨潮可不打算盖一些烂房子凑合,而是要用新技术,钢筋混凝土建筑。还要通水通电,跟城市规划直接对接,一步迈进现代化。杨潮没打算今年盖了明年拆,这是要用五十年的,所以还要坚持高标准,每一栋公屋楼房都是5到10层的建筑,最少得500间房子,其中安装上电梯,能够容纳一千人居住。

每一座城市,建设这样一百栋公屋,足够容纳10万人,暂时就够所有工薪阶层居住了,通过合理的布局,这些公屋集中修建,就等于直接建设了一个社区,里面建上配套的学校、医院,然后通上扩宽道路,通上电车,城市功能基本上就齐全了。

因此这个公屋计划,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城市化计划,但是钱从哪里来呢?

杨潮打算在全国建设一百座这样的模范社区,每一座耗资平均一亿两,就是一百亿两,杨子银行不可能一下子全拿出来,而且杨子银行那些现金可不是为了搞房地产的,而是为了投放进入实业,促进生产的,因此融资很有必要。

杨潮打算发债券。

但是在上海发债券,是有限制的,现在已经不是随便什么公司都可以上去发债券了,必须得到交易所的批准,而交易所是由杨子银行团三十多个大银行、钱庄建立的,三十家组成董事会,发债权力必须董事会同意,而且还要央行给与特许权。

现在通过正规渠道,取得发债权的公司不多,只有铁路公司和电报电话公司两家而已。

这是一整套严密的程序,虽然以杨潮的影响力,他说要发债,三十家股东基本不会反对,可是张家傲那一关可不好过,杨潮当年给与他du立的权力,是为了维持一个独立的货币政策,可不是个人因素,因此杨潮不打算破坏张家傲的权力。

所以杨潮愿意走这套程序。

首先杨潮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书,向董事会和洋行证明他的项目长久的盈利能力,证明他的项目有能力平稳的偿还债务。

投资虽然巨大,一座社区就是一亿两,可是能够引入十万人,杨潮不打算收取太高的租金,以最低工资的三分之一作为租金,随着日薪一两运动,城市居民的平均月收入至少都有30两,三分之一就是10两,十万人就是100万两,一年就是1200万两。

1200万两固定的租金,就足以应付12厘的高利,贷款的利率由于经济危机有所提高,可也不会超过9厘,最低的时候甚至长期保持3厘,国债利息都降到了1.5厘,因此这个租金收入足够维持利息支付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招到足够的租客。

“我无法证明。但是我相信我们盖了足够好的房子,收的租金足够低。以上海为例,就算是普通的里弄房屋平均月租每幢也要60两银子以上,上海工人平均月收入还不到30两,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在城里住得起房子,那怎么办呢?在河边、沟渠旁,搭建窝棚,没有干净的水,没有方便的电,病了没人管,孩子没处上学,野孩子到处跑。这次上海市政府决心进行规划,给与寒士公屋项目提供免费的土地,足够我们建设一座容纳一百万人居住的新城。当然这些土地不算是我们的资产,但只要我们继续公屋租赁,上海市政府就不收回。”

说着,杨潮拿出一份文件,是上海市长谢冠辉签署的特许令,将一片政府收上来的公用地无偿借给寒士公屋项目进行建设,当然上海市跟杨潮签订了详细的协议,规定在满足公屋能够正常运营的情况下,租金必须让那些最低收入的家庭租得起。如果因为上海的工资收入太低,最贫穷的家庭租不起的时候,上海市政府表示愿意为他们提供补贴,让他们可以居住在公屋中。

“现在上海的工人超过了300万,各种商业中的雇佣劳动力,也有同样的规模。在我们公屋租金足够低廉的情况下,我相信招租一百万人还是办得到的。而且如果有人因为收入太低而租不起,上海市政府会给与补贴。难道这还不能保证我们的盈利能力吗?”

杨潮拿着跟上海政府签署的协议说道。

股东们面面相觑,纷纷点头,董事长李思第开口要求投票。

“同意!”

“同意!”

……

三十个股东纷纷同意,就算没有这些东西,他们也不会反对杨潮发行债券,哪怕这个项目跟杨子银行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一项公益项目。

寒士公屋属于非盈利机构,既不会给股东分红,跟美国大量的非盈利学校一样的性质,不是公有,又类似公有,自负盈亏,美国对这样的机构是不收税的,杨潮组建的公屋项目,也不会有人来收税,程序正在走着,批准下来不是问题。

三十个银行家股东同意了,现在就看张家傲了,他今天特地来听听证会,听得很认真。

别人都同意了,他没有表态,许久,似乎是下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开口问询起来。

“杨大人,你认为这个项目,真的能够负担债务吗?”

“偿债还是没有问题的。”

杨潮信誓旦旦保证道。

张家傲也不需要其他解释了,立刻点了点头。

“那我同意!”(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