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三百五十九节 日薪一两运动

大国崛起1900 第三百五十九节 日薪一两运动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国内金融危机的情况通过无线电传到杨潮这里,杨潮极为重视。

这次危机注定是扩大不起来的,但是这是一个苗头,一个信号,表示中国经济野蛮扩张似乎到了一个极限。

战争财还在继续发着,甚至随着美国人加大了战争的投入,流入中国的硬通货规模比过去更大了。

去年一年流入中国的白银超过三万吨,黄金也有两千吨,中华银行的黄金储备打到了6000吨,白银储备则打到了12万吨,还有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说美国人卷入战争代替了俄国人之后,又打倒了日本,作为唯一独善其身的大国,中国独享了战争财这个大蛋糕。

可是巨大的外汇流入中国,不过是增强了中国货币的信用,中华银行甚至都没有多发多少货币,只是用新货币将过去的扬子银行券替代了而已,总发行量不过200亿而已,这让货币杠杆降低到了1比8。

可是商业银行通过疯狂的金融杠杆,将这笔货币发出去了5000亿的贷款,光杨子银行一家就贷出去1000亿的商业贷款,光是利息收益每年就达到30亿两。

这次金融危机给杨潮敲响了警钟,明白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张到了一个极限,在扩张下去只会引发经济崩溃。

这次危机本身是因为杨潮离开后的信用危机引起,但是如果不是扩张过度,是不可能有危机的,因此杨潮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解决这次危机很简单,张家傲通过中华银行,加印纸币支持银行系统,然后又抛售海量的债券。并且释放一部分金银储备就解决了,可是隐患却根本没有解决。

杨潮则暗中命令样子银行,让杨子银行开始收缩,开始减少放贷量,减少贷款数量,增加债券购入。将资金收拢起来,应付可能而来的经济危机。

战争期间,有大量的战争订单的情况下,经济危机不可能爆发,但是一旦欧洲战争结束,没有了战阵利润的支持,重工业将会第一时间爆发危机,而轻工业目前扩张也到了极限,工厂设备基本饱和。战争结束后,重工业将迎来一次漫长的萧条,萧条时间可能会是轻工业机器的一轮替代周期,有可能会达到七八年之久。

重工业企业在战争中都积累大量的利润,这笔钱能不能让他们撑过这个周期,真的很不好说,如果出现大规模的破产潮,一点都不奇怪。

所以杨潮得储备资金。趁着企业还能在市场上筹集到足够资金的时候,将杨子银行的先进抽调出来。当出现危机的时候,用来救济这些企业。

“老百姓还是太穷!”

杨潮不由叹息到。

轻工业生产的主要就是消费品,哪怕阻挡了日本的轻工业产品的竞争,欧洲也无暇向中国倾销,独占中国市场的轻工业企业,经历了一波将近十年的扩张。可依然到了极限,而他们的规模跟美国想必还差的很远,连美国的三分之一都没有达到。

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五倍以上,这显然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美之间巨大的平均资源占有量,美国人均耕地面积。矿产,森林,都是中国平均的十倍以上,这是先天的劣势,在如今都是是靠着挖资源发展经济的时代,注定比不过美国人,不仅中国比不过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也都比不过美国人,美国的人的收入水平始终高过其他国家。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工业化,让生产效率弥补资源的不足。

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但是其他影响老百姓收入的情况还是能解决的,比如分配的不均问题。

战争期间,轻重工业的资本家都大发了一笔,但是财富过于集中到资本家手里,美国在战争期间出现了两万多个百万富翁,中国虽然没有这么大的规模,但是依然有近万百万级别的豪富出现,中产阶级则超过百万。

但是相比五亿的人口总数,这只是很小的比例,只能说是一部分人富了起来而已。

巨额的战争红利没有转移到普通百姓手里,财富的集中自然是最有效率的,可那是在经济稳定的时期,经济稳定,可以让集中的财富变成投资,扩张经济规模,可是经济危机的时候,这些财富却会随着货币贬值而缩水,造成财富的蒸发。

与其让财富蒸发,不如让老百姓得利,从而扩大市场。

相应的货币,必须对应相应的产品才不会贬值,因为货币只是财富的会计单位罢了。

如何让更多的人得利,首先是超过4亿的农民,因为农产品的价格始终低廉,大量的进口粮食让粮价高不起来,所以中国农民始终穷困,此前这甚至是杨潮有意为之的,他认为只有用工农业巨大的收入差距,才能让恋家的农民离开土地,到工厂里去做工人,才能推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可最大族群的人口始终穷困,只能让市场规模受限,但杨潮不想改变工农业工资差的现状,因为这也是市场的选择,因为技术工人的缺乏,当中国还有大量德国和美国技术人员的时候,中国技术人员享受高薪是很合理的。

那么就只能改变农民的生产效率。

生产粮食是低效的,但是经济作物的利润是不错的,鼓励农民大量该种经济作物,江南百姓种桑养蚕,城郊农村种菜,人口多的地方养猪养鸭,搞副业。

说白了就是提高土地产出的价值和产量,多养的鸡鸭猪羊最终还是进入老百姓口中,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同时,增加产品维持了货币对应的实物,也是维持货币价值,不让财富蒸发的根本方法。

但是农民生产出来更多的蚕丝、蔬菜和肉食,还得能卖出去才是有效的生产,无效的生产可不是财富,只是劳动力的浪费。

那么给增加的农产品提供市场,也是必要的,农村产品的最大市场当然是城市,是那一大批不生产农产品的城市居民。

增加农村生产和增加城市收入是相辅相成的。

这点靠银行系统做不了,只能靠大批的雇主,靠大量的资本家主动提高工资来形成。

杨潮自己当然要参与其间,他旗下的企业当然可以增加工资,但是只是增加他个人的威望,像福特那样获得个人荣誉,这就太浪费了。

“就送总统一项政绩吧!”

杨潮很快就有了主意,立刻给米青发去了一封电报,告诉米青具体方法。

米青很快以总统身份发出号召,号召中国雇主提高工人工资,她希望每一个雇主,最少给工人每天一两银子的工资。

这可是巨大的提高,对那些技术站在高端的企业来说不算什么,比如迪塞尔柴油机工厂的技术工人,他们的工资每月已经达到了50两银子,可是对那些工厂的勤杂工而言,就是巨大的提高了,因为他们的平均工资始终在10两一下徘徊。

米青可不仅仅是号召,他还通过国会授权,降低企业税收,针对提高工资的企业进行减税措施,凡是因为增加工资而提高的成本,政府替企业承担一半。为此,发行了100亿特别国债,发行债券是要国会同意的,对于这种为了减税而发行的国债,那群资本家议员没有道理反对。

同时杨潮秘密电令临时代替自己的富强党理事长李思第,让富强党积极配合总统号召,富强党成员的企业必须积极响应,告诉他们,富强党的强国富民理念到了落实的时候了,强国已经基本完成,现在进入到富民阶段。

如果不配合的企业,则意味着不认同这个理念,意味着是党内投机者,不是真正的信仰坚定者,立刻开出出党。

本来富强党中的企业家多数还是有理想的,就算是一批投机分子,也是想靠着组织获得发展的机会,因此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没有人敢反对。

富强党成员的企业主要存在重工业,加工资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太大的负担,成本上涨不超过两成。

他们的数量也不算多,富强党中的企业家在一千人左右,只是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中的一小股而已,他们也只是起一个带头作用。

富强党真正的作用,是利用在前一段时间覆盖全国的组织,展开积极的活动,在各地呼吁提高工资,此举更是奠定了他们刚刚建立的为穷苦百姓说话的形象。

同时其他响应者也不少,比如张謇这种老一代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倡导者,他们也不反对给工人提高工资,只要是经营过得去的,都很乐意响应总统号召,而且他们也只是负担一半的成本罢了,另一半是通过减税。

从米青发出号召,不到一个月内,就有上百万工人得到了工资增加,这个数量占中国工人阶级总数的十分之一。

造成的影响,则影响到了一千万工人阶层,因为别的企业涨工资了,没有涨工资的企业就要受到压力,或者他们的工人辞职去追求更高的工资,或者跟雇主闹,要求增加工资。

工人工资的增长,带来了消费能力的增加,当然也带动了物价的增长,可物价增长又会引起市场扩大,物资产量的增加,给工人增加的工资,如同泼到地上的水一样,一层层渗透下去,最终会让整个国民都受益。

历史上将这次工资普涨运动,称为日薪一两运动,作为发起者,米青自然获得了足够的政绩。(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