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二百九十三节 让祖国不挨饿

大国崛起1900 第二百九十三节 让祖国不挨饿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德国现在穷的就只剩纸币了,战争一开始,他们就停兑了国内的黄金,而且滥发纸币,国内都开始通货膨胀了,如果他们将来能打赢,当然还能恢复金本位,可是要是打输了呢,至少是别人以为你不会赢呢,还有谁会接受你的纸币?

所以战争中就是英国人,也只能一船船黄金往美国拉。

英国佬几百年攒下了上万吨黄金,德国人吗,虽然战前德国从杨潮手里得到了两批总计3000吨黄金,加上他们自己的努力,黄金储备最后达到了惊人的6000吨,也只有英国人的一半。

不过战前因为这批黄金储备,德国发行了大量的货币支持经济,又有中国大量的工业订单刺激,让德国的经济在战前的三年间平均达到了10%以上的增长,战前德国本就强大的工业比历史还增加了四成。

战前德国经济已经是法国的两倍,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但是大炮一响,6000吨黄金根本就不够花的,已经运了5000吨给美国人了,从美国换取了矿石和药品。

美国人不接受德国马克,现在中国人也不接受,这如何是好。

把剩下那1000吨黄金送给中国?

德国肯,那也得够啊,粮食这种东西,平时价格低廉,但是当出现短缺的时候,那就是命,多少钱都得出。

就是按照中国市场平时的价格,一吨粮食也得20两,以现在的金银比价,这可相当于30克黄金,1000万吨粮食,就得300吨黄金。可是现在粮食价格涨了3倍,最关键的是运费,用飞艇运输粮食这种价格低廉的物资,运费就是物资的3倍,1000吨黄金也就换300万吨粮食了,可是300万吨够6000多万德国人吃吗?

一个人平均下来160多公斤。德国人一人一天一公斤,六千多万人也得六万吨,够吃几天的,能度过这个难熬的冬天吗,冬天之后呢,夏收之前吃什么?

“我们愿意借债!”

瓦德尔表示道。

“我们可不敢借。”

杨潮叹道,德国人也太败家了,去年经过清算,杨潮清偿了他们100亿马克的贷款。折合25亿两银子,但是他们半年就花光了,全都跟美国人换成了青霉素、铜矿、锡矿。

也不能怪德国,他们也没想到这场战争的烈度如此之大,持续时间如此之长。战前所有国家都十分乐观,都认为只是一场短期战争,而且都认为自己会获得胜利。当互相宣战后,各国的街头无数年轻人欢呼不已。

当时法国人的战争预算是200亿法郎。结果他们最后花了1200亿,德国人预算是700亿马克。这是一年的预算,杨潮那100亿马克的偿款用了半年,也算节省了,当然这跟他们只需要国外的粮食、铜矿、锡矿等少量物资有关,德国的钢煤基本能够自给自足,这就解决了大问题。否则他们恐怕早就崩溃了。

“您不相信德国?”

杨潮拒绝借款让瓦德尔颇为意外,他一直以为杨潮是认为德国能打赢的,毕竟杨潮都提前偿清了贷款,如果认为德国会输,大可以拖到战后清算。那时候德国货币崩溃,没准还不了多少黄金。

杨潮笑道:“除非你们能打通到中国的交通线,否则德国没有足够的物资支持战争的。”

瓦德尔笑道:“没有必要浪费兵力打通交通线,只需要三个月,法国就会投降。”

德国人依然自信,索姆河战役已经结束,双方打了个平手,各自损失了几十万士兵,德国损失60万人,英法损失62万人,双方加起来损失了100多万人;凡尔登战役还没有分出胜负,德国人已经损耗了40万人,法国则损耗了60万人。

消耗的物资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光是青霉素就有200万只,将中国的库存都消耗光了。

但是德军依然自信,他们自信的来源就是俄国退出战争。

“小心美国!”

杨潮提醒道。

历史上说美国参战是因为德国发了一封挑动墨西哥攻打美国的电报,但是傻子都知道,如果美帝挑拨蒙古国攻打中国,中国是不可能向美国宣战的。

“美国?美国不会参战的,我们连无限制潜艇战都停止了。”

瓦德尔对美国明显缺乏警惕,这年头欧洲国家对美国其实还是有种忌惮的,那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太雄厚了,整个欧洲加起来才能比得上,而且人力资源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雄厚,在这样的基础上,哪怕美国人自我阉割,陆军几乎没有正规军也依然被人忌惮。美国威胁论极为盛行。

所以德国一直在避免招惹美国,1915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无限制潜艇战,任何去往英国的货船全部打沉,当然受损失最大的就是美国,结果美国向德国施加各种压力,甚至断绝外交关系,德国人还是让了一步,停止了用潜艇封锁英国的计划,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人一船一船的战争物资运往英国。

德国人觉得自己都做出如此大的让步了,美国人没有加入战争的借口。

不过德国还是太小看美国人资本家的胃口了。

别的不说,单说英法欠下美国那近百亿美元的债务,一旦他们战败,美国金融都得跟着破产,美国人能容忍英法战败?

所以杨潮真的不看好德国,哪怕德国的战斗力确实很强,但是他们的外交能力太差了,这不是一场他们能赢得的战争。

“哈哈也许吧。”

杨潮不愿意跟瓦德尔争辩这个问题。

“你们还是筹钱去吧,黄金、白银,我们都接受。当然杨子银行的银行券也可以。”

杨潮笑道。

瓦德尔无奈的离开。

杨潮把他送到门口,结果发现门口一大群记者,杨潮早就见怪不怪了,大石房也是一个热门的信息采集点。

记者还主要是来自青岛的德国报纸记者。

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

“瓦德尔先生,杨大人,请问你们是不是在谈青岛征兵问题?”

“您会不会同意德国政府在青岛侨民中征兵?”

“德国的义务兵役制是不是适用于青岛侨民?”

这是最近的热门问题,瓦德尔表示自己无可奉告。

杨潮则十分认真的回答道:“我国政府的态度一直十分明确,那就是不拒绝德国人自愿回国参军,但是青岛决不允许德国政府在这里征兵。”

杨潮的回答让不少德国记者松了一口气,当德国人将征兵年龄提高到四十岁后,现在青岛上百万德国侨民中,适龄兵员超过十万以上,德国政府也照会过中国政府,表示他们希望将德国侨民武装起来,但是中国政府拒绝了。

对杨潮来说,那些兵员中可有不少都是工厂里的技术骨干,这些人走了,自己要培养一个替代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绝对不能答应。

但是对于那些热血青年,就不用拒绝了,一般来说这些人大多数只是老工程师的家属,或者是一些来青岛做生意的,对青岛的工业实力不造成什么影响,毕竟掌握技术、成为技术骨干,这是需要花费时间浸淫的。

可是随着那些自愿参军的人,被报纸大加赞扬,赞扬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德国政府也做相应的宣传工作,给那些主动参军的人,又是挂绶带,又是送鲜花的,让他们昂首挺胸的坐上飞往德国的飞艇。

这种情况让那些在服役年龄,却惧怕战争,惧怕死亡的人心中产生一种愧疚,一种愧对国家的感情,而其中还是有不少富豪的,比如在青岛投资的许多资本家,尤其是那些家族企业的传人,来青岛找机会的年轻人,这些人技术过硬,手里有钱,年轻冲动,愧疚感就更加强烈。

有钱,愧疚,当然就有一种强烈的捐钱给国家的意愿,仿佛恕罪一样的心态。

瓦德尔显然利用了他们这种情绪。

让克虏伯、毛瑟这样的家族带头,他们在青岛不断的举行慈善拍卖,募捐到的黄金、白银和中国纸币,统统用来采购粮食。

瓦德尔给慈善活动起了一个很悲情的名字:让祖国不饥饿!

告诉青岛德国人说,祖国人民正在挨饿,前线的士兵正在挨饿,祖国母亲正在挨饿!

呼吁所有的德国人,为祖国尽一份应有的力量,让人民能吃饱,让士兵能吃饱,让祖国母亲不挨饿。

这个号召还是很强力的,通过报纸、街头演讲、画报等等方式在青岛德国社会流传。

收到鼓励的,心有愧疚的,一个个德国人慷慨解囊。

“十万!”

“二十万!”

“三十万!”

一场慈善拍卖会上,正在竞拍杨潮提供的一条粉色钻石项链,在做的企业家们纷纷慷慨报价,明显已经超出了项链的价值,可价格依然咋攀升。

“一千万!”

一个声音震惊所有人,连那个志愿主持拍卖的德国画报封面女郎都长大小嘴。

一个面色涨红,穿着西装,神情十分激动的年轻人站起来,让人毫不怀疑他都快哭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