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二百五十七节 变卖资产

大国崛起1900 第二百五十七节 变卖资产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不怪上海那些金融家眼红,摩根在这场战争中,赚的实在是太令人发指了,单论经济,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恐怕就是摩根为首的财团,所以后世阴谋论直指犹太金融家,就以摩根为证据。

但是那些阴谋家乱安的身份却错了,摩根不是犹太人,而且是一个排斥犹太人的家伙,摩根的圈子里没有犹太人,美国犹太人集团是高盛、雷曼兄弟那些家伙,不过英国政府没有选择高盛、雷曼,选择了摩根,让摩根在这次战争中,充当了英国总经理的角色。

因为摩根的实力远超高盛、雷曼兄弟。

大战打响几个月后,当战前储存的物资消耗一空,英国人第一次认识到这是一场长期战争,他们有经验,当年打七年战争的时候,英国人就是怂恿大陆国家打来打去,他们在海上将法国人的殖民地一扫而光,他们不怕长期战争,甚至有些欢迎。

于是英国政府立刻准备借钱打仗,他们委任纽约私人银行摩根公司作为其从美国采购全部战争物质的唯一采购代理。摩根还担任英国政府向美国私人银行募集战争借款的唯一金融代理。

摩根一面帮英国人在美国借钱,一面控制了所有美**需品和战争物资的采购,英国、法国和其他欧洲盟国的粮食和食品等必需品的供给,都由摩根银行一手操办。摩根通过它在伦敦的分支机构摩根格林菲尔公司和巴黎的分支机构摩根哈叶斯公司完成了对整个协约国的供给。

一手掌握金融融资,一手控制工业生产,摩根两头赚取利润。

一面英国人的黄金落入摩根的腰包,另一面变成美联储的银行券交到摩根控股的美国钢铁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企业,在这场战争中,摩根对美国的控制力达到了顶点。

这就是摩根想要的。至于真正的利益,到了他这种程度,反而不是太看重了。

摩根临死的时候,只留下了6000万美元的遗产,这显然跟他的地位不符,但钱不是他追求的东西。他当年赚到的巨额利润,一方面通过游艇、艺术品等奢侈品消费了,另一方面他其实并不是很看重挣钱。

摩根是利用各种协议,各种交叉控股的方式,拉拢联合了美国绝大多数的银行家,为此他甚至让出了大量的利益,他要的是控制权而不是钱。

而在中国,对金融业有这种控制力的,除了杨潮之外。没有其他人了。

杨子银行和参加了杨子银行联储的三十多家钱庄银行,现在已经是上海最大的金融联合体了,基本上控制了上海的金融市场。

杨潮不同意,谁也无法在这里借走一毛钱。

英法借不到钱,但是却又离不开中国的物资,尤其是青霉素,怎么办?

变卖资产。

这两个殖民头子,在中国经营了大半个世纪。谁都无法估计他们在中国资产的数量。

至少都是10亿计算的资产,至于是记几个数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这两国去年就开始变卖资产了。英国人卖了福公司的大量矿山,法国人也将云南的一些矿产在上海市场上变卖,今年他们连上海黄浦江上最好的码头、货栈都变卖了,法国人在广州、上海的一批工厂也变卖了。

两国已经跟杨潮接触过,希望杨潮能从他们手里买下来铁路资产,法国人修建的成昆铁路才刚刚通车。按照协议,他们对成昆铁路投资,转化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债券,同时法国人有权力参与成昆铁路的运营。

矿山可以卖,工厂可以卖。但是铁路却没有买家,除了铁路总公司。

杨潮不同意,他们卖都卖不出去。

英法两国想的很清楚,卖掉一切国外资产,只要打赢了这场仗,他们还是世界霸主,还能收回来,打输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但是德国人就很保守了,山东的矿产、铁路他们是一点都没有卖,现在跟杨潮的交易,主要是靠现金。

英国人可以封锁德国港口,但是封锁不住天空,大规模的海运被封锁住了,但是杨潮用飞艇从新疆开辟的中欧航线他们封锁不住。

只是空中航线的运输规模不能跟海运相比,所以中德之间的贸易规模不大,德国人也不需要军火物资,而且主要就是青霉素,以及一些德**事工业急需的锡矿、铅矿和铜矿等矿产和原材料,所以英国人暂时也还能忍受,如果中国胆敢派商船去,英国人绝对敢打沉。

也正是因为双方贸易规模不大,所以德国人的资金压力也不大,所以他们才没有开始变卖资产,但是现在他们也支持不住了战争进行了一年多后,德国人开始变卖黄金,杨潮的飞艇飞到德国,运去的是青霉素等高价物品,运回来的是成吨的黄金。

德国人显然不想将他们的黄金外运,在变卖了上千吨黄金之后,他们积极的打算借款。

“我本人从心里是对德国有感情的,也不希望德国输了这场战争。我也相信这场战争将改变世界局势,赢者将取代英国的地位,成为世界规则的新制定者。德国如果取胜,对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是有好处的。”

面对为难的瓦尔德,杨潮突然示好。

瓦尔德忙道:“您的认识总是超人一步。”

杨潮叹道:“所以我也不想看到德国输掉战争。尤其不是输在军事力量、不是输在组织能力、不是输在国家管理上,而是输在没有丰富的物资上,这实在是太委屈了。钱我是不会借的,如果借钱给德国,那么英法等国也必将获得同样的优势。但是我愿意现在开始偿付德国借款。山东等地可是向德国借了高达200多亿马克的借款的,这是一笔庞大的资产。我现在愿意偿还。德国可以在国内收购这些债券,然后通过柏林的杨子银行进行清算,这样一来德国政府就将得到200亿马克的中国资金用来战争了。”

瓦尔德不由狂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

杨潮战前借了200亿马克。那是用3000吨黄金作抵押的,现在杨潮愿意提前偿还这些债务,这如何让瓦尔德不喜,有了这200亿马克的巨额外债。

最关键的是,他从中看到了中国人对德国的信心,如果德国战败了。这笔贷款就不用还了,而中国人愿意提前赔偿,这不正说明他们认定德国能取胜,当然其中还有浓浓的情义,嗯,中国人喜欢感情用事,瓦尔德第一次觉得这种感情用事还是挺可爱的。

有这笔钱就够了,现在战场上的形式,依然是德国占优。先后消灭、俘虏协约**队已经超过了200万人,瓦尔德认定法国和俄国会在德国之前坚持不住。

但是德国最大的劣势是农业问题,德意志帝国统一之后,经过了30年的高速发展,不但各项经济指标都超越了英法,人口更是膨胀的厉害,普法战争的时候,法德两国的人口还相差不多。但是30多年后,德国人口几乎翻番。已经达到了6600万人,而法国还不到4000万,英国只有4500万人口。

庞大的人口是动力,现在德国只需要动员一半的适龄青壮,法国已经动员了八成。

可是德国唯一的劣势就是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德国的工业化程度比法国更高。法国有一大半人口都是农业劳动力,这也让他们拥有欧洲最发达的农业,法国的粮食供应完全自给自足,而德国在发达的肥料工业支持下,依然需要进口三分之一的粮食供应。

战争打响后。德国开始粮食配额,同时对农业也进行转产,不在生产小麦等精粮,而是大规模生产土豆、芜菁等高产作物,这些过去喂马的食物确实解决了德国很大的问题,让他们现在始终能够坚持,但是德国人依然吃不饱,大量的新生婴幼儿营养嫉妒不良。

在得到了200亿马克的中国资金后,德国人突然发现他们富了,除了采购青霉素外,他们竟然付钱让中国卖给他们粮食。

这可是奢侈行为,要知道粮食不值钱,但是运费太高昂了,青霉素那种奢侈品,倒是可以拿来运输,也不过是每只青霉素增加了10美元的成本,可是运输粮食的话,主要支出就在运费上了。

不过德国人的考量是,只要他们能保持一年时间的攻势,协约国就会崩溃,他们就可以取胜了,因此他们需要粮食来解放更多的农业劳动力,组建更大规模的军队,军队的装备问题,德国人自己可以解决,他们拥有庞大的重工业体系,煤炭和钢铁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于是乎,杨潮增加了飞往德国的飞艇数量,从一百艘增加到了三百艘。

跟德国达成了偿付借款的协议之后,英法两国自然也来谈这个问题。

“偿清对外债务,这是一笔巨大的利益。每偿还一美元外债,我们就要相应的制造一两银子的货币。这些钱可不能凭空印出来,没有那么大的储备,就只能发内债。”

面对来北京为上海金融家们谋取利益的上海市长谢冠辉,杨潮这样解释起来。

一听发内债,谢冠辉眼睛都亮了,只要能发债,上海金融市场就有钱赚。

“中央政府正在整顿金融市场。很快就有法规出台,会给与杨子银行和中国银行以国家债券为储备发放纸币的权力。所以杨子银行和上海的银行业都得做好准备,准备承揽这笔债券,然后再以债券为储备,发放纸币。”

“但有一个前提,这笔钱印出来,必须进入中国的产业中,激发工业生产,无法生产出更多的物质,那就只能拉高现有的物价了。”

“所以关键问题是,各家银行必须提高自己的放贷额度,不然这笔巨大的利益,他们吃不下。”

杨潮跟谢冠辉解释起来,让他立刻回去准备,让上海金融界先行动起来,增发贷款,让上海的工业开始扩张,将来用大量的物质来抵充大量货币增加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各家银行的债券承销额度,就以他们的贷款额为依据,谁贷给工业企业的款越多,谁就能得到更多的国债承销。

这点能量,杨潮相信上海金融界还是有的,因为上海金融界的那些银行和钱庄,跟德国银行团的做法如出一辙,那就是他们跟上海的工业相互参股,早就结成了一个紧密的团体,他们对工业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他们完全有能力影响工业资本继续扩张产能。(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