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二百四十节 集中权力

大国崛起1900 第二百四十节 集中权力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英国人继续进行着外交努力,欧洲自然是重点,伦敦现在成了一个国际交际场,各国外交官云集在这里,都希望说服英国加入自己一方。

虽然历史上英国人从来没在陆军上证明自己,参与大陆事务,也往往只以外交和军费来进行支持。

但是几百年来,英国人通过外交和军费支持大陆国家打赢了一次一次战争,这几百年来凡是英国人支持的国家,最后基本上都获得了胜利,哪怕那次普鲁士的腓烈特大帝要跟俄国、法国和奥地利同时开战,最后依然通过一个奇迹逆转了形式,那个奇迹是俄国新皇帝继位,新皇帝是腓特烈大帝崇拜者,直接命令俄军调转枪口,接受普鲁士的指挥。

所以欧洲各国对英国还是十分看重的,毕竟是霸主国。

但是英国显然不待见德国,他们也不可能待见德国,跟自己进行了好几年的军备竞赛,谁会待见这样的对手。

英德两国可以说互相恐惧,德国惧怕英国庞大的舰队,英国惧怕德国无敌的陆军。

德皇曾经对英国记者说,他是唯一一个喜欢英国的德国人。

就在争取英国支持期间,恐惧过度的德国首相贝特曼在德皇的晚宴上,甚至建议将德国公海舰队的管辖权暂时交给英国人,以争取英国的信任,他的建议被在场的所有人鄙视,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有些惊慌失措,匆忙吃了几口饭就告辞离开。

法国虽然跟英国签订有军事协约,但是那协约主要是针对殖民地划分问题的,主要是化解矛盾,而不是军事同盟条约,英国人对谁都不负有责任。因此法国人也在积极争取英国,法国的大使时常跟德国的大使一起等候在英国外交大臣的办公室外面,等候英国人的召见。

就在欧洲进行着紧张的外交活动的时候。

杨潮正在进行紧张的会议。

“我们现在动员了5029家工厂,但是其中真正完全投产的不到200家。安装完设备的不到300家。正在安装设备的2000多家。剩下的都还没有完成厂房建设。”

李思第汇报着战时工业局的情况。

杨潮皱眉喝道:“说具体点!我要精确到每一家工厂的情况。”

“完全投产197家,已经进行了转产,负责给兵工厂加工零件。安装完设备正在进行调整的284家。正在按照要求进行调整设备,担负军工生产任务。正在安装设备的2176家,剩下的正在厂房施工中,将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施工开始安装设备。”

李思第将统计数据说完整。

“有什么问题?”

杨潮问道。

“设备问题。由于欧洲战争,我们从德国订购的几千家工厂的设备运不回来了。”

杨潮道:“这好办。我们自己生产。山东多少工厂等着吃进这些订单呢。战工局就是干这个事情的,统一进行统计,统一下订单,必须争取到最大的优惠。同时联系德国人,告诉他们既然设备运不过来。那么那些订单取消,他们必须退款。就在山东的德华银行进行清算,虽然都是马克我也认了。相信山东的德资企业这时候还不会拒绝他们国家的货币。取消这些订单之后,我手里应该有100亿以上马克的资金,全都给这些德资工厂下订单。”

好吧等这些马克变成废纸的时候,大批德资企业只能破产了事,都是是收购他们也好,合资也好。杨潮就主动了。

“我在提醒你,必须精确到每一家工厂。每一家!每一家都要派去联络员和督导员,这是战争时期,我们所有的资源都要调动起来。告诉所有施工中的企业,要他们加快进度,水泥、钢材优先供应他们!”

李思第频频点头,不时拿笔记录。

“潘逊!”

杨潮这时候转向潘逊。

“虽然是你管教育的。但是你这次任务很重。我们现在一共多少家技校?”

“258家!”

潘逊张口就回答。都是他分管的。

杨潮点头,一点没错,凡是杨潮合作引进的工厂,都必须附带技术学校,杨潮可以将自己的股份分红用来维持技校的运转。或者用他们该缴纳的税款减免来维持学校开支,而技校又给工厂提供技术人员,因此无论是1907年引进的50个美德项目,还是1909年引进的200家工厂,都还是很遵守这个协议的。

除了这些合作技校外,烟台钢铁厂、莱芜兵工厂等最早的企业,也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校。

这两百多家技校,堪称整个亚洲最庞大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了,而且贴近工厂,实习十分方便,办学成本极低。

“有多少学生?”

“1万3千零83人。”

有整有零。

这些学校有大有小,大的比如四方机车的技校,常年有上千人在里面学习,小的也至少得有50人,这是协议规定的最低要求。

“今年毕业的应该有五千人吧?”

潘逊点点头。

“你配合一下李思第,将今年毕业的学生尽量给新建的工厂,德国技术人员是指望不上了,战争一打响没准原本那些工厂打算招募的技工都得上战场。而且交通断绝,他们也招不来了。”

“还有,让所有的技校都办夜校,给老师们发工资,同时向工厂里的华洋技术工人发奖金,鼓励他们下班的时候到夜校里教学。我们不需要技术多高的学生,能学会简单的机床操作就行,我们需要数量,两年内我们要培养10万名技术工人。”

很多家工厂其实在德国并不是什么大工厂,相当多一部分是小的家族企业,是那种作坊形式传承下来,工业革命中慢慢采用机器生产,一般只有几十个上百人的小家族企业,这些人看到中国投资的热潮,脑子一热就来了。

好的是这些工厂的负责人一般也都是技术出身,一辈一辈技艺传承,技术都没有问题,只是脑子不太灵活,所以才更容易被忽悠。

负责人带头,加上一大批夜校简单培养出来的工人,开动机床生产武器零件还是没问题的,等这些人度过战争之后,也就都熟练了,至于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不用担心,第一有德国工厂主负责把关,第二战争期间谁还在乎质量,连枪都没有的俄军只要能打响,肯定愿意买。

“李富安。你准备一下,从现在开始,一年内接管山东、东北所有衙门。至少到县城,都必须换成我们的人。到明年年底,你必须完成山东境内政府的现代化组织。”

李富安眼睛一亮,他手里一直只有一个工业局,虽然权力很大,负责全省的工业项目,从发放许可到审计收税,都是这个工业局在管,其他政府官员只不过是收点粮税,还是老一套班子。

“那袁大总统那边怎么说?”

李富安有些紧张的问道。

为了不刺激袁世凯,或者说给袁世凯留下一个自己很听话的印象,杨潮始终不抓权,只把工业权力抓在手里,山东境内的大小官员不是清朝时候留任的,就是袁世凯派来的。

当然在杨潮看来,山东的产业主题工业,才是最重要的,他是只抓主要问题,在一切可以放手的地方,都不会跟人起冲突。

“我手里有两百万大军了,袁大总统让他一边呆着去!”

杨潮冷哼道。

一个月时间,在山东和东北招募了一百万人,其中以矿山的矿工为主,而且矿工几乎是强行征召的,两百万矿工中的一半人都给送入了军队,不这样做实在是招不到人,因为山东和东北本地的百姓这几年生活好了,愿意当兵的人极少,不过倒是有上万的中学生参军了,这些年轻人的热情还是值得鼓励的。

至于那些矿工,大多数都是从河南一带招募来的贫苦农民,家里没有土地,来山东赚钱养家的,虽说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农,但都是年富力强的壮劳力,否则矿山也不可能要。

这些士兵经过简单的训练,学会队列行走,开枪射击后,两个月内就会送去前线,剩下的就让他们在战争中学习吧,躲在战壕中打打枪什么的,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伤亡,一场战争之后,他们也就成熟了。

有这新编的一百万大军,杨潮相信袁世凯不会在县级官吏的任命上跟自己为难,顶多不高兴罢了,因为这意味着杨潮彻底控制了这些地盘,比他手下任命的那些北洋都督,权力更大更集中。

如果不是战争,如果不是袁世凯不支持自己在外地招人,杨潮也不至于彻底得罪他,但是现在战争爆发了,杨潮要的是人力的集中,要的是资源的集中,这就必须要从上到下,将所有的权力抓在手里。

这无可厚非,哪怕是代议制政权,战争时期总统或者总理也会被国会授权接管所有权力的。

“你只管说有什么问题?”

其他问题杨潮不让李富安操心。

李富安道:“没有什么问题,手下手里掌握的资源,足够掌控东北和山东了。”

杨潮道:“那就好,必须要快。”

相信很快李富安的工业局中就将分出财务局、教育局、电报局,甚至警察局了。

因为他这些年一直在做这种准备,工业局中有自己的审计团队负责收税、财政拨款,教育局的找潘逊要人,电报局则从铁路公司抓过来,警察局更好办,一帮老兵就解决问题了。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张念走了进来,一脸严肃。

“理事长,英国人参战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