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二百一十五节 中德经济一体化

大国崛起1900 第二百一十五节 中德经济一体化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何止是美国。

英法等有实力的国家,都想在中国挖到同样的财富。

英法联合跟袁世凯政府接触,希望在广东推广山东模式,英法愿意联合贷款三千万英镑,在广东进行工业化建设,贷款由广东所有税收进行担保。

袁世凯哪里肯接受,哪里敢接受。

广东也是一个纳税大省,税收用来担保进行投资建设,岂不是让他的财政部没有税收了,而且影响太大,杨潮能那么干,那是张之洞活着的时候,就订下的试点。

现在袁世凯还没有当稳总统,他最缺的是钱,可不想这时候把财源失去,因此拒绝了,但是却引起了广东的新兴资本家的反感,山东通过投资拉动的经济模式,依然成为了一种现象,不敢说全国都模仿吧,但是很多资本家还是看到了山东除了洋人在挣钱,很多本地的工业也在大量挣钱。

最重要的是,山东的政府机构更高效,贪污**几乎根绝了。

所以袁世凯的拒绝让他在广东失去了相当一部分民心,但是英法却也不是很着急。

英法之所以跟袁世凯接触,那是看到了德国因为向中国大量投资,经济高速发展,财政收入都快有法国的两倍了,这让英法都大感紧张,而且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他们加强了军事扩张,海军拨款10亿马克用来造船,明确表示绝对不能让英国的双倍计划实现,认定英国海军是德国的双倍,是对德国的一种侮辱。

德国的军事扩张让英法自然感到紧张,开始审视德国经济学家瓦尔德提出的跷跷板理论,也想在东方进行试点,给英法经济在东方找一个可以平衡经济问题的沉重砝码。

但是他们两国跟德国不一样。他们有的是有价值的殖民地,英国有印度,法国有越南,袁世凯拒绝之后,两国之所以不是很在乎,就是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殖民地进行建设。

英法两国国会都出现建设殖民地的提案。但是反对声音也很大,长久以来的认识都是,殖民地是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大力建设殖民地是不是符合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这一点上争议很大。

两国迟迟不决,反倒引起殖民地的反感,印度人也希望得到宗主国支持下的工业建设,越南人也眼巴巴呢,但是两国久拖不决。殖民地自然不高兴,本来不给他们也不敢有意见,但是说了要给,却迟迟不给的时候,反而得罪人,一种变相的升米恩斗米仇现象在两国殖民地聚集不满。

反应最强烈的还是美国,他们可没有有价值的殖民地,菲律宾不在他们考虑之列。

所以美国人依然渴望跟中国合作。毕竟在山东也有两百多家成功的美国企业,让他们对山东。对杨潮还抱有希望,渴望在杨潮推动的东北建设中,分享一杯羹。

美国人最开始主要还是盯上了那100亿马克的市场,但是杨潮坚决不答应的时候,美国公使甚至提出,他们也可以提供跟德国同等额度的贷款。但是杨潮表示,德国提供的贷款已经够了,杨潮的拒绝反而更让美国人急迫,反而认定开发中国一定有利可图。

国内的资本家逼迫政府,连总统都焦头烂额。严令美国驻华公使必须在中国的开发中,给美国争取到赢得的利益,否则就卷铺盖回家。

美国人根本就没把德国人那种经济跷跷板理论当回事,他们就是直接被利润刺激而来的,目的单纯,直达目标,但是却总是无法说动杨潮,在东北新建的三十个大型钢铁厂,没有一家有美国资本参与。在东北修建的标准轨道铁路复线,没有给美国企业任何订单。

当美国人抱怨杨潮厚此薄彼的时候,杨潮告诉美国人,因为中国跟德国是盟友,虽然满清政府倒台了,但是新上台的袁世凯政府和德国政府重新签署了协议,双方将继续遵守中德同盟条约,并不遗余力的担负各自承担的职责。

所以这才是杨潮的目的,把美国人引入中德同盟中来,变成中美德三国同盟。

三国同盟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围堵日本了。

由于领土争议,中国跟日本的关系降到了冰点,民间抵制日货的声浪很大,但是即便如何抵制,日本人也绝对不肯放弃黑龙江流域的肥沃黑土。

日本已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移民行动,因为国内的经济停滞,日本大量工人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得不到开发,日本政府开始组织劳动力到黑龙江开荒,给与了大量的优惠,甚至将原本哪里居住的俄国移民开垦出来的良田都抢走,免费交给日本农民耕种,就像他们原本的历史上抢夺东北农民良田,交给开拓团耕作一样。

日本人高调的表示,五年内移民五百万,将黑龙江变成日本的粮仓。

日本人在有争议领土上大规模移民,更是刺激了中国人的神经,但是袁世凯可没有胆子跟日本人开战,杨潮倒是有胆子,但是他不想跟日本人开战,就这样,民间开战的呼声越来越大,袁世凯越来越沉默,杨潮则一个劲的埋头搞工业。

东方气氛十分诡异。

在日本人夺取了俄国广袤的西伯利亚领土后,美国人确实对日本极为忌惮,国内都开始研究日本飞艇偷袭美国的各种方案了,军方提出要抵挡日本飞艇必须拥有比日本飞艇部队规模更大的飞艇部队才行,因为日本人可以借助西风带,占有绝对的优势。

美国人倒是想大规模装备飞艇,可是他们自己还生产不了,跟齐柏林的飞艇工厂代差达到了三代,不是短时间内能弥补的,即便美国也能手工制造出齐柏林飞艇差不多级别的飞艇来,但是大规模生产就不行了,全世界大规模生产飞艇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中国,一个德国。

而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甚至已经形成产业链的,还是中国,这点连德国都比不上。

因此美国人最好的选择就向中国采购。

这也是美国公使的一张外交牌,他认定只要杨潮答应跟美国进行工业合作,那么就向杨潮订购一千艘飞艇,可是杨潮还是拒绝了,表示除非美国肯加入中德同盟,否则没有可能进行合作。

其实美国国内也有跟中德同盟针对日本的呼声,毕竟德国人从日俄战争后就开始呼吁,建立一个针对日本的同盟,对美国也十分有利,但美国一直以来都采取的不结盟运动,担心卷入旧大陆的军事冲突,一旦加入同盟,就负有不可推卸的国际义务,就有可能被拖入惨烈的大陆战争。

两种声音,一种是出于安全考虑加入同盟,一种同样是出于安全考虑,不加入同盟,两种观点谁都说不不了谁,国会都讨论过好几次了,双方都展开了大规模的游说活动,但始终无法通过。

而杨潮这时候又开始玩猫腻了。

对来访的法国女记者伊莲娜表示,他打算推动中德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伊莲娜对政治是一点都不感兴趣,但是费加罗报花大价钱请她来采访,她没法拒绝。

“中德关系还需要推动吗?你们已经是军事同盟关系了!”

哪怕对政治不关心,作为一个法国人,伊莲娜依然知道德国的强大对中国不是什么好事。

杨潮点点头道:“这是必须的。虽然我们已经是军事同盟关系,但这只是一个防御性的军事同盟。而且只限于东方方位。而且我想推动的,也不是军事关系,而是经济关系。我认为目前的中德经济关系还不够紧密。”

伊莲娜撇撇嘴,全世界都认为,中国跟德国经济紧密的都开撕不开了,还能怎么紧密?

“那您打算从哪些方面进行推动呢?”

杨潮道:“目前中德两国经济关系十分紧密,中德两国也都因此受益匪浅,经济都在快速增长。但是其中还有一些掣肘,比如关税等等。我个人认为,关税这种东西,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它的存在,除了阻碍互通有无,影响国际分工还有什么作用。所以我认为如果中德之间的贸易往来能够免税的话,那将对双方经济发展极为有利,一定能大大促进贸易发展。将中德贸易从目前的60亿马克,扩大100亿上下。”

竟然是免税,伊莲娜隐隐感到有些不对劲,中国的海关不是英国人掌握的吗,这是不是说中国人对此不满了,而且中国人的税收他们说了不算,根据英法跟清政府签署的南京条约,中国人的关税税率得协商决定,他们自己说了不算,英法说了才算,因此还有可能是针对法国的。

伊莲娜眨眨眼问道:“可是贵国的海关怕是要损失很大的利益吧?”

她很聪明,知道提英法两国哪国都不好,但是谈中国的损失,就很好。

杨潮摇摇头道:“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只能带来机会,只能带来收益,至于损失一定是可以弥补的。”

伊莲娜又道:“那您打算采用什么方式,还有如何对这种关系定性呢?”

杨潮道:“具体方式还没有想出来,这需要我们双方努力试验。国家之家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的,十分复杂必须小心翼翼,努力推进。至于定性,我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经济范围的关系,也许成为中德经济一体化会很合适,类似德国过去的关税同盟!”

中德经济一体化!

这个词儿的名词一出来,立刻就又惹起了热潮,中国部分人大骂杨潮卖国,而美国人更着急了,尼玛这都一体化了,还让美国人怎么玩!(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